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科学长效的垃圾分类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群众协同合作,建立制度健全、群众参与、技术导向的垃圾分类科学体系。凝聚共识,环保观念入人心安徽大学环境资源研究专家张辉表示,建立健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需要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居民对生活垃圾

首页> 固废处理> 综合> 报道> 正文

垃圾分类:城乡行动快 “四桶并立”如何持续?

2019-07-19 08:38 来源: 中安在线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科学长效的垃圾分类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群众协同合作,建立制度健全、群众参与、技术导向的垃圾分类科学体系。

凝聚共识,环保观念入人心

安徽大学环境资源研究专家张辉表示,建立健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需要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的提升对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至关重要。

“30个易拉罐换一包盐、10节废电池换一支牙刷、7斤废纸换一瓶洗洁精……”来安县施官镇居民陈志山喜欢用一个小桶把有用的垃圾收集起来,桶满了就来垃圾兑换超市换生活用品,“垃圾超市的牌子上写得很清楚,什么有用、什么没用,现在我们都习惯把可回收垃圾收集起来,省事又经济。 ”

施官镇副镇长邓汉文告诉记者,2年前,镇上首家垃圾兑换超市试点运行,如今全镇13个行政村已全部建立村级垃圾兑换超市。 “大家可以拿可回收垃圾兑换东西,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分类好,还能评上星级农村文明卫生户,不少村民都说垃圾分类好不仅脸上有光,还能有奖励。 ”邓汉文说,“垃圾举报也有奖励机制。如今,村民们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

“从分类投放到垃圾分类处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政策的有力支持。 ”

明确责任,监督机制有规范

“垃圾分类,是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合肥学院环境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金杰教授表示,“前端开始分类,后端处理井然,但要确保这个闭环长效运行,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政策的有力支持。 ”

据了解,安徽省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导则(试行)》,科学指导各地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制定印发了《安徽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标准》,指导各地规范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此外,各地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地方立法,《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铜陵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相继出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实施垃圾分类不仅改变了垃圾处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多份一次性餐具、网购商品包装能否尽量减少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投入、久久为功地抓下去。

“鼓励专业化服务公司,全过程参与垃圾分类各环节,提升分类回收和处理水平。 ”

回收利用,良性循环不用愁

把餐厨垃圾变成“肥料”要用几步?合肥市南七街道的做法是“一步到位”。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鼓励专业化服务公司,全过程参与垃圾分类各环节,提升分类回收和处理水平。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监督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积极倡导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和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通过利益导向驱动垃圾分类市场发展,让企业有盈利空间,让百姓获得一定利益,形成良性循环。

在来安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以乡镇为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中标公司负责有机垃圾堆肥点、有机垃圾资源利用站、可回收垃圾回收站的日常运行管理等。徐斌告诉记者,按照“分类减量、资源回收、有机堆肥、无害处理”模式,对有机类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对于不可回收垃圾,则统一收集至垃圾中转站,压缩后送至滁州市垃圾焚烧厂进行无害化处理。为进一步降低垃圾处理成本,还配备了有机垃圾微生物高温发酵装置,只要把有机垃圾投进该装置,两三天就能变成有机肥料,供给村里和周边农户。

末端处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7月初,记者在安徽福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各种废弃家电正在进行拆分处理,但有关负责人坦言,成本较高,经济效益有限。

业内人士指出,按照国家要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网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应互相融合,但现实中,这两张网有衔接的断点、堵点,导致前端分类中间缺乏力量介入和分类处置能力,最终容易“混为一团”。建议加快推进垃圾收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鼓励采用“互联网+”智慧分类模式,倡导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流程和运行组织方式,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效能。




原标题:垃圾分类:城乡行动快,“四桶并立”咋持续?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