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芬兰的垃圾都去哪了》的文章引起热议。更有细心读者提出,希望进一步了解芬兰如何处理被分类投放后的垃圾。这就应大家要求,趁热打铁,再来谈谈芬兰的生活垃圾究竟去哪了。
先来看看芬兰垃圾处理遵循的原则,首先,应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如果必须要产生垃圾,应当尽可能地重复使用它。如果垃圾确实无法被再使用,则应将其处理为原料或能源进行再利用。如果垃圾实在无法被再使用或再利用,才会将其进行填埋。简言之,生活垃圾处理有三个方法:重复利用、转化为原料或能源和填埋。
去处一:重复利用
芬兰的生活垃圾大致可分为纸、纸板、玻璃、金属、有机垃圾和混合无害垃圾。其中,前四大类基本可以被收集后重复利用。
纸类如报纸、信纸等,经过清洁,墨水和污迹被清除,大部分材料被重新用于新闻纸的制造。卡纸或纸板包装,如牛奶盒、鸡蛋盒等,经过分拣、清洗、碎浆后被再次制成纸板。玻璃瓶或玻璃罐,经过处理,重新制成玻璃包装。金属类如罐头、钉子等,经过处理,重新制成金属包装。
有一种“垃圾”也值得关注,它在国内被划归为“湿垃圾”,俗名剩菜剩饭。前些年,一段名为《这些芬兰人专捡垃圾吃, 不是因为穷》的视频传到国内,讲述一群志愿者在赫尔辛基的垃圾箱里搜寻可以食用的垃(shi)圾(wu),而且每次都大有收获,意在宣传环保和节约。
在赫尔辛基,你还能找到一家叫Loop(意为循环)的餐厅,该餐厅由环保公益组织创建,其所有食材均来自那些被超市、食品商店、餐厅和咖啡店处理掉的食(la)物(ji),在这里摇身一变为一道道美食。不禁感叹,Loop餐厅绝对具备“网红”特质,不知你是否有了“拔草”的冲动呢?
去处二:转换为原料或能源
在芬兰,每一类垃圾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有机的固体废料如厨余垃圾,经过有机废料处理厂的处理,产生可以用于发电或供热的沼气,剩余残渣最终成为堆肥。混合无害垃圾如塑料,经过清洁化的焚烧,产生电能或热能。
你思考过那些废旧衣服都哪去了吗?废旧纺织品如果被填埋或焚烧,将严重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2016年,芬兰就明确禁止纺织废料的填埋,这得益于其在纤维创新领域的大胆革新。比如Ioncell项目利用纤维素溶解技术,将废旧纺织品甚至木材转化为新纺织纤维且不含有害化学物质。在2018年独立日庆典上,芬兰总统夫人Jenni Haukio身穿的裙子就是用基于桦木的Ioncell纤维制造的,第一夫人为这项技术做了完美的代言。
电子废弃物也是一种难缠的垃圾,这类垃圾对自然环境破坏性极大。为对付它,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VTT)开发出电子垃圾综合回收利用技术。通过电子垃圾废料预处理、金属机械分离、气化和湿法冶金等工艺,可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金属、稀土元素,以及可用于发电或生产塑料及化学品的有机组成成分。
将垃圾转换为能源,已成为许多国家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在芬兰赫尔辛基—乌西玛大区,混合无害垃圾通常会被运送至万塔垃圾焚烧发电厂。作为欧洲最现代化的电厂之一,它采用全球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垃圾终极处理,能效高达95%。这家垃圾处理厂每年大约消耗掉150万居民产生的32万吨生活垃圾。产能可为万塔市50%的面积供暖,同时还能为该市30%的居民家庭供电。目前整个芬兰至少有9个类似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芬兰一家名为SETCleanTech的公司拥有垃圾到燃料并最终转化为能源的综合解决方案。通过自动分选的固体垃圾经过进料、粉碎等环节被制作成固体回收燃料,再被输送到特殊设计的锅炉或热电联产发电厂,最终形成能源。基于这项技术,每100万吨城市固体垃圾可生产50-60万吨固体回收燃料,并产生50-70兆瓦的电力和超过120兆瓦的热能。
去处三:填埋处理
“一埋了之”可能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垃圾处理方法,但垃圾填埋占地面积大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绝不是明智之举。在欧盟,垃圾填埋的比例不到10%。那么芬兰呢?
芬兰城市垃圾处理方式变化趋势图
1%。对!你没看错。在芬兰,只有大约1%的城市垃圾被填埋,这主要归因于垃圾的回收利用和焚烧发电的普及,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填埋税的征收。该项税款于1996年生效,征收对象为所有进入填埋场的垃圾,这形成经济压力,使产生者更倾向于采用其他方式处理垃圾。
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芬兰埃斯波市有一个曾经是北欧最大的垃圾填埋场,随着垃圾填埋量的减少而最终关闭。现在这里几乎看不出是垃圾填埋场,废旧的垃圾盖,被草坪覆盖着,颇似一个高尔夫球场。过去堆积在山丘下面的垃圾仍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填埋气,用来发电可以满足5000个家庭的日常电力需求。变废为宝,芬兰人真是连垃圾填埋场都不放过。
原标题:来了!再谈芬兰的垃圾去哪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