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春节假期,我到台北和高雄看望久别的姐妹们。虽是第一次来到宝岛,不过吃住都是在姐妹家中,这趟旅行倒像是回家一样,没什么违和感与陌生感,然而小新鲜却总是不断。刚下飞机时,看到几乎人人戴口罩,这吓了我一跳,其实那里空气真不错,没遇到过雾霾天。这是怎么回事呢?据当地的姐妹介绍,以前的

首页> 环卫> 评论> 正文

台湾的“化妆间”与“垃圾不落地”

2019-07-18 11:03 来源: 资源再生杂志 作者: 郭艳

趁着春节假期,我到台北和高雄看望久别的姐妹们。虽是第一次来到宝岛,不过吃住都是在姐妹家中,这趟旅行倒像是回家一样,没什么违和感与陌生感,然而小新鲜却总是不断。

刚下飞机时,看到几乎人人戴口罩,这吓了我一跳,其实那里空气真不错,没遇到过雾霾天。这是怎么回事呢?据当地的姐妹介绍,以前的台湾空气非常好,最近这几年或许亚洲的整体空气质量恶劣,随着东北季风飘流到台湾,新闻会报pm2.5的值,空气污染压力上升,加上十几年前的SARS之后,大家因器官不好或健康因素都会自动带口罩。此外,有些台北人戴口罩,是有对外界表达戒心的意思:“嘿!我生病了,请小心”、“很多人生病,我得小心”、“我好冷”甚至“我素颜,不好意思”等。总之,不管何种借口,台北人就是戴着口罩以示彼此尊重。相比之下,高雄戴口罩的人不多。我还观察到,台湾的便利商店是真“便利”,三步一小店五步一大店、唾手可得的感觉。姐妹们介绍说,通过24小时的连锁便利商店取得任何想要的服务:买零食、吃便当、买火车票、悠游卡(公交卡)充值、交学费、收快递,当然还有买口罩等。另外,如果有生活上遇到难题,随时可以向店员请教,便利店快成“万能”店了。服务态度也是很赞,无论你进去买不买东西,服务员都会以真诚的态度向你问好或道别。

短短十天的行程,我在高雄和台北两地往返居住,出门就坐捷运(我们叫地铁)或公交,十分惬意。当从台湾回来的时候,同学问我,那头怎么样?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我说,“值得一去,很棒。“这几日我常在闲暇之余,默想旅程的点滴,回味小城故事,例如:台湾人很真诚友好,问路时他们都会给你叙述得非常详细,恨不得把你送到目的地;无论在公共场合做什么,人家总是随时排队,不管这个队多长,没有加塞插队,人人主动走到最后面静静排着;坐捷运也没有安检,直接刷卡进站,体现出当地人对台湾的安全十分自信;捷运里也没有大声说话和吃东西的,秩序井然,气氛祥和……可圈可点之处一时说不完,但台湾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她的“化妆间”和“垃圾不落地”。

台湾 “化妆间”,有讲究的日常

先插播个“广告”:如果不是来台湾,我还真不知道有“世界厕所日”这么个特殊节日。2001年在新加坡成立世界厕所协会(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简称WTO,与世界贸易组织同名。该协会拥有多个会员国,定期举办峰会,力图在世界范围内倡导清洁、舒适、健康的厕所文化,影响很大。2011年第11届世界厕所峰会曾在中国海口举行。2013年联合国大会正式同意该协会的提议,将每年的11月19日设定为“世界厕所日”。

去过台湾的人,多有一个深刻印象,那边的厕所往往不叫厕所,也不叫卫生间,而叫“化妆间”。我在北京看到的化妆间里几乎是没有马桶的,而有马桶或蹲便的才叫厕所或卫生间,有时并且我们找“方便”之处不是靠标识导航而是靠嗅觉寻觅到达的。台湾之旅,厕所这个概念被颠覆了。厕所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文化的特殊载体。把厕所叫化妆间可以追遡到日据时代,1895年至1945年日本控制着宝岛,台湾的很多方面受到日本影响,厕所文化便是一例,台湾厕所不光名字清新,造型温馨可爱,内里更是讲究干净。


在台湾,凡是卫生间门前都标着化妆间的牌子,洗手池、镜子、卫生纸、擦手纸一应俱全,有的地方还准备了马桶圈纸,并有专人打扫。厕内散发着淡淡的香水味道,让人几乎闻不到其他异味。我们从台北到高雄旅途中加油站的卫生间也向所有经过的游人开放使用,条件和其它地方一样整洁,同样配有各种配套设施。同时,我发现他们很细心的在入口处也注明了“女厕”、 “男厕”或“盥洗室”等适合从大陆来的游客理解的名称,在梳妆台前备有吹风机等,真是细节处见服务啊。在内地,我们经常会在如厕时因为没带卫生纸而尴尬,在台湾你尽管放心,质量上乘的卫生纸、擦手纸让人感觉很舒服。

