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过去隐匿于人们视野之外的垃圾成为点化市场经济由“前”转“后”的关键,这将是一场关于政府、企业、民众三者新型社会关系的探索。世界银行报告警示,到2050年全球垃圾将暴增70%,达34亿吨,超过人口增速。垃圾问题正迅速威胁人类社会:印度最高的垃圾山今年或将超过泰姬陵的高度;菲律宾不惜以断

首页> 环保资本> 市场> 正文

垃圾威胁愈演愈烈!市场经济将被垃圾改变?

2020-02-10 09:03 来源: 德培论道

导读

在过去隐匿于人们视野之外的垃圾成为点化市场经济由“前”转“后”的关键,这将是一场关于政府、企业、民众三者新型社会关系的探索。

世界银行报告警示,到2050年全球垃圾将暴增70%,达34亿吨,超过人口增速。

垃圾问题正迅速威胁人类社会:

印度最高的垃圾山今年或将超过泰姬陵的高度;

菲律宾不惜以断交相威胁,这才赢得了与加拿大僵持六年的“垃圾战”,让其妥协运回共计69个集装箱、重1500吨的垃圾;

曾经作为全球最大的垃圾进口国, 中国自2018年起宣布禁止24种废弃物进口,这一举措在全球供应链中引起了连锁反应——主要的垃圾出口国都慌了神,韩国对华塑料垃圾出口锐减90%以上,最大垃圾山连续燃烧四个月,首尔沦陷;

而发达国家垃圾运往发展中国家的做法也遭到了更多国家的抵制。近日,马来西亚政府下令“奉还”了美、英、法、加等富裕国家的150个集装箱塑料垃圾,宣称“我们不想成为世界‘垃圾桶’” 。

其实垃圾早已不仅限于人类生活的大陆空间,它的触角早已从陆地伸向海洋,在太平洋上就有一座“垃圾岛”,聚集了至少600万吨的塑料垃圾,面积相当于5个英国、200个上海市,并且每天还有源源不断的垃圾在此处堆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日本海洋团队调查发现,塑料垃圾已经到达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10898米处,因吞食大量塑料而脱水死亡的大型海洋动物一次次给人类敲响警钟——垃圾是关乎全球生态系统的巨大挑战。

至此,在过去隐匿于人们视野之外的垃圾变成了一道显性的坎。

前市场经济模式制造巨量垃圾

究其根本,如今垃圾成堆是前市场经济只重前端“吃”而种下的果。

市场经济脱胎于商品交换市场,走的是企业生产、消费者购买、监管者维持秩序的前市场经济模式。

但这种模式实际上长期处于局部有序而整体无序的状态,市场野蛮生长,致使其不可持续性问题随着市场规模的爆炸而集中爆发。

其一,自由市场短视、贪婪的本性让其扩张无度。在缺乏引导的状态下,市场所追求的繁荣由增长的收益支撑,这是其贪婪的本性,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市场的短视。

垃圾则是大量生产端与消费端共同促成的短期逐利行为的副产物,这无疑需要长期策略来应对,而长期性恰恰是无序市场所不具备的特征。

由于缺乏恰当应对,处理垃圾的主流方式往往是“一埋了之”或“一烧了之”。

其二,万物皆可“资本化”让生产本质变化,脱离产品。

不同于工业化前的小农经济以最终产品为生产的直接目的,前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全面资本化让生产的目的发生本质性转变,使其脱离实际产品而成为攫取利润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的逻辑下,生产浪费与污染被排除出市场主体的决策范围,毕竟,瓜分甚至创造需求才是关键。

其三,供需关系主导的市场机制增强垃圾制造——处理上的马太效应。前市场经济奉行由供需来进行自主调节,然而依靠单一供需关系调节其实是盲目且滞后的。

因为供需关系中,价格的涨跌是唯一指标,一波涨价往往吸引生产投入增加,然而没人能保证一个生产周期过后,需求是否仍能保持高位,再加上产能投入往往长期稳定,过剩产能的浪费不可避免。

此外,资本被高价高利自发吸引的同时,高投入低回报行业如废物回收处理鲜有人问津,对比之下的发展显得愈发缓慢。

进一步而言,前市场经济粗放、盲目扩张、无规则,与之相对应,企业、消费者、政府三大主体也有着特定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

首先,企业以成本和消费需求为绝对主导,利益最大化是唯一目标。

前市场经济的短视可以说是企业目标短期性特征的一个体现,这与企业的经营常常以年度或季度来衡量分不开。

由于普遍缺乏全局上战略性的规划,再加上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绩效”考核,追逐短期利益是“最优”选择。

而绞尽脑汁讨好消费者成为一条“捷径”——消费者求新求快,那么企业就推陈出新;成本上升?那就压缩设计寿命、加速淘汰,大量电子垃圾因此产生。

其次,消费者过度消费而不自知。从主动在频繁的电商大促中冲动“买买买”,到快递、外卖中丢弃的一次性包装盒和餐具,再到逢年过节“撑面子”的大小礼盒和亲友相聚时一大桌子好酒好菜……

