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0余年的发展,膜分离技术在我国水资源、能源、环境、健康和传统技术改造等领域已开始发挥关键性作用,成为推动国家支柱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膜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在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化工物质的分离、提纯、浓缩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推动国家支柱产业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共性技术,为促进国民经济和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我国,膜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我国异相离子交换膜投产,标志着我国膜工业正式起步,奠定了我国成为离子交换膜生产大国的基础。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超滤膜、微滤膜组器及气体分离膜组器等相继投产,从根本上扭转了此类膜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随着社会对膜技术的认知度的提高,膜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初步确立,膜产业初具规模。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首先,1995年,原化学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三部委共同发起成立中国膜工业协会,标志着中国膜工业进入规范、有序、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次,对外开放初见成效,中国的膜工业市场逐步融入全球市场。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膜工业体系,膜工业正从投入期向成长期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膜产业迎来高速增长期,总产值从1993年的2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近400亿元。“十二五”期间,更是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据膜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膜产业产值达2438亿元,同比增长19.4%;目前涉膜企业数量达2038家,带动下游万亿级产业,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十五”规划以来,国家在不同时期对膜产业的发展均给予了规划引领和重点支持,膜制造在技术创新层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间取得的创新成就主要包括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聚氯乙烯(PVC)材料制备毛细管膜,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毛细管膜,以及渗透气化膜和平板式MBR膜的产业化等。
比如,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公司在世界上率先实现PVC材料生产优质超滤膜,解决了超滤膜生产成本和运行费用过高的问题,使单位面积膜的售价降至百元以内;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公司于2012年在国内外率先开发出同质增强型PVDF中空纤维膜,兼具热致相分离法PVDF膜产品的力学性能和非溶剂致相分离法PVDF膜产品的高分离精度,并且具有较高的抗污染性能;北京碧水源公司率先在国内建成了大规模纤维增强型复合NIPS法超/微滤MBR污水处理生产线,打破了国际垄断。
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迭代的有力驱动下,中国的膜产品迅速打开了世界市场。国产微滤膜、超滤膜及部分反渗透膜,因具质量性能良好、价格低廉、服务及时等优势,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海南立昇、天津膜天膜、山东招金膜天、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北京格兰特膜、厦门三达膜、上海斯纳普膜等单位的膜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巴西、俄罗斯、美国和欧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企业纷纷反映,在广阔的国际市场,商贸工作做起来比国内更加酣畅淋漓。
由于我国膜产业起步较晚,此前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比较少。随着产业发展,我国对膜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的管理水平也在快速提升。截至2017年底,我国制订发布了七八十项各类膜标准,另有多项正在研究编制中。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在国家授权的液体分离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行膜产品检测的生产企业由2012年的14家企业增至24家,同比增长71.43%;检测不同形式规格的产品由2012年的32个增至71个,同比增长122%;检测项目由2012年的80项增至196项,同比增长145%。很多企业不仅积极展开产品自检测,还认真落实第三方检测。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水处理等民生事业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蓬勃发展的中国膜产业风头正劲、前景无限,未来将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原标题:膜:飞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