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中提出,近年来,漳州市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加上环保历史欠账多等问题,导致漳州市小流域水质提升难、易反弹,小流城治理亟待加强。对此,漳州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建议,通过借助专业力量编制流域污染源图册、建立“政府引领+民间志愿者+乡贤助力”的治水新机制、建立以全流域24小时监控为基础的智慧河长平台等多种方式,彻底推动漳州小流域整治。
漳州市流城水系复杂,整体形成九龙江、漳江、鹿溪、东溪“两江两溪”为主干流、多级小流城密布的水系网,小流城就像毛细
血管一样分布在主干流周边,对干流水质产生直接影响,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提案》中提出,由于农村污染源点多面广,城乡生活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工业企业偷排漏排河道生态屡遭受破坏等现象难以彻底整治,加上环保历史欠账多,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尚未形成管网全覆盖,涉及跨行政区域小流城在治理诸多环节尚未形成合力,治理模式、新工艺新技术创新不多,治理成本居高不下、补助有限,群众意识不强等问题,小流城治理亟待加强。
对此,漳州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建议:
一是借助专业力量编制流域污染源图册,做到对账销号。建议各级政府依托第三方测绘公司,对全城进行水质检测,摸排污染源,编制流域污染源图册、“河长一张图”,做到“一河一册一图”,将污染源分解到村,调动各村消灭污染源的斗志与决心,实现逐个销号,做到污水零排河。推广“一村一池塘”治理模式鼓励各地按照“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原则,以“活水能来、多水能排、污水能纳、雨水能导、蓄水能用”的输水标准建设池塘。可采用在非基本农田新建、在原有池塘基础上扩建、对原有池塘进行清淤绿化提升改造等方式进行建设。通过池塘接纳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的尾水,采取种植净水植物养殖净水动物等措施净化水体、改善生态,并沿河道两侧布设植物缓冲带,在减少田间水分养分流失的同时有效拦截,分解污染物,形成“生态田埂+农田生态沟渠+生态塘”结合的模式。
二是建立“政府引领+民间志愿者+乡贤助力”的治水新机制。探索建立“民间河湖长”制度。依托高校、社会志愿者协会等各方力量,组建民间河湖长办、民间护河组织,带动更多志愿者加入到治水行动中,向社会倡导全民治水、共护生态。同时,依托无人机航拍摄影爱好者组建无人机巡河志愿队,以空中的飞行视角,为地面巡河做补充,有效消除巡河“死角”。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成立市、县、多治水促进会,聘请热心家乡建设的在外人士和本地具有威望的老同志等组成。通过开展乡贤大走访、政策咨询会、乡贤协调会、乡贤论坛等活动,创新推行“乡贤+治水”模式,发动多贤从资金输入、参与治理、宣传引领切入,助推治水工作再上合阶。
三是建立以全流域24小时监控为基础的智慧河长平台。通过完善重点入河排污口、重点涉水企业视频监控系统,结合无人机巡河志愿队巡河数据,对沿河排污口实时监控、对主要流域断面及饮用水源地进行空地人机结合立体拍摄巡查,将监控、巡查结果上传至智慧河长平合,实现视频监控、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控、排污口监测、水文监控、无人机监控等河湖环境实时感知,进一步助力河长决策分析、应急指挥,形成网格化巡查常态化监管“闭合圈”,让大数据服务于小流域水质提升。
四是多措并举缓解资金压力。一是设立市级小流域以奖促治专项资金。参照省级经验做法,市财政探索设立市级小流域“以奖促治”专项资金,对水质跨类别提升的小流域予以资金奖励;二是建立以水污染赔偿补偿机制为主体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设计适当的司法程序和渠道,允许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使合法环境权益的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通过司法途径,既可以弥补环保部门执法手段的不足,又有利于强化水环境治理的法治氛围。
原标题:政协委员提议:建立治水新机制 推动漳州小流域整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