在加油站的公共化妆间入口处通常有整体的布局图,以简洁的图示标出“坐式”、“蹲式”、“博爱坐式”(如老年人、行动不便者以及孕妇等)、“备有儿童安全座椅” 的不同位置以及紧急路线图等,以便不同人士的需要,一目了然。

在台湾,我所看到的公共“化妆间”中的提示有一处与我们的习惯截然不同:“用过的卫生纸请丢入马桶内,请不要丢入垃圾桶”,“马桶是卫生纸的家,其余像是面纸、卫生棉、尿布、烟蒂、保险套、毛发、丝袜、厨余、抹布等,都不可以丢入马桶之中。”这说明那里的厕纸一般情况下都是更易被水降解。


我们都经历过,如果把用过的厕纸放在卫生间一方面会产生异味,另一方面会有细菌飘散到空气中,还产生固体废物,增加垃圾清理成本。实际上,世界先进国家实施卫生纸丢马桶的政策已经多年,不仅有效减少垃圾及异味,更提高了如厕品质。如厕卫生纸内含的是短纤维,经过实验都会快速溶于水,只要不是将非卫生纸异物、面纸、卫生用品等投入,都不是问题。

由此看来,我们这方面的卫生习惯或许可以学习一下台湾的作法。虽然表面上厕纸投入水中会提高原本生活污水中悬浮物的浓度,相比较与粪便来说这点浓度应该算是足够低的,不用担心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中国部分地区气候高温多湿,沾染秽物的卫生纸如果长期暴露在外,也能造成环境污染。希望有关部门或行业机构能够与我们一同发出倡议,为了垃圾减量,引导国人的卫生习惯,鼓励百姓把卫生纸丢进马桶,减少需要焚化的垃圾。

此外,我看到的台湾“化妆间”,一般男女所使用的面积都一样,而在我走过的许多国内城市,不少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都是男大女小,然而,按照实际情况,女性所需要的厕所面积应该更大才对。其次,国内的一些卫生间看上去很高级,但用起来并不方便,甚至连干净无臭的标准也达不到;而在台湾,无论外表有什么区别,里面的功能几乎都差不多,手纸、洗手液、母婴室、化妆镜及镜前的吹风机等一应俱全。另外,国内的很多公厕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残障人士难以使用;台湾在这方面考虑较为周全,并在外面都有图示,标出哪里是属于不便人士所用的位置,找到很方便。我想,对于我国现在城市管理部门或开发商而言,应该在更多的厕所设计细节上体现人性的关怀,而非仅仅满足于门脸的表面或装饰。

垃圾不落地,社会与环境的“双赢”

在台湾,几乎看不到垃圾桶,但街道却非常干净。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台湾也有过“垃圾大战”的时期,历史上处理垃圾的方式以填埋为主,因为地少人稠,上世纪80年代就很难找到填埋场地了,台湾政府后来又建垃圾焚烧厂,但后来有媒体曝光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危害,引发了百姓的抗议。经过专家论证和社会意见的征集,台北从2000年开始实行“垃圾不落地”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环保愿景,以达到“焚化垃圾量极小化”、“资源回收量极大化”及“除天然灾害紧急状况下,不再以掩埋方式处理废弃物”的目标。

简单讲,“垃圾不落地”政策是取消设在街道两侧的垃圾投放点,居民听到垃圾车的音乐会自行将分类过的垃圾倒入车内。如果在非规定的时间乱扔垃圾,会被处以罚款,并且是高额罚款。后来,该政策又做了进一步的改革,逐渐推出了“垃圾费随袋征收”、“家户厨余回收”等垃圾减量措施,及“废家具”、“焚化底渣”、“厨余”、“沟泥沟土”、“灾害废弃物”再利用等资源回收措施。即倒垃圾需要用政府统一规定的垃圾袋,由居民自行到便利店等处购买,按照一般垃圾、资源回收类垃圾标准分类投放垃圾。塑料袋、旧报纸、玻璃瓶、废弃电池、废旧家电等,由资源垃圾回收车免费清运,其它一般垃圾使用专用付费垃圾袋(每个2元新台币)装袋后投放。同时,不再收垃圾费,居民购买袋子的费用就包含了垃圾费。这样,制造越少的垃圾,使用的垃圾袋就越少,这是鼓励居民少制造垃圾非常有效的方法,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 。因垃圾费随袋征收后市民配合垃圾减量与资源回收效果极佳,台北市在2010年底前已达成上述目标,如今“垃圾不落地”已推广到全台地区。

在台访客期间,我分别住在高雄的旗山区和台北的民生社区,每天会有两个时段垃圾车出来接收居民投放,而回收车则是一周只有一次出来。我在高雄居住期间,每天到了傍晚固定倒垃圾的时间,垃圾清运车就会放着《致爱丽丝》,穿街走巷地收集垃圾,四周的居民把早早分类好的垃圾精准地投放在缓缓驶过的垃圾车内,那神情看着就像每天的标准动作似的,如果错过了当天的垃圾投放,只能等到第二天。我在台湾的妹妹告诉我,一般台湾颁布的对居民有要求的法律或法规,在社区都会有公告,居民也会收到信函,同时新闻媒体也会配合反复强调宣传报导,尤其还会配上惩处条例以引起大家关注和警惕(因为台湾的违章成本比我们高很多)。所以,经过近二十年的“训练”,这些习惯成为人们生活的“家常便饭”。此外,为避免居民错过时间,不少地方还启用垃圾清运APP,跟进垃圾车的行程,还可在垃圾车抵达前的5到20分钟,由手机提前播放音乐。经过不懈的坚持与努力,台湾各大城市的居民基本上都养成了这种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

