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自然条件复杂、河情极其特殊的河流。防治黄河洪涝灾害始终被作为历代执政者治国安邦的大计而受到高度重视。当前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特别是随着异地人员陆续返程和春节假期结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坚决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黄河流域重点领域治理与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一、当前治黄几大短板
(一)黄河上游水土流失问题是重中之重
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始终影响并困扰着黄河治理。长期以来,黄河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量大和输沙用水量少产生的水沙时空关系不协调,是造成黄河泥沙易淤积、易频发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流域上中游地区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问题突出,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加剧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和洪水威胁,严重制约着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黄河中游淤地坝老化失修与建设不足并存
淤地坝是指在黄河中游流域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沟道中修建以滞洪拦沙和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在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一些淤地坝,建设标准偏低,坝体设施不配套、多数无泄洪设施,病险坝数量增多,已难以满足防洪和保水土的要求。许多坝体工程因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毁损,部分淤地坝已丧失继续拦泥和防洪的能力,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
(三)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压力大
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决策,也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举措。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区域多为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退耕农户的生计来源有限,对来自土地收益和国家退耕补助的依赖性很强。受降水量少等自然条件影响,退耕后的林木生长缓慢,多数退耕林地到补助期满也难以获得经济收益。特别是占80%以上的生态林只具有生态价值,不具有经济价值。
(四)黄河滩区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
黄河滩区是指黄河大堤与河道之间广阔的滩地区域,具有拦蓄洪水、削减洪峰、沉积泥沙的功能。黄河出龙门后,河道骤然变宽,河床由100米的峡谷展宽为4公里以上,最宽处达18公里之多。过潼关后又收缩为850米。区间分布有大量黄河滩地,其中汾河、渭河入黄口滩地达20万亩。黄河滩地由黄河水携带泥沙淤积而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既是主要排沙放淤沉积区,又是水生物集聚地,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具备生产各类农产品的优良条件。当前,滩区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
(五)黄河湿地管理权责不清
黄河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廊道,是黄土高原区重要的资源宝库。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碎片化管理、多头管理和管理机构权责不清等问题。亟待保护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域限制,整合各类保护地管理机构,使日常管理、综合执法、经营监管等政出一门。
二、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一)全力以赴“保”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编制实施黄河上、中、下游、三角洲大保护专项规划,将重要区域、脆弱区域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保护黄河原始自然风貌和独特物种资源,全力维护河口生态系统完整。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等多沙粗沙区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实施黄河高阶台地边缘坡面及边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开展梯田、林草工程建设及封禁保护,在黄河二、三级台地边缘陡坡地种植生态林和经济林,拦蓄泥沙、保持水土,开展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完善区内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水土保持监测,强化预防监督和执法监督。
(二)系统全面“治”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把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起来,实施水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抓好黄河沿线生态修复,实施湿地治理、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推进生态调水和生态补水,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加强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工业污染防治,抓好河口及周边海域水环境治理。
下一步,宜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分期实施黄土高原区淤地坝建设工程,由国家出资建设,在黄土高原区选择若干片区首先开始规划设计施工,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效果。在黄土高原区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继续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骨干坝为主体,中型、小型淤地坝配套建设的拦沙减沙体系尤为重要。
(三)高质高效“管”
以河长制、湖长制为重要支撑,建立健全运作规范、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加快建设黄河生态研究平台,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管控体系。可考虑将山西运城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入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将名称统一为黄土高原区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善相应管理机构和基础设施,实行统一管理,解决同一生态系统多头管理、保护效率不高等问题。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在满足黄河行洪、输水安全的前提下,依托黄河沿岸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挖掘天下黄河的文化内涵,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塑造黄河风情旅游品牌,并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三、新冠疫情下的黄河治理对策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认真分析春节后疫情防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排查黄河流域治理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在按照属地防控要求切实做好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扎实做好农村供水、水库安全运行、水旱灾害防御、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保障。
(二)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
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积极探索治河管河新途径,持续推进河湖生态面貌改善。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的“双河长”工作机制,坚持“规划管理在市、建设管理在区县、巡查保洁在乡街、村和社区”的原则,对河道实行分级分段管理,由原来的部门单一管理向“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协同管理转变。
(三)加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
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监管,按要求做好相关监测,保障在线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发现监测数据异常要及时排查,及时报告、通报,并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实施处置措施。要做好水利工程日常巡查和安全监测,全面落实水库大坝“三个责任人”,紧盯堤防险工险段,强化巡堤查险,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各单位要密切关注巡查人员健康状况,统筹安排人员力量,防止出现管理空白。
(四)做好建设工地疫情防控工作
黄河流域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对建设工地的疫情防控负首要责任,要根据工程属地要求,制定防控细则和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主管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对在建水利工程项目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防控措施不到位的要从严从重处理,不能立即整改到位的要坚决予以停工停产,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工地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五)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刚性约束,就是硬性的、无条件的,“刚性约束”前加上“最大”,凸显出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极端重要性。落实中,关键要做到三条:第一,搞清可用水量,包括当地水、外来水、降水等都要心中有数;第二,明确用水定额,每人一年用多少水,万元GDP用多少水,每个行业用多少水,要算好精确账;第三,注重空间均衡,“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在用水指标内谋发展,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改变“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情况。
(六)加强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
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值班工作,及时掌握本地区黄河治理中涉及民生保障、安全生产、防汛安全、工程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加强信息报送管理,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要迅速处置、有效应对,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当地主管部门
原标题:“黄河流域战略研究院”系列研究之四: 新冠疫情下黄河的综合治理及对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