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压不下去的过剩产能、降不下来的污染排放,表面看来是困难多、阻力大,实际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真重视环保,没有把环保压力当成自己工作的动力。
生态环境部日前通报中央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问责情况,山东省过剩产能行业新增产能问题突出。通报指出,山东省一些部门和地方在贯彻落实国务院“严禁电解铝、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要求上作选择、搞变通,截至督察进驻时全省电解铝总产能达1260万吨,远超2017年产能控制在400万吨的目标。
事实上,山东的问题并非个例。在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冀南钢铁、唐钢公司、邯郸新兴铸管公司等因违规建设钢铁项目被点名;在产能置换方案未获确认的情况下,山西省发改委违规对山西中铝华润有限公司50万吨电解铝项目予以备案;湖北省荆门市违规审批湖北世龙化工有限公司10万吨/年工业磷酸铵建设项目、湖北鄂中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年工业级磷酸一铵项目;湖北省宜章县不仅没有按时淘汰落后造纸产能,还新增了一批落后生产线。
中央对于化解过剩产能早已三令五申,政策不能说不严厉,但压力在实际传导中缘何层层衰减,违规项目缘何最终都能顺利上马?
显然,在长远发展和短期利益的博弈中,后者占了上风。电解铝、钢铁都是我国过剩产能行业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贡献GDP的重要力量。在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下,一些地方不惜弄虚作假,创造条件也要让这些项目上马。
从通报中可以看出,发改、经信等多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存在审核不严、监管流于形式、包庇纵容等行为。这些部门本该是化解过剩产能的监管者,非但没有履行责任,还为过剩产能的野蛮生长打开了绿灯。一些地方采取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或低价手段招商引资,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一些地方政府对GDP拉动大、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在环境监管上网开一面,使得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的要求形同虚设。
这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扩张,一方面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导致市场供给过剩,行业发展陷入困境。在这方面,钢铁企业的感受最为深刻。2015年钢铁全行业严重亏损,平均炼1吨钢亏损140元,钢材价格甚至不如矿泉水。企业环保水平参差不齐,还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当时,环保较好企业的吨钢环保成本为120~150元,有些基本没有环保设施的企业吨钢环保成本不过20~50元,有的甚至是零。
最终,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增长质量越来越低,效益越来越差,转方式、调结构进展缓慢。
化解产能过剩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时发力。
地方政府要切实扭转GDP至上的政绩观,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下决心、啃硬骨头。那些压不下去的过剩产能、降不下来的污染排放,表面看来是困难多、阻力大,实际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真重视环保,没有把环保压力当成自己工作的动力。而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真正戳到了地方政府的痛点,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环保不只是生态环境部门一家的事,党政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责任。
同时,要明确责任清单,建立压力传导机制,让环保压力变成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动力。环保责任重在落实,要督促大家在干工作时多想想环保,还需要建立明确的考核和追责机制,真正管住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
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离不开市场作用的发挥。要通过市场手段,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转型升级。还要通过强化行业准入,严格限制新增落后产能,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淘汰力度,让优质产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
根据生态环境部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即将启动,仍将紧盯督察整改,确保整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那些在清理违规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上不作为、慢作为的地方来说,到了抓紧时间“补课”的时候了。但是,决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切”,需多方面综合考虑关停标准,不能让落后产能、违规项目漏网,也不能让创新型企业被误伤。
原标题:严重过剩产能何以“野蛮生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