“我们小区边上都没有垃圾桶,各家垃圾必须定时定点送到垃圾收集车里,专用的垃圾袋要自己掏钱买。所有垃圾要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如果在不可回收的垃圾里发现过多的可回收品,清洁员还可能拒收。在路上乱丢垃圾处罚可是很严的,如果实在有垃圾,你可以随时进到任何一家便利店去投,随处可见的7-11(seven-eleven)和全家(FamilyMart)都可以的。”与我同住的台北女主人刘姐姐如此说。

因为“垃圾不落地”,原来垃圾桶放置地卫生状况不佳的问题消失了。这虽然给市民造成了不便,但换来了好环境,台湾的老百姓还是认为值得。买专用垃圾袋要花钱,处理垃圾比较麻烦,作为家庭主妇,买菜做饭时一定会计算好量,以免浪费并制造更多的垃圾,这些从思想源头而来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台湾市民生活的新习惯。分类后的一般垃圾焚烧发电和灰渣掩埋处理。街道、机场、车站、加油站、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很少看到垃圾箱,即便有也标着“资源垃圾”、“一般垃圾”字样。我们在高速路上的休息站见到的就是这样的分类垃圾桶。

自“垃圾不落地”政策施行至今,台湾每人每日垃圾清运量下降了50%以上,垃圾回收率从20%左右上升到50%左右。台湾“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成果受到一些国际组织的肯定,并成为不少国家、城市的学习榜样。“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成功实施,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公益团体的努力密不可分。我问一名在当地读书的孩子:“你们怎么能将垃圾分类做得这么好?”他回答说:“在家里,家长都会教我们如何分垃圾,我从上国小(小学)开始,老师就教我们如何做垃圾分类。国小、国中(初中)时,在垃圾分类上,家长和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直非常严格,久而久之我们就养成了习惯。”此外,台湾的公益组织对“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成功实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民间团体最早要求政府将厨余列为法定回收物;是得台湾反焚烧联盟的联署促使立法院环保署检视垃圾焚烧的相关政策等。此外,各种各样的NGO组织在社区开设零废弃管理课程、进行小区型厨余回收的推广……这些此起彼伏、坚持不懈的公益行动,成为推动“垃圾不落地”的主力军。

正月初三晚上,我们与朋友一起来到饶河街观光夜市,据说这里是游客最喜欢光顾的夜市之一。果然,还不到七点,已是人潮汹涌,两边的食品摊位延伸在数百米的小街上,我们想买个吃的都要挤到档位前乖乖地排队买,大部分时间基本上只能跟着密集的人群“顺流而下”。偌大的夜市,虽然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但地面基本见不着。在夜市两头及中间,放置了几个大垃圾桶,另外每一家小吃摊也有专门的垃圾袋收集垃圾。同时,每一间档口都安有废水胶管,污水直接通过胶管排到地下,因此地面也没有内地餐饮业常见的水渍和油渍。后来我才从相关的报道中得知,类似这种人群集中的商业区,多是采取业主自治加聘请保洁公司的形式,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通过加大人工收集清理的力度,确保解决垃圾成灾问题。

据了解,台北市目前有三个垃圾焚烧厂,2010年开始填埋场已经全部停用。但无论是垃圾焚烧厂还是填埋场,如今都成了台北的景点。北投垃圾焚化厂的旋转餐厅,是台北垃圾焚烧的“名片”。高速电梯直抵120米高的旋转餐厅。走进厂区,没有任何人阻拦,里面绿树成荫,空气中几乎闻不到异味,看起来就像一间普通工厂。为何人见人憎的垃圾处理场,现在得到台湾民众的特别是附近居民的支持? 一是公开透明的监督,二是对附近民众的回馈。焚化厂每两个月要把运行状态的各个指标公开上网,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排放全部一目了然。台北市的焚化厂,每烧了一吨的垃圾,就要拿200新台币出来分给附近的居民,另外有游泳池和健身房、图书馆和篮球场等回馈设施提供给附近居民免费使用。

垃圾减量和分类是困扰各个国家的难题。当前,尤其都市中的人们制造垃圾无节制,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垃圾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的利用效率会很低。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像台湾实行的减少垃圾桶而提高初级分类后的单位垃圾投放点的效率可谓一举多得。这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关键还在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习他们“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推广方法呢?这不是一次什么“运动”,乃是一项长期的新生活方式的推行和落实过程,需要耐力与坚持。我们相信,只要方向正确,多方合作,一定能走到成功的终点。

原标题:台湾的“化妆间”与“垃圾不落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