消费主义愈演愈烈,而人们似乎已经很好地把垃圾与日常生活割裂开,“眼不见则心不烦”。

另外,从发达国家到发展种国家,垃圾政策切不中要害。实际上政府是三者中唯一在结构上有能力支持全局战略思考的一环,然而这部分非功利功能长期被忽视。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问题上,对外实行“新殖民主义”,多仰仗国际垃圾贸易,采取转移而非解决的方式,这让有能力进行的技术革新失去了潜在动力;

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对垃圾问题不重视,在制造垃圾问题上步发达国家后尘不说,还往往成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倾倒场。

由此,多因素叠加让垃圾渐成堆,而集中爆发的危害让土壤、水源、空气、食物无一幸免:填埋渗漏污染土地与地下水;焚烧产生的致癌物二噁英避无可避;被污染的鱼类进入食物链,被人类消费。

垃圾助推后市场经济模式崛起

若前市场经济线性演绎,垃圾问题将积重难返,危及社会平民健康。但扭转思路,这些危害也将倒逼市场经济转段,垃圾将成为前市场经济转向后市场经济的“助推器”。

后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市场经济,其视角由企业扩大为社会,注重后端“拉”——与企业最大的不同是,社会需求不以单纯经济利益为导向,这让长期策略成为可能。

其一,后市场经济由局部有序转为整体有序。垃圾问题仅凭社会力量解决无异于天方夜谭,因为这首先需要制度上的保障,而这恰恰是前市场经济的宏观无序性无法提供的。

整体有序意味着政府将在其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政府作为企业和社会间的粘合剂,同时又是监管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在垃圾处理的课题上承前启后,将社会需求倒推至前端企业,对企业产品的全周期流转起到积极影响。

其二,后市场经济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将平民作为社会的基础纳入后市场经济,这让垃圾问题所产生的负外部性被完全内化于市场之中,从而带动市场经济的“健康”评价体系多元化,使得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福利成为可能。

尽管后市场经济所面临的问题特殊,但总绕不开一般化的生产、盈利、监管的市场三环节,社会效益也会在不损害市场主体的情况下内嵌其中。

其三,市场能量的逆向流动对前市场经济进行纠偏。

前市场经济中,政府、企业、平民三者间关系单向性明显,这映射到社会问题上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政府号召——企业响应——民众(消极)参与,因为在丛林法则下的逐利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自然是处在前端的政府(监管)和企业(生产),而民众只能扮演终端的消费者,地位被动。

但后市场经济中由三方有机结合,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行为,三者由单向传导变为互相勾连,民众由被动参与者将变为主动引领者之一。

搭上后市场经济的车

后市场经济代表着市场三方主体动态平衡的方向,是更高维度、内涵更丰富的市场经济形式。

后市场经济将是在一般化市场规律下建立起一套围绕监管——生产——盈利——消费的新系统。

这套系统将摆脱前市场经济以金钱利益为主的套路,真正将民众和社会的关切纳入全链条内,构建一个全包全容、多线主导的有机体。在以社会和平民需求的重要导向下,垃圾有效处理也将成为一个时代命题。

如火如荼的生活垃圾分类恰好提供了契机。垃圾分类是消费端垃圾产生后第一环节的优化,将分拣由集中式变为分布式,契合分拣工作繁琐的特点,由点及面,将大大提升后续处理效率及降低成本。

同时,各城市广泛推广的试点将有助于摸索出一套符合地方特点的分类模式,避免了“一刀切”。再往后延伸,生产与消费的链条将发展出新的后端处理产业。

除了消费端,工业生产的垃圾一直是大头,尤其是化工、能源等行业产生的危险垃圾更需要专业集中地处理。

监管要求生产企业全周期负责固然可以改善现状,但是各自为政则会降低整体废物处理的效率。

这一矛盾将给后端处理产业带来生存土壤,通过整合资源和技术,全面铺开的后端处理一方面将消化工业废物减少企业负担,另一方面将承接消费端垃圾分类,使产业链更完整。

同时,后端的新气象将激活前端生产模式迭代,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

因为无论后端处理如何完善,若垃圾制造不受控制,问题将依然严峻,所以前端生产的革新势在必行。

比如环保材料取代高污染难降解材料,从根本上改变垃圾构成,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由此,产业链由前到后将从单线开放渐变为“半闭环”,踩住垃圾制造的“刹车”,进入良性循环。

近期(1月19日)出台的 “新限塑令”可谓是对症下药、正当其时,因其“新”之处就在于不再只针对购物袋这个局部问题,而是从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规定。

比如“新限塑令”规定,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重点城市商场超市、餐饮外卖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等重点地区的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到2025年底,这些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将在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

同时,结合实施垃圾分类,加大塑料废弃物等可回收物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加大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提升产品性能,降低应用成本。

毫无疑问,谁先搭上后市场经济的车,谁就将在下一阶段占得先机。

市场经济的转段就是对新型社会关系的初步探索,而这场探索将社会归还于最广泛的人民——只有正立的金字塔才能立得住、立得稳。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