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五周年,雄安新区设立两周年之际,我们将目光聚焦到雄安新区发源之地保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定市被历史赋予重任:一方面承担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速京冀产业协同;另一方面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实现联动发展。可以说,保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战略的落地效果。
基于此,结合我们对雄安新区未来产业和市场机会的理解,特推出对保定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以此系列文章,尽产业中国研习社对京津冀国家战略的一点绵薄之力。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随着“水十条”与“河长制”的公布,标志着水污染治理进入深化务实的攻坚阶段。水环境治理顶层设计加码,政策目标从以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国内的水域治理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及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建立国家公园,更使得白洋淀的治理有望形成国内水域治理的样板。
保定市政府既然承担起白洋淀治理的主要工作,更应该因势利导,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水域治理企业在本地投资,形成“治理一批,发展一批”的水域治理产业发展思路,布局水域治理的产业链条,催生出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并能制定行业标准的水域治理龙头企业,一片新的水域治理产业集群将成为保定市产业升级和新经济动能的支撑。
一、白洋淀水域治理 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雄安新区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成为生态标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能建成高楼林立的城市,要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自然生态要更好。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合理确定新区建设规模,完善生态功能,突出“科技、生态、宜居、智能”发展方向,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美丽家园。
1、白洋淀水域治理的现实与挑战
早在设立雄安新区之前,2016年11月,保定就出台了《保定市全力做好白洋淀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加快实施淀区村污水垃圾处理工程:淀区生活污染是影响白洋淀水质的重要因素,围绕“把安新白洋淀打造成天蓝、水清、苇绿、荷红、村美、人幸福的秀美大景区”的总体目标,在白洋淀全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资5亿多元,在45个淀区村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民宿改造、饮水安全、桥梁改造等30多项工程,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定点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并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可见,白洋淀治理本身是存在真实市场需求,但就白洋淀流域目前巨大的水域治理面积而言,目前几家企业的生产能力仍旧无法满足其需要,更何况未来雄安新区将吸引的庞大人口所产生的污水处理压力。
白洋淀目前的水质状况堪忧,亟待良好的水治理手段。根据保定市发布的《2017年12月国、省控水环境质量月报》显示,白洋淀12月1日水位8.17米,低于去年同期水位8.44米;烧车淀为Ⅴ类水质,比上月及去年同期水质相比变差,上月水质为Ⅳ类,去年同期水质为Ⅲ类;王家寨为Ⅴ类水质,比去年同期水质变差,去年同期水质为Ⅲ类;光淀张庄为Ⅴ类水质,比上月及去年同期水质均变差,上月水质为Ⅳ类,去年同期水质为Ⅲ类。
白洋淀各观测点水质类别统计表
事实上,白洋淀的水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雄安新区在此背景下建设,难度高、压力大。应中央要求,不能因为新区开发而破坏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是硬性指标,使得白洋淀的水域治理的压力极大,在环境压力饱和的情况下发展新区显得更加艰巨,又要环境相融又要城市发展,白洋淀水域治理未来的出路将依赖技术与制度上综合的创新。
过去污水处理以建设污水处理厂控制污染物排放为主,随着环境治理思路的转变,环境考核逐渐由总量控制转为质量控制:将水环境的改善程度作为水域治理的核心。治理需求的复杂化要求企业能够提供的污水处理服务更趋多样化和综合化,治理难度将增大、投资金额将增加。不过,雄安新区的设立,必将带来更多的政府资金的倾斜,以及水域治理相关龙头企业的关注。
2、雄安新区远景规划建设白洋淀国家公园
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及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要求恢复淀泊水面。实施退耕还淀,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统筹引黄入冀补淀、上游水库及本地非常规水资源,合理调控淀泊生态水文过程,使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建设水系连通工程,联合调度安格庄、西大洋、王快、龙门等上游水库水量,恢复淀泊水动力过程。
