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这一词显然在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之后,一度被称之为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垃圾分类是一个现代大都市的基本素养,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距离现代文明就太遥远了。垃圾分类可以分为:——大类粗分,即根据垃圾的产生源及属性,我们的垃圾大体分为建筑垃圾、园

首页> 环卫> 评论> 正文

疫情中的再思考 | 从“灵魂拷问”看垃圾分类

2020-03-10 09:45 来源: 新土地规划人

“你是什么垃圾?”

这一词显然在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之后,一度被称之为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垃圾分类是一个现代大都市的基本素养,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距离现代文明就太遥远了。垃圾分类可以分为:

——大类粗分,即根据垃圾的产生源及属性,我们的垃圾大体分为建筑垃圾、园林垃圾、餐厨垃圾、电子垃圾、居民生活垃圾等。

——小类细分,就是我们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最难,也最重要。

强制垃圾分类,是一次从手段到意识的强制性提升。上海第一个实行强制垃圾分类,标志着我国垃圾分类迈出了的重要一步。

从数据看垃圾危害

  • 垃圾腐败过程中,产生大量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形成有机物质,雨水淋入产生的渗透液,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 垃圾中有许多致病微生物,是蚊、蝇、鼠、疫的滋生地,会危害民众健康。

1、2018年,我国200个大、中城市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1147.3万吨。其中: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多,全年为984.3万吨,人均垃圾产生量为380.2千克/年。北京每年也有760万吨的垃圾年产量。

预计到2020年,全国的城市垃圾年产量将达到3.23亿吨!垃圾年产量正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都可以与GDP增速匹敌了。

2、垃圾侵占大量土地。全国约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其中1/4已无填埋堆放场地。

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80万亩。每年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人民币。

被垃圾场(黄色标签)包围的北京

4、1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1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中国每年生产180多亿只电池,占到世界电池总产量的30%以上;中国年消费电池量达70亿到80亿只,但回收率却不到2%。

5、废塑料100年都难以溶解,进行焚烧,更会产生多种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入土掩埋,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改变土壤结构,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

6、据资料表明:

——全球每年超过2500万吨塑料垃圾会进入大海,这还是几年前的数据,白色污染绝对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

——2018年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公布了一个数字:全球有90.5%的塑料垃圾,竟然是没有被回收的。

——美国每年投入238亿公升石油制造矿泉水瓶,其中90%只使用了一次,仅美国,每年就会丢弃380亿个矿泉水瓶。

7、全球约50%人口的体内都能找到塑料微粒,如果长期摄入微塑料,可能会导致一些化学物质在人体集聚。

这也就是说,白色垃圾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危害。

小贴士:什么是白色垃圾?

广义上的白色垃圾:所有的塑料垃圾,狭义上的白色垃圾:一次性的塑料包装物。

微塑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身体

因此,垃圾分类——从根源解决垃圾问题

每种垃圾危害人类环境的方式都不同,当这些垃圾混合在一起该怎么处理呢?

——填埋,污染土壤同时占用大量土地;

——焚烧,污染空气同时废渣还需要填埋,现阶段的集中处理方式都会产生二次污染。

因此,垃圾不能再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了!处理办法就是:

——必须有针对性的处理各类垃圾,从源头上分类收集;

——从处理上分类利用,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减少垃圾的办法。

垃圾分类在国外

垃圾分类的概念和政策都起源于国外,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其他国家都是怎么应对垃圾问题的吧。

1、日本:垃圾分类最严格

把垃圾分类视为国家形象的日本人,一贯擅长讲述他们的垃圾回收故事:

——比如羽田机场建设在一个填埋垃圾而成的人工岛上;

