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实行已将近满月,各区垃圾分类进行的怎么样了?在这个炎热的夏季,走进这座2400多万人口的城市。
市民们投放湿垃圾时要“破袋投放”:先把湿垃圾处理倒掉,再把“干垃圾”的垃圾袋放进干垃圾桶。七月的炎热加上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湿垃圾,散发出的味道“杀伤力很大”,让人难以接近。
普陀区的何言在微博描述了自家小区味道,配图是几张“有味道的”湿垃圾桶照片,得到了1.2万条转发和8.1万个赞。
“一个月过去,实际情况真的很糟糕,没有一个人经过湿垃圾桶会开心。”他看到带着红袖章的志愿者在臭烘烘的湿垃圾桶旁边,一站就是两小时,还给居民递上湿纸巾擦手的场面时,觉得很荒谬。
令人头疼的湿垃圾
7月25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了2019年4-6月各区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评测结果。在这份评测中,徐汇区获得了第三位的高名次。但对狼叔和他小区的居民来说,他们的7月“一塌糊涂”。
狼叔说,条例刚实行的那几天,每天都有人监督分类和定时投放,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很多人开始直接把湿垃圾放在垃圾桶旁边,更有甚者会直接一股脑儿丢进干垃圾箱。
“这一个月给我的感觉是,垃圾分类就像一条活鱼。现在调料不全,锅铲是破的,但我们却指着鱼说‘你必须自己做熟自己,否则就上失信名单。’”狼叔说,这个好的政策有太多细节上的槽点,感觉很快就要不了了之了。
在那份评测排名中,浦东新区在16个区中排名倒数第二。但住在浦东新区的Jessie却对垃圾分类的未来充满着信心。
“臭,确实很容易臭。”在Jessie的小区大门入口,因新建了垃圾站,人们连经过那里都不愿意。在此之前,这里每天都会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
Jessie说,在同一栋楼的业主微信群里,邻居们都盼着垃圾分类有成效,“不然我们好像要被垃圾埋掉了。”
“我觉得不好的体验只是一个过程,坚持下去,不适都会消失。”Jessie肯定地说。
“老板,羊肉串不要串”
7月31日,上海市统计数据发布了垃圾分类“月考”成绩单:共查处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案件872起,其中单位798起、个人74起;责令整改8655起,其中单位6294起、收运企业68起、个人2293起。
在被查处和责令整改的企业中,餐饮企业占22.3%。小王工作的农家菜馆不在其中。他餐馆所在的陈家镇街道,在评测中拿到了“优”。小王说,垃圾分类的这一个月,他们觉得“和之前差不多”。
与实体餐馆不同,外卖行业有了不少变化。饿了么大数据显示,上海7月1日-24日的无需餐具订单环比上月同期提升了476%,用户纷纷留下了“少点汤”,“珍珠奶茶只要十颗珍珠”、“羊肉串不要串”之类的备注。美团提供的数据也显示,7月主动选择无需餐具的用户增长超过4倍。
7月的上海,每个人似乎都在小心翼翼地减少垃圾的产生。
垃圾分类开始改变上海人的生活习惯,也带来了商机。
上门垃圾回收平台悄然兴起,据某平台相关负责人说,其订单量在7月1日之后“暴增”,直到月末也依然维持着每天150% -180%的增长幅度。条例施行的这一个月,已经接到了8000多单。
其中垃圾回收员上门不仅回收,也现场教用户怎么分类。王师傅举例,比如收电动小汽车,我们把电池拆下来,告诉用户这属于有害垃圾。
叫小哥上门回收的用户以25-30岁的年轻人居多,其中二次下单的比例占10%-18%。有的用户还会指定认识的回收员小哥上门。
但是经营“垃圾代扔”业务的苏老板没能尝到垃圾分类条例带来的甜头。
苏老板经营的家政服务公司,主要做小时工服务。7月1日起,他增加了“代扔垃圾”的服务,一次“代扔+代分类”30元,包月30次520元。
截至7月29日,只收到了50多个单次订单。“当时觉得会是一个商机,现在看来,需求量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不尝试自己垃圾分类的上海人,比苏老板预计的要少。不过,他仍表示,自己还会继续做,走一步看一步。
原标题:上海垃圾分类满月:湿垃圾因炎热臭到崩溃 代扔垃圾生意惨淡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