实现水质达标。优化流域产业结构,加强水环境治理,坚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实施入淀河流水质目标管理,全面治理工业污染源,强化城镇、乡村污水收集处理,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打造良好河流生态环境,确保入淀河流水质达标。合理划定清淤范围,科学有序实施淀内生态清淤,消除内源污染,修复水体底部水生动物栖息生态环境,提升淀泊水环境质量,将白洋淀水质逐步恢复到Ⅲ-Ⅳ类。
开展生态修复。利用自然本底优势,结合生态清淤,优化淀区生态格局,对现有苇田荷塘进行微地貌改造和调控,修复多元生境,展现白洋淀荷塘苇海自然景观。实施生态过程调控,恢复退化区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进水生动物土著种增殖和种类增加,恢复和保护鸟类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白洋淀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远景规划建设白洋淀国家公园。完善生物资源保护策略,保护淀区独特的自然生境和景观,保持淀区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努力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试验区和科普教育基地;创新生态环境管理。优化完善白洋淀及上游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智能生态管控,全面建成与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任务旗帜鲜明指向了雄安新区的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生态环境发展方向。
二、保定市应借势白洋淀治理发展水域治理产业
据“国家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水环境治理的工程量浩大,光是水环境治理的市场空间就有望达到万亿级别,在国家“十三五”污水与再生水设施规划、水污染行动计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政策中,京津冀地区始终作为重点区域,被针对性指出特定任务、要求率先完成目标。
1、水域治理产业发展机遇
越来越多的从事环保领域的企业在实现资本积累后,也开始寻求通过海外跨境并购获得更为先进的环保技术,逐步从行业的跟随者向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转身,同时越来越多的环保技术在十三五周期被导入中国市场,如果说十二五期间的海外新技术导入还是企业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在十三五周期海外新技术的导入是产业整体行为,呈现规模化批量化的特点,这些环保新技术导入并与中国本土环保企业相结合后,必将围绕主要的市场进行产业链的布局,新技术的导入会带来标准提升或成本下降催生细分领域的产业趋势,为中国环保产业在十三五周期带来更新一轮的供给改善,推动环保产业园区的发展。
从水域治理产业来看,核心成员由三类企业组成:
园林企业:优势主要体现在景观设计与建造能力,由于园林项目利润受成本控制能力影响较大,园林公司在该领域的优势短时间内无法被取代;
传统水务/环保企业:作为污水厂建造的实施主体,积累了大量水厂资源,在产业链上游污水厂提标改造为主的项目时优势较明显;
建筑央企:资金优势以及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导致其拿单能力较强,同时工程经验丰富,水利类项目成本控制较好。
论及水域治理产业的发展,势必离不开对于这三类企业的集聚。
以北京通州水环境治理280亿项目为例,该项目各标段中标主体均为联合体,其中,北运河生态带项目由北控水务牵头,项目成员包含东方园林、桑德环境、中国建筑等环保领域的巨头参与。这表明:在当前水域治理市场大规模扩容阶段,三类企业可形成有效互补,三类企业形成的联合体模式是现阶段水域治理重大项目的主要操作模式。
联合体模式的盛行反映出水域治理现阶段各类公司各有所长,尚无企业具备全产业链优势,从打造水域治理产业园区的角度而言,吸引其中重量级的企业,便成为发展水域治理产业集群的重要起点,而完善水域治理的产业链条是提升水域治理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水域治理产业链
以白洋淀治理为核心,中国的水域治理也确实受到大量关注。水域治理产业包含三个主要板块:污水排放处理、黑臭水体治理和节水工程。污水排放处理按流程分类,主要包括前端污水的收集,末端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以及污泥无害化处理,其中管网建设是投资重点环节;黑臭水体治理是综合工程,在项目内容上,黑臭水体治理一般包括截污、河道清淤疏浚、生态修复、补水、冲氧、调蓄等;节水工程,则主要以“节、引、蓄、调、管”拯救地下水超采漏斗区。
从中国目前的水域治理技术来看,中国治理水污染的技术和工艺已有相当的水平,以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为例,已开发的工艺技术包括: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可以去除氮磷等无机营养物;厌氧生物反应器可以处理含高浓度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厌氧与好氧相结合的生物处理工艺对难降解有机物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通过微生物的培养驯化及遗传工程的应用,难降解的有机物将有效降解;采用各种填料或陶粒等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可以用于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与化学和物化处理工艺相配合,可满足废水再利用的要求。
以白洋淀的水域治理为例,前期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污水排放处理以及黑臭水的治理上,包括过滤粉碎和砂滤,活动主要集中于初沉池当中。这个环节目前较为领先的企业为新界泵业、南方泵业、桑德环境等;进入到一级处理之后便是在初沉池当中进行高低两种速率的作用,水体进入到二沉池当中;之后的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主要是进行脱氢、去磷和溶解固体物悬浮物的技术处理,在这一环节较为领先的是宝莫股份、碧水源等企业。综合来看,在水处理工程上,碧水源、津膜科技、桑德环境、万邦达、巴安水务处在领军位置上;而从水处理运营来看,桑德环境、首创股份、兴蓉投资、创业环保、洪城水业、重庆水务较为领先。
