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此外,北京、广州、深圳也正逐步加入到垃圾分类推进城市的队伍中来。而根据刚刚通过的固废处理法修订草案提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都要从2019年起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
事实上,垃圾分类处理已在全社会倡导多年,但这一次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执行层面,都让人们感觉到“要动真格了”。垃圾分类做好了,不但造福民生,还能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券商研究指出,随着垃圾分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市场需求规模将超千亿。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在垃圾分类处理这条赛道里,早已涌现了不少创业者,有的聚焦产业链前端的垃圾分类、回收,有的则专注于后期的垃圾处理,然而,这些创业项目大多发展得不温不火,原因何在?在此次垃圾分类强制性落地的过程中,产业链背后又能涌现哪些新的机会?资本在其中可发挥怎样的作用?
相关项目涌现可经营堪忧
整体来看,垃圾分类主要涉及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四个环节。而与之相关的产业有垃圾分拣回收产业、固废产业、资源再生产业和环卫设施产业等。
而在此前,在旧物回收、资源闲置再利用这些环节早已涌现出一批创业项目,如专注二手手机回收的“爱回收”、“闪回收”、“回收宝”,再生资源回收的“小黄狗”,二手物品交易平台“咸鱼”、“转转”等。
今年这一波垃圾分类热又再次掀起相关环节的创业热潮。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当前的这些创业项目多集中于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前端,以上门代收垃圾小程序、App最为热门,他们多为轻资产的团队,聚焦社区垃圾分类方面的服务,比如教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主动上门收取垃圾等。而在后端的垃圾处理方面,早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也有许多企业在布局后端的技术处理领域。但这些垃圾处理的项目多面向工业、商业领域,面向C端领域的才刚刚开始。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6月17日至7月17日,全国一共新成立了8346家经营范围包含“垃圾、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垃圾处理”的企业。其中,最近一周垃圾分类公司注册数量有近200家,注册资本从几十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
再来看看这些垃圾分类相关的企业发展情况,且不说这一波热潮涌现出来的垃圾分类互联网平台,就从存在多年的垃圾分类处理相关企业来看,日子过得似乎并不是很好。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以深圳市为例,全市16家垃圾减量分类和无害化处理相关企业普遍存在投资大,经营处于微利或者亏损的状态。
“我们的垃圾小型处理技术很成熟,现在主要面向商用的特殊用户,比如大型商用游轮,可以给他们处理高附加值的垃圾,理论上完全可以用于处理生活垃圾,但是出于成本和商业化运作以及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复杂的因素,制约了我们的设备进入生活垃圾处理这个市场。”MAX-01智能垃圾处理器项目负责人姚姝表示,该项目由加拿大研发团队和姚姝的绿盈环保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目前全球有四十多个用户在使用他们这套设备,在其他国家的舰艇和游轮应用上有大量成熟的案例,但在现阶段,在中国的推广受到了很多客观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由于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很高,另一方面这套设备的运维需要高级技工,而这些人才在中国很稀缺。
资本关注但商业模式仍不明朗
在此之前,垃圾分类产业链条上的不少企业曾获得资本的关注。从去年全年来看,资本聚焦的多集中在二手回收领域。比如2018年2月,“闪回收”获得了1亿元A轮融资;2018年9月,“回收宝”获得了C1轮战略投资;2018年10月,“小黄狗”获得1.5亿元战略投资。紧接着,“我爱收”、“闲豆回收”、“收荒匠”等平台陆续获得大额融资。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月份,奥北环保获得京东、峰瑞资本11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2月份,赛德美获得中科创星A轮融资;6月份,摩睿环保获得德联集团1600万元的战略融资、爱回收获得京东领投的5亿美元战略投资;7月份,盖亚环境获得华闻传媒等投资的1亿元。
尽管获得资本支持,但最终能否真正跑出来还有待市场验证。“我们早在五年前就开始关注垃圾分类处理这个领域了,也投了几个相关的项目。但这些项目目前还处于资金持续投入,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小规模运作和探索的阶段,即使是盈利也是微利的状态。”国中创投合伙人、董事总经理马若鹏告诉记者,多年投资下来发现,这个行业本来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但门槛很高,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推动是很难促成其发展的,就以其投资的垃圾发电项目来说,技术成本很高,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和支持很难做。
此外,大众消费对下游垃圾处理完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消费积极性不高,使得这类垃圾处理厂的经营压力很大。马若鹏表示,国中创投运行的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一定程度上肩负着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发展的使命,但市场化的投资机构可能更加注重企业的经营利润。
对于前端的垃圾分类服务平台,马若鹏认为这类项目的商业模式还有待验证,目前看来平台的运作是不符合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家庭成员无非两类,一类是老人,一般不会接受付费分类回收,另一类是年轻人,一般没有时间去进行分类。因此,这类服务能否可持续是个问题。
建议政府给予补贴或优惠政策
垃圾分类市场到底有多大?东方证券研报指出,上海目前的垃圾分类模式孕育出75.56亿市场规模,而一旦普及到全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960亿元。国盛证券也指出,垃圾分类对应产业链中环卫转运、餐厨垃圾处置、垃圾焚烧领域均有望迎来投资机遇,新增设备购置及装置建设空间约1600亿元。
市场很大,但却是个“烫手的山芋”。“环保是公共事业,一定程度上是逆市场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后端处理技术,需要大量的资本和资源驱动,对于普通创业者是比较困难的。”在姚姝看来,让大家用自发的公益心态去做垃圾分类是收效较慢的,但如果以经济利益为驱动,是很有可能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她认为,政府可以考虑用资金补贴或者免税政策去鼓励企业用可回收垃圾来作为生产的原材料,企业就会有更大的驱动力去做垃圾分类回收。这样,既可以让居民能以出售可回收垃圾的方式获得一些收益,也可以让居民的垃圾分类更加简便。“加拿大和德国也有采取向生产商收费的方式,来支付后端的回收费用,这样做整个产业链就会活起来。”
马若鹏也认为,垃圾分类这件事如果仅靠市场来驱动,周期会很长,居民很难短期内形成这样良好的习惯,因此需要强制性的政策。“这次全国上下的强制性垃圾分类,估计效率会比之前几次都高。”但是,对于政府补贴后端企业促进前端分类回收的思路,他却持不同的观点:“花钱在前端,是培养居民的行为习惯和积极性,花钱在后端企业,则可能会助长居民的功利心,不利于公益行为的培养。”
但不可否认的是,垃圾分类这个市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无论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或者是环保相关的科普教育,都蕴藏着商机。”姚姝说。
对于投资机构,如何去选择这门“慢生意”?马若鹏认为,无论是垃圾分类、回收,还是下游的垃圾处理、再生,本身盈利的确很难,但政府给予补贴或者给予税收优惠,让企业有合理的市场收益,也是有机构愿意投资的,甚至未来资本市场或许也会对这类企业开绿灯,因为这些企业毕竟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
原标题:垃圾分类创业为何不温不火? 可持续发展仍需政策解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