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北京今年5月起开始实施新修订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市90%的街道乡镇将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距离条例正式实施还有4个月,对于如何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北京商报两会·三人行栏目邀请多位委员,给出

首页> 环卫> 评论> 正文

垃圾分类要从“楼梯响”到“人下楼”

2020-01-14 11:41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 陶凤 彭慧

1月12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北京今年5月起开始实施新修订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市90%的街道乡镇将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距离条例正式实施还有4个月,对于如何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北京商报两会·三人行栏目邀请多位委员,给出他们的建言。

技术

建立对接市政环保大数据库

集聚了众多企业家的北京市工商联界别,从发挥民营企业作用的角度出发,为推进垃圾分类提供了思路。

工商联界的提案,首先建议从立法层面加大不分类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快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明确居民个人作为垃圾分类主体的责任,建立硬性处罚标准,对不分类行为予以重罚。建议将垃圾分类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垃圾分类信用积分奖励制度,强化垃圾分类信用奖惩管理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手段的运用,成为工商联界关注的重点。打造“五级”监管系统,打通垃圾分类“最后一厘米”。以推广普及智能垃圾分类箱为契机,建立垃圾分类管理大数据库,与市政环保系统对接,打造市、区、街道、社区和物业公司“五级”联动的垃圾分类监管系统和考核体系。

如何激活这个体系?工商联界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包括建档立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掌握垃圾产生主体和垃圾分类参与者的基本情况;与此同时挖掘潜能,采用积分奖励制,调动广大居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示范引领,注重发挥街道、社区党员引领作用。

“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激活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工商联界建议,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是激活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关键步骤。建议相关部门对民营环保型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给予政策支持和财税扶持,逐步形成政府带头、企业联合投入、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模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在垃圾后端处置方面,工商联界也有提及,委员们建议推动餐厨垃圾资源循环利用。加大收运车辆配置和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设置密度,加快推进垃圾处理厂建设施工进度。在有条件的区域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可参考“餐厨垃圾+昆虫”产品链模式,打造从餐厨垃圾无害化生态处理,到生态农业,再到养殖和动物饲料业的产业链体系。

顶层设计

出台细化方案便于条例执行

来自台盟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雍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涛认为,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在违法的处罚方式上设定了处罚梯度。

但王涛指出,如何界定违法行为处于怎样的处罚梯度,如何认定“拒不听从劝阻”等细节,目前都尚无具体规定。

“有必要尽早出台并细化实施方案,以便条例在实际执行中的操作。”王涛强调。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修订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准已于2019年12月1日起实施。生活垃圾类别统一调整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4个大类,和纸类、塑料、金属等11个小类。

“这些调整改变了很多人形成已久的生活习惯,要改变生活方式并非易事。”王涛表示。

在垃圾袋的使用方面,王涛也提出了建议: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应与杜绝不合规垃圾袋进入市场同步推进。国务院和北京市都对垃圾袋的使用作出相关规定,但普通人很难准确识别超薄塑料袋、垃圾袋是否环保、可使用。

“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塑料袋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切实督促企业生产耐用、易于降解和回收的塑料购物袋及垃圾袋;加强对市场的管控力度,不合规的塑料袋首先不能在市场上出现。进而引导百姓合理使用环保垃圾袋,准确进行垃圾分类,保护生态环境。”王涛表示。

落实

宣传需具备指导性

谈及北京垃圾分类,从政策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到试点的推行,来自特邀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大兴区政协主席吴问平都给予了肯定,但在落实层面,他认为还有改进空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吴问平用一句话总结。

“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不够,导致在进行垃圾分类时,具体做法比较粗放。”在吴问平看来,宣传不够具体化,进一步致使居民垃圾源头分类不够精细化。“只有从源头打通了垃圾分类的‘最先一公里’,后面的运输和处理才能有更优化的操作方案。”吴问平表示。

他表示,除了宣传具体化和源头分类精细化,垃圾分类后的消纳又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运输和处理作为一个产业链的一环,必然随着前端的变化而变化。前端分类好了,中端和后端混装混运,处理时不进行分类都不行。

吴问平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由于年龄层不同,生活方式的分化导致垃圾分类出现年龄断层。“老人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孩子们由于从小进行垃圾分类教育,也在认知层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企业在小区探索的积分换购,对年轻人不具备什么诱惑力;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又对年轻人早晚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形成阻力。”

吴问平建议,可以对人群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小区、不同人的素质,采取分类对待的方式。企业也要通过探索,总结推广一套可复制的方案。

另外,在网购成为居民不可或缺生活方式的同时,快递包装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形成的挑战,也让吴问平进行了颇多反思。

“大部分快递用纸板包装,其中大部分可回收,但在打包的过程中,还是会混合一些其他垃圾,比如粘在纸板上的胶带。”吴问平提出,如何促进快递包裹可循环利用以及分类处理,也是全社会应该反思的问题。


原标题:垃圾分类要从“楼梯响”到“人下楼”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