而围绕水处理的技术,又有近百种的工艺解决方案,涵盖污水处理、海水淡化、膜法水处理、给水处理、污泥处理五大关键要产业链,随着技术进步、水环境治理规模扩大以及示范项目的推进,水处理行业商业化正加速到来,2018年水处理或迎来拐点,随着环保政策的执行和美好生活需要,水域治理需求将得以大规模拓展,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纵深挺进、污水处理与PPP项目深度“联姻”、水生态系统综合服务等领域都将迎来发展契机。
3、水域治理产业前瞻
水域治理一般涉及多个工程的解决方案,属于综合生态治理,因此项目投资较大,多采用PPP模式,该领域企业以综合实力强,融资渠道畅通,能够牵头建筑、环保、水利等多种资质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居多。高科技应用于水域处理领域也是该行业的发展方向,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该行业迅速成长,比如超临界水氧化法利用新型超临界水来分解有机物,效率提高并且该方法的操作维修费用比较低,将会应用于更广的水域处理环节;CWSBR(恒水位序批式反应器)法克服了传统反映池结构单一化的弊端。
近十几年,随着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严重,人类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兴起。污水处理厂的侧重点不再是核算污染物的排放量,而是如何改善水质。膜技术开始显现其独特优势,主要工艺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流化床等。目前,应用较多的膜处理技术主要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和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本世纪初的新加坡“Newwater ”水厂就是采用在二级处理后加超滤膜及反渗透膜的方式进行再生水回用处理。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机会在于:
一是城镇污水尤其是县城及中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形成新一轮投资重点;
二是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及其无害化后土地综合利用是污水处理下游产业链的一个重点;
三是工业企业污水处理标准的提升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四是工业壁垒较高的工业污水处理以及再生水技术(如MBR膜生物反应器);
五是一般家庭生活用水的软水、纯净水、水循环系统的改善等领域可能成为投资热点。值得重点关注的几部分内容包括:环保工业煤化工的水处理;解决人均水资源匮乏的膜技术领域;水环境监测;中水利用等水处理行业的几个细分领域。
三、保定市布局水域治理生态园区具有核心竞争力
1、京津冀尚不具备成熟的水域治理生态园区
中国目前的环保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沿江地区为主的“一带一轴”环保集聚核心区。作为环渤海环保产业集聚区的主要城市和地区,北京、天津、和河北在环保产业园区的建设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其中,北京是我国北方环保技术开发转化领域的中心,天津是北方最大的再生能源利用基地,河北环保企业以生产工程设备、环境监测、可再生能源领域为主。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朝阳循环经济示范园等园区在内的多个现代化的环保产业园区。
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是集科研、中试、生产、商贸、技术交易、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朝阳循环经济示范园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定位为北方的固体废物中心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中心。
天津市的环保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天津宝坻节能环保工业区和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其中天津宝坻节能环保工业区重点发展脱硫除尘、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高附加值环保产业。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的主要功能在于对进口废弃机电产品进行拆解加工利用,在处理进口废弃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河北省环保产业的环保产业园主要包括文安东都环保产业园、香河环保产业园等。其中文安东都环保产业园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是京津冀发展可再生资源行业的重点园区。香河环保产业园重发展环保设备制造和环保服务产业,有望成为北方另一个规模较大的环保产业园区。
然而当前京津冀地区并不存在主要的水域治理产业园区,存在市场空缺,再由于“全流域治理”体系下水生态治理工程综合性强、技术复杂,现阶段的水域治理项目往往不是个别的龙头企业可以独立解决,而是由园林、水务、工程三个领域的行业龙头共同完成,因而水域治理领域从初生就有巨头参与,对于水域治理上下游产业链的吸引力大,因此以水域治理为主导的园区生态具备充分的市场竞争力。
2、白洋淀治理具有示范作用,吸引龙头企业参与布局
中央对于白洋淀水域治理的规划是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治理,也成为建设雄安新区首先要解决的难题,白洋淀生态修复离不开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这就使得保定市的水域治理受到了高度的政治关注和示范作用。对于水域治理的龙头企业有战略投资和部署核心项目的吸引力。