——日本的铝罐回收率超过90%,塑料瓶回收率达到了77%。

从70年代开始,日本用了50多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的方法逐步细化。

日本的垃圾分类如今已细到了17类,每一类还有细分小类。复杂至极的垃圾分类能在日本长年推行,跟日本人普遍的高素质和社区自治文化密不可分。

日本把垃圾处理中心叫做“再生资源公司”。

也就是说,日本的垃圾处理不是以“消灭垃圾”作为处理垃圾的准则,而是以“资源回收”作为垃圾处理的基本原则。

但有趣的是,超过70%的日本垃圾,历经曲折的分类收集系统,最终还是送去焚烧厂,一把火烧掉了事。

数据调查统计,2012年日本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只有20.8%,比素以铺张浪费、不爱护环境著称的美国(25.8%)都低了不少。

这得说说日本垃圾分类的缘起,其实是在于各地方群众的邻避运动。

人们都想把垃圾推到别人的区域里处理。推来推去,只好在家园边建上小型垃圾焚烧厂来负责本辖区垃圾,但由于处理能力零碎且有限,大家最后一致把大部分处理的责任前置给居民。

所以,大家现在只得接受目前这套极为臃肿的垃圾处理制度。

但是虽然日本背负着用“复杂的垃圾分类、严格的扔弃时间表、减少公共垃圾桶”这样的高成本来进行垃圾分类,但他们确实善待了自己身边的环境。

小贴士:大阪的舞洲垃圾分类处理厂

奥地利艺术大师汉德瓦萨的垃圾处理厂设计草图

这座像是儿童乐园的建筑,其实是座垃圾分类处理厂

这座位于日本大阪的舞洲垃圾分类处理厂,建筑费高达600 亿日元,看起来充满童趣的外表,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垃圾处理能力。

在大阪,这个垃圾处理厂是人们引以为豪的旅游景点。曾经,日本大地震的灾害废弃物就是在这里被焚烧的。同时,这座垃圾分类处理厂还将燃烧废弃物得到的能量,用于涡轮发电机,为工厂提供电力,多余的电能卖给发电公司,每年还可带来数亿元的稳定收入。

垃圾分类处理厂的二楼和三楼全都对外开放,市民可以通过提前预约进行参观。而且内部设有许多为儿童设计的展示和互动游戏。

图垃圾处理厂设计的如此富有艺术感

工厂兼顾垃圾分类处理环保知识

分类处理厂希望通过工厂内直观、轻松而有趣的展示和互动游戏,每年吸引了16000余人前来见学参观,让参观者、游客亲身体验垃圾分类处理的流程,学会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知识。

建垃圾处理场不是目的,提高全民对垃圾的意识,才是重中之重。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宣传,使得日本的垃圾分类习惯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2、德国:垃圾分类水平最高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国家之一,德国早在1904年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德国在幼儿教育中,每个德国孩子也会去学习垃圾分类,每一个德国人早已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德国每年有将近3000万吨垃圾产生,专门的垃圾分类就有几十种,而德国民众的生活类垃圾分类主要有6种:

——生物垃圾一般指的是剩饭剩菜,果皮,落叶,花等植物类的垃圾。一般多以棕色垃圾桶为主。

——废纸类,包括:报纸、杂志、海报、纸板箱、旧书、包装纸等,一般多以蓝色垃圾桶为主。

——包装类垃圾,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包装,包括:空罐头、塑料和泡沫材料、混合包装材料等。一般以黄色垃圾桶为主。

——剩余垃圾,也叫做无法回收利用的其他垃圾,比如:经过烹煮的食物、瓷器、灯泡、潮湿的纸张、使用过的婴儿尿布等。

——废旧玻璃,在德国很多瓶子是可以在超市退还的,不能退还的瓶子,是要扔进专门玻璃垃圾桶中。

——有毒废物,废旧电池属于特殊垃圾,不能扔进家庭垃圾中。一般德国超市都会有回收旧电池的容器。

目前德国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5.6%,成为全球垃圾分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为垃圾分类颁8000部法律。

我国垃圾分类“四步曲”

对于垃圾分类,瑞典历经一代人、日本花了40年、德国走过一个世纪,那么我们中国的垃圾分类又经历哪些重要历程呢。

第一步——国营废品收购站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展了废纸、废铁、废牙膏皮等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建立了大批国营废品回收站点,取得了可观的垃圾回收效益。

