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
2018年全球64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累计粗钢产量达17.896亿吨,同比增长4.5%。其中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中国以9.283亿吨排在第一位,同比增长6.6%,占全球总产量的51.9%;印度首次超越日本位列第二,粗钢产量达1.065亿吨,同比增加4.9%。此外,伊朗以2500万吨粗钢产量超越意大利首次进入前十,同比大幅增长17.7%。
中国1949年粗钢产量15.8万吨,1996年突破1亿吨,仅用47年就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产钢国。2006年,中国钢铁产品转为净出口。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2018年,中国生产的94%以上的钢材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并且国内钢材供应占国内需求的98%以上。在走向钢铁大国的同时,中国也在向钢铁强国迈进。坚持科技创新,钢铁技术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技术国际领先。坚持钢材品种质量不断改善,在高端产品开发和新材料研制上实现重大突破,为“中国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三废”排放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技术,在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中国的钢铁生产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粗钢产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步增长(见下图)。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中国钢材进出口显著增长。但自2015年起,中国钢材出口量不断下降,2017年同比大幅下降30.5%至7541万吨,2018年继续下降至6934万吨,中国生产的钢材主要用于满足国内经济建设需求。
2竞争力
2018年,全球粗钢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国占五席,分别是宝武钢铁集团(第二位)、河钢集团(第四位)、沙钢集团 (第六位)、鞍钢集团(第七位)和建龙集团(第十位)。但是,世界钢动态公司(WSD)发布的“2018年世界级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钢铁企业无缘前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仍然较弱。
提高产业竞争力应该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2.1 提升产品品牌竞争力
中国钢铁工业为国际市场提供了大量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国内国际钢材消费需求的同时,促进了全球钢铁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钢铁工业一直本着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发展理念,限制钢坯等初级产品出口。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品种质量的持续改善,中国出口钢铁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满足了国际钢铁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推动服务型制造。全面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推进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加强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航空航天、机械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的研发和产业化,持续增加有效供给。
在工业强基工程(2016-2020)中,服务于十大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涉及80种,其中很多是钢铁材料,如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用高性能海工钢和双相不锈钢,轨道交通用高性能齿轮渗碳钢,节能和新能源领域用高强钢等。钢铁工业的进步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加强品牌建设,推进质量分级与评价工作。钢铁企业要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体系。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开展质量标杆活动,推进质量分级与评价工作,以冶金产品实物质量认定等为平台,每年向社会公告达到国际同类产品质量水平的优质产品和特优名牌产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品牌。
2.2 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高度重视钢铁工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钢铁工业低成本、高质量生产,能源高效转换和及时回收,大宗废弃物处理、消纳和再资源化这三大功能,实现可持续低碳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大趋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以干熄焦、干法除尘、烧结脱硫、能源管控中心为代表的节能减排技术在钢铁工业广泛应用,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折合标准煤)由605千克下降到572千克,吨钢SO2排放量由1.63千克下降到0.85千克,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1.19千克下降到0.81千克,吨钢耗新水量由4.10吨下降到3.25吨。未来,钢铁工业还需在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开发绿色产品上做更多工作。
实现可持续运营发展。可持续运营是产业发展的要求,是职工权益的保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基础,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产业既大又强的标志。可持续运营是钢铁产业经营发展的综合体现,是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总体劳动生产率,依托钢铁主业拓展盈利空间,提升运营效率,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始终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
2.3 提升市场竞争力
成本控制是关键,其中原料成本控制尤为重要。铁矿石成本约占钢铁生产成本的50%,其自给率的高低既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关系到生产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提高产业集中度。2018年,我国粗钢产量前十位的企业产量合计占比约为35%,远低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分散和产业集中度低导致在资源掌控能力、市场有序竞争、淘汰落后产能、技术研发创新、节能降耗减排等重大问题上缺乏行业约束力和自律能力。尽管不应一味追求高集中度,但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过低,尤其是缺乏具有较高市场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对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增强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节约社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举措。
提升产品附加值。2018年,受国内钢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钢材出口价格有所提高,但进出口平均价差仍达到2477元/吨。此外,中国特殊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仅为8%左右。
产品种类多元化。产品多元化有利于企业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应对单一产品的市场和价格波动,增加抗风险能力。但企业在根据市场做出调整的同时,要确保拥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提升标准的国际影响力。技术进步的最终体现是标准的进步。标准不仅是企业和行业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积极推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英文版制修订工作,尽快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以技术创新为契机,有效实现标准国际化,使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国际市场竞争力。
3国际合作
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矛盾将长期存在,企业规模大型化和全球范围内的兼并重组已成为全球钢铁工业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中国钢铁企业应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走好优质产能国际合作之路,促进全球钢铁工业产能合理分布。钢铁工业的国际合作是新时代建设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对钢铁工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实现路径,是依托我国钢铁工业优势、带动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需要。
中国钢铁工业根据海外市场需要投建新产能,推动优势产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开花,促进当地钢铁产业发展,满足当地建设需求(部分重点项目见下表)。中国钢铁工业对外投资的形式主要有:①营销渠道建设,如河钢德高公司和宝武印度Sanand加工中心;②资源开发,如首钢集团秘鲁铁矿石项目和华菱集团FMG铁矿石项目;③绿地建厂,如建龙集团马来西亚东钢项目和印尼青山工业园;④兼并收购,如河钢塞尔维亚钢厂和马钢法国瓦顿公司;⑤对外工程承包和技术装备输出,如中冶集团和中钢设备。
尽管已有诸多案例,但不可否认,中国钢铁工业在对外投资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走出去”的企业良莠不齐、各自为战,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影响“中国钢铁”形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大,宗派斗争和政局不稳现象频出,税收和劳工问题突出,投资保护问题凸显;项目融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较困难,融资审批效率有待提高,贷款利息水平总体偏高;人力资源方面,由于我国钢铁对外投资起步较晚,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并重的混合型高端人才储备不足;投资目的地技术工人不足,大量中国工人长期派驻,沟通困难,易出现签证问题和与当地员工的摩擦,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员工人身安全。只有主动、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健康地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