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钢铁产业概况
2019年全球64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累计粗钢产量达到18.485亿吨,同比增长3.29%。其中粗钢产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中国以9.96亿吨排在第一位,同比增长8.3%,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为53.9%,比去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印度仍然排在第二位,粗钢产量为1.112亿吨,同比增长1.8%。此外,排名前十国家中,伊朗连续两年同比增幅最大,2019年同比增长30.1%,粗钢产量为3190万吨。
中国粗钢产量从1949年15.8万吨到1996年突破1亿吨,仅用47年就成为了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6年钢铁产品开始转变为净出口,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产品生产国、消费国。2019年,中国钢产量达到9.96亿吨,占全球总产量比例超过53%,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中国满足了国内市场钢材需求占总产量的94.4%,国内钢材供应占国内需求总量的98.9%,同比2018年均有所提高。在走向钢铁大国的同时,中国也在向钢铁强国的目标同步迈进。坚持科技创新,钢铁技术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坚持钢材品种质量不断改善,在高端产品的开发和钢铁新材料的研制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三废”排放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和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在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中国钢产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步发展,钢铁生产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力支撑了GDP的增长。2001年以来,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钢材进出口也增长明显,需求旺盛。但钢材出口量从2015年后不断下降,2017年出口量为7541万吨,同比大幅下降30.5%;2018年降至6934万吨,同比下降8.1%,2019年再将至6429.3万吨,同比下降7.3%,中国生产钢材主要用于满足国内经济建设需求。
2 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1)竞争力不强,影响力待提高
世界钢动态公司(WSD)每年6月发布世界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在全球钢铁行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该机构选取了企业规模、产能扩张、位于高速增长市场、靠近下游用户、国内市场定价能力、高附加值产品、转换成本与收益、能源成本、削减成本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拥有铁矿、拥有炼焦煤矿、采购原材料能力、劳动力成本、熟练技术工人、退休工人福利、盈利能力、资产负债表、来自邻近竞争对手威胁、环境与安全、下游业务、并购/联盟与合资、所在地风险因素等23个指标对企业进行打分,并通过加权平均得到最终得分,进行排序。从2019年的排名结果来看,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国无一入选。排名前34中,中国上榜企业五家,分别是:宝钢(排名第15位),中国台湾中钢(排名第22位),鞍钢(排名第24位),马鞍山钢铁(排名第31位),沙钢(排名第32位)。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仍然较弱。
2)产业集中度低,市场话语权弱
2019年,我国粗钢产量前10位企业产量占全国比例约为36.4%,同比去年增长了1.4个半分点,但仍远低于国外先进地区,如日本前4大钢铁企业产量占比超过80%,美国前4大钢铁企业产量占比约为70%,欧盟前8大钢铁企业产量占比约为65%;导致企业采购、销售等环节协同不足,市场话语权较弱,产业链议价能力不强。
3)产品附加值整体较低
2019年,受国内出口钢材品种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钢材出口价格有所提高,进出口平均价差为2170元/吨,比2018年平均价差少了300元/吨左右。另外,中国特殊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仅8%左右,低于瑞典、日本、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家。
4)国内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弱
钢铁行业团体标准起步较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缺少英文版,难以作为国际贸易通用技术语言,我国出口钢材大量采用国外标准,参与国际标准明显受限,另外钢铁领域各主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均设在日、欧、美等国家,话语权弱。
3 提升企业竞争力建议
提高产业竞争力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入手:
1)提升产品的品牌竞争力
中国钢铁工业为国际市场提供了大量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有力支持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在满足国内钢材消费需求的同时,促进了全球钢铁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钢铁行业一直本着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发展理念,限制钢坯等初级产品出口,特别是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品种质量的持续改善,中国出口钢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在特定时期满足了国际钢铁市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
推动服务型制造,满足制造业的高端需求。全面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推进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加强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航空航天、机械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突破关键品种的研发,持续增加有效供给。
在工业强基工程(2016-2020)中,服务于十大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涉及80种,其中很多是钢铁材料,如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的高性能海工钢、双相不锈钢;轨道交通的高性能齿轮渗碳钢;节能和新能源领域高强钢、高端弹簧钢、超高强汽车板;新材料领域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高品质模具钢、圆珠笔头用高端材料等。钢铁产业的发展进步,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加强品牌建设,推进质量分级与评价工作。钢铁企业要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体系。支持钢铁企业制订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开展质量标杆活动,推进质量分级与评价工作,以冶金产品实物质量认定活动等为平台,每年向社会公告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实物质量水平的优质产品和特优质量名牌产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2)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高度重视钢铁工业的绿色、生态、持续化发展,全面实现钢铁工业低成本、高质量的钢铁产品制造,能源高效转换和及时回收,大宗废弃物处理-消纳和再资源化这三大功能,实现可持续低碳绿色发展。
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大趋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狭义的工业绿色发展包括绿色生产制造过程、产品绿色化、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企业绿色化等。“十二五”期间,以干熄焦、干法除尘、烧结脱硫、能源管控中心为代表的节能减排技术在钢铁行业广泛应用。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折合标准煤)由605千克下降到572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63千克下降到0.85千克,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1.19千克下降到0.81千克,吨钢耗新水量由4.10吨下降到3.25吨。钢铁能源消耗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下降态势。下一步,钢铁工业还需要在降低能源消耗总量、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绿色产品等方面做更多工作
实现可持续运营发展。钢铁行业可持续运营既是产业发展的目的要求,又是职工权益的保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创新、绿色发展的基础,更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钢铁行业既大又强的标志。可持续运营是钢铁产业经营发展的综合体现,是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经营水平、社会责任不断提升和改进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总体劳动生产率,依托钢铁主业拓展盈利空间,提升运营效率,能在复杂多变、剧烈波动的市场环境下始终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
3)提升市场竞争力
成本控制是关键。铁矿石成本约占钢铁生产成本的50%,铁矿石自给率的高低一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关系到生产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原料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一环。
提高产业集中度。我国产业结构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导致在资源掌控能力、市场有序竞争、淘汰落后产能、技术研发创新、节能降耗减排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缺乏行业约束力和自律能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低,企业间竞相压价,市场价格大起大落。虽然我国不应一味地追求国外的高集中度,但钢铁产业集中度过低,尤其是具有较高市场影响的大企业集团缺失,对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增强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节约社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举措。
产品种类多元化,提升产品附加值。产品多元化,有利于企业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应对单一产品价格和市场的波动,增加抗风险能力。但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产品、优势产品、高附加值产品。需要跟着市场做调整,但也需要有长远布局和规划。
提升标准国际影响力。技术的进步,最终表现为标准的进步。应该看到,标准竞争,不仅是企业和行业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积极推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英文版的工作,尽快让中国标准成为国际贸易通用技术语言。鼓励企业更多的主导、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并以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为契机,将我国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有效实现创新的标准国际化,使创新水平和成果有效转化为国际市场竞争力。
4 加强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建议
目前钢铁行业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竞争力排名是由美国WSD发布的,中国钢铁行业应加强对竞争力的系统研究,通过对全球钢铁企业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中国钢铁企业与国外具有较强竞争力企业的差距在哪,并且对中国钢铁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提出更有针对性建议。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客观评价我国钢铁工业在世界钢铁工业的竞争地位,查摆问题,找出短板,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专家观点|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分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