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垃圾分类治理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系统工程,需着眼于垃圾产生到处置的全周期,以产业链布局理念和发展思维,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在操作层面,提高分类投放准确性、实现分类收集便利性、推进分类运输专业性和保障分类处理安全性,进而开创垃圾分类治理新局面。
提高分类投放准确性
准确分类投放垃圾,重点在于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分类行为执行率。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是实施分类投放的前提。一是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根据我国居民生活垃圾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规范可操作的分类标准、分类要求和分辨标识,完善可回收垃圾的回收管理办法,让垃圾分类投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激励商品生产企业加强绿色设计、环保包装和凸显分类标识,降低消费者使用商品后的分拆分类难度;三是要加大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推广力度,以全面细致的宣传内容和多样亲民的宣传方式,不断提升居民分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分类行为执行率是落实分类投放的关键,从当前我国垃圾分类的实践情况来看,执行率要远低于知晓率,仍需加强民众动员。因此,在垃圾分类推广初期,应予以积极引导和帮助,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居民践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待居民分类习惯基本养成,则应重点加强垃圾分类公序良俗的建设和固化,探索垃圾分类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对行为的引领作用。
实现分类收集便利性
垃圾分类收集是衔接分类投放与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枢纽环节,能否实现社区居民和环卫工人分类收集的便利性至关重要,需要二者站在不同角度对垃圾分类收集进行统筹考虑和协调推进。一是要合理设置收集点,针对不少试点城市“撤桶并点,定时定点”后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和环卫工人混装垃圾的现象,社区和环卫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综合考虑服务半径大小、社区空间利用、车辆进出方便等因素,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提高社区居民、环卫工人分类收集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提供必要的分类引导和便民设施,即在收集点提供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垃圾分类收集作业流程和基本规范,以及分类辅助设施和事后清洁设施,以提高分类工作的可达性和有效性。三是要因地制宜开展实地督导和溯源管理,根据分类收集效果不佳问题,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人员抽检或人工智能检测等方式,对分类收集实效进行实地抽查督导或扫码检测,加强持续反馈和改进提高。四是要加强对环卫收集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避免分类收集环节出现“分类一小时,收集一分钟”和“因混致返”的现象,促进垃圾分类收集制度落实落地。
原标题:以产业链思维促进垃圾分类治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