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近200人日前齐聚西安,参加由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主办、北京零萌环保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七届零废弃论坛。论坛以“多元参与推动垃圾减量与分类”为主题,设立主论坛及城市社区垃圾分类、乡村垃圾分类与人文环境两个分论坛,通过政策解读、多元主体案例分

首页> 环卫> 会议> 正文

多元参与推动垃圾分类“进球”

2019-12-25 15:37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肖颖

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近200人日前齐聚西安,参加由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主办、北京零萌环保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七届零废弃论坛。

论坛以“多元参与推动垃圾减量与分类”为主题,设立主论坛及城市社区垃圾分类、乡村垃圾分类与人文环境两个分论坛,通过政策解读、多元主体案例分享、垃圾分类实践者的交流,为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提供借鉴。

建议设置考核量化指标

“如果把垃圾分类喻为踢足球,那么现在很多试点城市还没有‘进球’。”论坛上,贵州锐意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垃圾分类研究委员会主任兰亚军,一上台就抛出了这个观点。

为何这样说?兰亚军认为,垃圾分类最核心的两个指标,一是进入填埋场和焚烧发电厂的垃圾量是否下降,二是垃圾的自然增长率是否下降。垃圾分类最终的目的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少产生垃圾。但从他的研究结果来看,一些地方这两个数据还没有下降。究其原因,他认为是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量化指标,也就是“垃圾分类指数”。

何为“垃圾分类指数”?简单来说,是指一个区域(区或县)垃圾分类实际效果的一个评价指标。它以垃圾分类前的垃圾产生量、垃圾的自然增长率和实际参与垃圾分类的参与率为参考指数,最后核算而出,这个指数保持在0~1之间,而且指数越大,说明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越好。

兰亚军解释说,这个垃圾分类指数最核心的目的就是看垃圾产生量是否减少。因此,他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在考核垃圾分类工作时引入垃圾分类指数,并将其在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提高到60%,其他30%为财政资金使用率,10%为体制机制建立及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追求‘高科技’‘智能回收桶’的阶段即将过去,接下来成本最低化、效率最大化将逐渐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目标。”兰亚军说。

NGO参与有助于多元共治

在当前的垃圾分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的角色——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应该如何与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工作开展,是此次论坛讨论的重点议题。

来自北京泽乡惠众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唐莹莹,3年多来带领团队在北京昌平兴寿镇探索出一套接地气、易操作、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兴寿模式”,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同。

在论坛上,唐莹莹分享介绍说,他们团队在辛庄村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由志愿者在垃圾分类启动仪式上宣誓,并表演手语舞《留给孩子一个干净的地球》。这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是让全村人知道:垃圾分类是一件郑重其事的事,是一件为自己和后代负责任的事。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为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培训,以行动带动行动,靠群众指导群众。

他们不仅要对村“两委”干部、村民、保洁员分批进行专项培训,为村庄培育本地志愿者队伍,也要带领志愿者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协助村级保洁员,走进村民家庭具体指导垃圾分类。

同时,在推广过程中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治理的各环节,为村庄建立起有效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并建立垃圾分类数据库。

唐莹莹介绍,目前兴寿镇全部13个村都已推广垃圾分类,垃圾减量达到60%左右,村民参与率、知晓率达到95%,正确投放率达到80%以上。

谈起成功经验,唐莹莹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组织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这些经验可以概括为5个词:看见、连接、信任、伙伴和共创。

“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应先互相看见,看清对方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双方建立起真正的连接和真正的信任,成为伙伴后,再去共创这个地区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唐莹莹说。

唐莹莹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牵涉到众多主体,仅靠政府和市场是难以解决的,因此社会组织的存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将有助于打破固化的管理制度,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也要做出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成果,及时总结经验,自觉把项目成果与公共政策的改革联系起来,共同探索多方认可、多方参与的分类模式。

乡村社区各出奇招

无论是政府的政策要求,还是社会组织的帮扶参与,都只是推动垃圾分类的外部力量,而真正要使垃圾分类落在实处,最终还要靠城镇社区、乡村居民的实际行动,因此,有效实用的基层经验就显得尤为迫切。

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建设环保服务中心邓金洲主任所在的土城乡发现,采用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模式,不但成本高,垃圾池还会导致“破窗效应”。于是 2015 年,土城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通过调研,决定采用每户挖“生态坑”的方式处置易腐垃圾,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则由村民在家分类收集存放,村干部和片区保洁员每月上门回收一次。

他们将“四清三护”经费合并,聘用贫困户分区负责垃圾分类督导和保洁工作,对村委会、组长、保洁员层层考核,达到了垃圾减量 80%,垃圾转运处理成本下降到 1/3 的效果,同时实现了贫困户脱贫。

西安市心晴雅苑小区业主委员会周洪斌所在的小区,业委会出于改良小区土壤和节约成本的考虑,从落叶堆肥开始开展垃圾分类。而在撤桶并点的过程中,业委会值班一个月,发现谁家乱扔垃圾,除了组织楼长上门劝导之外,还会把照片晒到微信群。此外,还组织旧物改造、酵素制作等活动,逐渐在小区形成了“零废弃”的氛围。

作为西安第一家采用业主主导的酬金制小区,心晴雅苑小区通过财务核算以及公示,率先在小区里进行垃圾处置相关费用支出的财务独立统计和公示,促进业主和服务处针对垃圾分类减量、循环再利用等各项行动的支持。

周洪斌认为,“无废社会”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垃圾的精细化分类、循环再利用以及资源再生能力建设,都需要社区居民发挥积极的作用。

记者注意到,此次论坛很多小细节都充分体现了“无废”概念。如指示牌、倒计时牌随身携带重复利用,大多数到场嘉宾自带水杯不使用瓶装水,电子文件分享替代纸质资料印刷等。正如零废弃联盟的赵胜楠所说:每个人做出一些小转变,就可以开一场“零废弃”会议。

原标题:多元参与推动垃圾分类“进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