但当时只是针对有价值物品的回收,并没有从垃圾最终处置方面考虑,生活垃圾仍长时间采用混合收集方式。

1、意识的萌芽:

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呼吁北京居民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垃圾分类”由此问世。

当时垃圾分类意识的出发点为: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2、垃圾分类实施的阶段——部分垃圾回收利用

此时的垃圾分类,仅为部分可被回收利用垃圾被简单的收集阶段,也就是将可回收利用价值较高、且易于分类和利用的垃圾进行了回收利用,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依然处于混合模式的阶段。

第二步——管理和技术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展了生活垃圾管理的研究和技术的应用,最初重点关注垃圾的末端处理处置,到90年代后期,生活垃圾管理逐渐由末端处置向全过程方向延伸、由单一的处理方式向综合处理系统延伸。

1、意识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进入迅速增长阶段,随之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内专家和学者在借鉴国外垃圾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垃圾分类的概念,并适时开展了垃圾分类的管理研究。垃圾分类的意识出发点由经济效益向环境保护转变。

2、垃圾分类实施的阶段——管理和技术的研究

提出了垃圾分类的概念,开展管理模式、应用技术的研究阶段,垃圾分类的研究为全过程研究,但也仅限于理论阶段,在实际管理中仍是混合式收集和处置模式。

第三步——经验积累

自1995年至1999年期间上海、北京、广州等多地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00年,原国家建设部确定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杭州、厦门、桂林8座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再次启动。

但由于居民端意识不强、政府出资不够、垃圾分类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首批试点城市均未有明显效果,但首批试点城市仍没有停止脚步,并在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大件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意识的成长:

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间组织地球村的帮助下,从这天起开始垃圾分类。

2、垃圾分类实施阶段——试点工作

试点城市开展了从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全过程的尝试和探索工作,虽然最后因居民意识不强和分类设施不健全未能成功,但是全过程的垃圾分类已经有了雏形,垃圾分为了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有些地方还分出了餐厨垃圾。

第四步——强制分类

2017年12月,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天津、上海等46个重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进入焚烧和填埋设施之前,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回收利用率合计达到35%以上。

1、意识的成型: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条例规定,违反条文的单位,可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个人可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垃圾分类的意识进入强制性的塑造阶段,让垃圾分类意识成为普遍性意识。

2、垃圾分类实施的阶段——分类模式的形成

试点城市开展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模式,从收集到处理的分类工作更加细致,试点城市普遍采用“四分法”分类(即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

关于垃圾分类的推进思考

按照住建部等9部门2019年6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2022年前,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目前全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成长和塑造,对下一步垃圾分类收集全面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垃圾分类所面临的复杂巨系统的问题,依然存在。

1、垃圾分类的推进,是后端决定前端

垃圾分类的后端决定前端,这是居民垃圾分类的基本条件。

——首先要关注的是,后端处理设施有什么?然后再去计划垃圾怎么分类。

——其次,垃圾分类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实现可回收资物的转化率最大化,这就要考虑我们城市系统的回收利用产业体系,到底建的如何?

日本把生活垃圾细分到30类之多,国内后端回收产业体系有多少种?如果没那么多,我们分那么细,后端怎么处理?

如果后端没做好,即使前段分类了后端又合起来了,这是现实。

2、垃圾分类的转化,是个教育过程

从国外经验看,垃圾分类是一个漫长的社会教育和转化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垃圾分类,对中国老百姓老说,只是一种习惯和行为,需要耐心地教会老百姓一种最简单明了,易操作的一种方式,不要照搬把垃圾分类“复杂化”。

3、焚烧技术的存在,仍是现阶段的选择

焚烧技术仍然是现阶段末端垃圾处理主流的技术选择。但是,垃圾的治理对策必须前移,垃圾分类必须”减量化和资源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