此次美国股市大跌,更多是因美国公众恐慌而造成的短期效果,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目前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对钢铁产业中长期影响还较弱。但如果疫情推动失业率持续上升、消费长期低迷,也有可能会对美国钢铁产业产生深层次和长期性影响。
美国历次经济危机多以股市崩盘为开端,每次发生危机,钢铁行业都身处“重灾区”。近期,美股两次融断,大幅下跌。尽管此次美国股市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的防疫也验证了疫情的可控性,但如果此次美股大跌引发经济危机会不会对钢铁行业产生影响?
历次经济危机下美国钢铁行业的表现
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比较大的3次是1929年美国大萧条、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与2008年次贷危机。
1929~1932年美国经济大萧条。1929年,美国粗钢产量创出历史最高水平,粗钢产量达到5723万吨,占全球钢产量超过一半。然而当年10月份美国股市崩盘,爆发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1929年,美国拥有50亿美元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额9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的国家里,有1500万以上的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没有工作可做”(《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危机爆发后,5500多家银行倒闭,8.6万家商号暂停营业,至少13万家企业破产,国民生产总值从1040亿美元下降到410亿美元,制造业严重低迷。当时,美国汽车制造业是最大的工业部门,年产量高达540万辆。危机发生后,大批汽车制造企业倒闭,汽车产量减少74.4%。美国机车公司之前每年平均销售600台机车,1931年仅卖出1台。用钢需求骤减,1932年美国粗钢产量1390万吨,下降幅度超过75%,生铁产量减少79.4%,当时美国最大的钢铁企业——美国钢铁公司开工率仅有19%。其后,在罗斯福新政之下,政府兴建大批基地与工程项目,解决就业问题,如吸纳超过250万青年种2亿株树,钢铁产业慢慢走出低谷。直至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雪片式”的订单彻底挽救了美国钢铁工业,1940年美国粗钢产量达到6077万吨,方才超过1929年水平,前后历经11年。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外力作用,此轮经济危机下美国钢铁产业恢复期可能更长。
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1973年,美国道琼斯指数达到1051点历史最高峰,粗钢产量高达1.37亿吨,这也是美国迄今为止的最高点。但10月份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能源价格狂飙、供应大幅减少,失业率与市场通货膨胀双双大幅攀升,消费物价1974年上涨11.4%,1975年上涨11%,道指下降至577点,损失45%市值,失业率创出9%的历史高点,780万人失业。企业和银行倒闭数量均创下二战后的空前纪录,钢铁、汽车、化工等大量企业大幅减产、停产,汽车工业下降幅度超过30%。短短两年时间,美国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数量从50家降到23家,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钢厂从108家降到100家,粗钢减量超过3000吨。1976-1979年钢铁行业稍有好转,1980年再次调头向下,跌至6765万吨,与1973年相比下降幅度超过50%,1982年美国粗钢产量降到6600万吨,较顶峰时缩减一半,钢铁从业人员由顶峰时60万人下降到不足20万人,危机对钢铁产业的影响范围之大、时间之长历史罕见。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自1983年之后,美国钢铁产量再也未能回到1973年水平,但在逐步修复,粗钢产量到2000年已经重新增长到1亿吨,其后多年在这个水平上下小幅波动。2008年,美国粗钢产量9135万吨,当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再次对全球钢铁行业以重击。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道琼斯指数最大跌幅超过40%,欧洲和日本股市跌幅超过30%。2008年前10个月,全球股票市值缩水16万亿美元,仅10月份一个月就缩水5.8万亿元。2008年11月,美国失业率上升至1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三季度美国企业裁员超过120万人,裁员总量创下近30年新高,消费者信心降到低点。与上两次危机一样,钢铁需求急剧萎缩,钢价大幅度下降,2009年美国钢产量下降至5819万吨,降幅达到36%。奥巴马政府启动了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信息等条件,实施1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3000亿美元减税计划,拉动400万美国人就业。针对钢铁产业,美国政府实施更加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2010年,美国粗钢快速回升至8049万吨,其后几年至2019年,粗钢平均年产量在8500万吨左右。总体上看,此轮危机对钢铁产业的影响时间较为短暂,幅度不是很大。
美国钢铁产业受危机影响的深层次原因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失业率攀升、购买力下降就会造成非刚需消费品萎缩,如汽车和住房改善需求等,用钢行业需求萎缩会很快传导钢材生产端,而钢铁生产的规模化、连续性特点,容易给企业造成库存积压、周转不畅等问题,给钢铁生产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但每次危机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并不仅仅止于此表面原因。
1929年危机,钢铁产业影响较大是因为产能过剩问题。上世纪20年代,美国工业发展迅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T型车步入成熟,价格不断下降,刺激了汽车大规模消费。同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用建筑住房建设几乎停止,战后住房需求得以爆发性增长。两大行业火爆带动了钢铁、橡胶、石油和玻璃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体的高涨又拉动了信用的膨胀,助长了证券市场的投机热潮,反过来又再次刺激钢铁等基础工业部门扩大产能和并购,形成产能泡沫。在产能泡沫撑不住之后,工业企业在当前6月份后开始出现衰落,10月引发证券市场狂跌,短短几天下降幅度超过50%。
1973年危机,表面是滞胀引发的钢铁产业危机,根源问题是美国钢铁工业在面临来自国外竞争、劳动力成本逐步攀升的压力下,自身竞争力的下降。上世纪70年代前后,有产业工会组织的美国工人,特别是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和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两大强势组织,推动工资成本远超过没有强有力工作组织的行业。1959年为期116天的钢铁工人大罢工,使美国国内用钢企业不得不求助于国外进口钢材,美国第一次变成了一个钢材净进口的国家,其后出口减少,进口大幅增长。1960年美国进口钢材270万吨,1968年达到1500万吨。在这个阶段,美国自身的产业结构也在调整,服务业比重在提升,资本不再青睐重工业,转向信息技术和服务业,1940至1980年间,服务行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数的比率,由46%上升为82%。
2008年危机之前,美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在调整理顺,钢铁企业持续优胜劣汰,产业开始再度整合,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没有及时进行调整的钢铁联合企业破产或是进入破产保护程序,也涌现出以纽柯为代表的,生产经营灵活、体制适应时代要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短流程钢厂,整体结构趋于成熟。在危机来临之后,美国钢铁行业受到一定影响但较为短暂。
盘点三次危机,我们可以发现过往钢铁产业之所以受影响深重,更多是经济危机叠加产业结构、竞争力和需求匹配问题。此次美国股市大跌,更多是因美国公众恐慌而造成的短期效果,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目前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对钢铁产业中长期影响还较弱。但如果疫情推动失业率持续上升、消费长期低迷,也有可能会对美国钢铁产业产生深层次和长期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