针对白洋淀严重的水质和生态问题,河北省也先后出台了《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2015-2020)》和《河北省白洋淀和衡水湖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其中,规划中推出大力抓好河流整治、生态修复等10类156个项目,总投资近246亿元;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19年白洋淀区除南刘庄点位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外,淀区其他区域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2017年12月,保定市发布《雄安新区上游水环境治理项目方案》,谋划了63个治理项目,预计总投资439亿元,包括河道清淤整治和绿化美化、城中村污水整治等系列工程,力争把白洋淀上游建成绿色景观带,白洋淀水域治理周期长,目标明确,每个阶段的治理都能对全国水域治理起到示范作用。
政府的资金将带来乘数效应,刺激市场上水域治理企业的进入。目前,受到市场需求的诱因,水域治理的行业巨头也早已纷纷围绕白洋淀进行布局。首创股份在容城县、安新县内已分别投资1个地表水厂项目,容城县地表水厂项目设计规模3万吨/日,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安新县地表水厂项目设计总规模3万吨/日;渤海股份控股子公司嘉诚环保投资运营的安新县三台镇污水处理厂坐落在安新县,也在雄安新区的范围内。以白洋淀目前的水质和生态问题来看,要达到2019年的发展目标需要大量治理工作参与,水域治理的市场空间广阔、利润报酬可观。保定市水域治理产业以点带面发展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可期。
四、保定打造水域治理生态园区实现路径
我们认为保定市打造水域治理生态园区有四个重点:一是解决本区域的污水处理问题;二是支撑雄安新区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管理需要;三是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环保战略的落地;四是为城市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水域治理生态园区的布局一方面能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一方面能提振区域的经济增长点,更是助推国家战略政策落地的重要措施,随着京津冀地区以及雄安新区的水域治理进入纵深区,围绕水域治理解决方案的打造将使得市场规模不断成长,以治理白洋淀为契机发展水域治理产业会为保定市带来长足的发展机会。
1、白洋淀水域治理市场是最佳招商筹码
白洋淀及其外延连通水系等重点区域正实施十大治污专项行动:开展纳污坑塘、河道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淀区环境、城市和县城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工业企业污水达标排放、畜禽养殖、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运行监管和管网雨污分流以及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驱动新一轮的水域治理产业投资热潮。
水域治理主要是由政府投资驱动,保定市应有意识的通过市场换取企业本地投资。引导参与水域治理的行业龙头在本地落地研发中心以及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着重建立水域治理的长效机制,并起到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为水域治理生态园区建设奠定基础;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生态园区可以按照“适度超前、整体配套、滚动开发”的原则,推进污水处理、水循环系统建设、乃至道路、绿化、供电、供水等一批配套基础设施启动建设;科技层面可以引进新材料、智能监控、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教育层面可以发展成雄安一带中小学教育、亲子教育的科普区域;金融配套方面,生态园区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模式,加强生态园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同时,生态园区还可以积极整合金融资源,尝试组建成立生态园区基金会,并充分发挥现有省内融资专项基金在招商引资中的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和实力,更加精准、高效和个性化地支持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导向的产业项目。
2、水域治理生态园区重点吸引科研基地
雄安新区实际是一个洼地,过去保定市城区为解决城市人口污水排放的问题,多年来向白洋淀排放污水和垃圾已经形成大量的污染,尽管雄安新区的成立使得保定对于污水治理的力度前所未有,但雄安新区未来城市人口的增加也存在大量污水排放的需求,白洋淀既为洼地,污水既不能往地下灌,也不能入海,就需要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未来雄安新区发展不可逆的大方向大原则;且白洋淀的水域治理从长计议,未来将打造成国家公园,为此,白洋淀的水域治理不只需要企业投入,新的技术应用和创新的治理模式在白洋淀的治理过程中,会持续推陈出新。
在国家战略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治理白洋淀的背景下,白洋淀的水域治理产业将对全国水污染治理起到示范作用,参与白洋淀水域治理的龙头企业会成为国内同行的排头兵、独角兽,在新材料及新能源行业、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领域形成“大脑+本体”模式。所谓“大脑”就是集聚一批研发机构、研发中心和创新团队专注于为白洋淀生态的打造提供方案,“本体”就是项目的落地形态,有望依托于水域治理的庞大市场机遇,发展环保主题的科教新城、新材料制造基地。
雄安新区对于白洋淀高起点、高标准的治理需求会吸引掌握尖端技术的企业参与,终将形成水域治理的产业集群,保定市可将从事白洋淀水域治理的龙头企业集中起来,建成集科研、中试、生产、商贸、技术交易、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域治理生态园区。
3、完善水域治理产业链打造中国水处理世界影响力
中国目前是世界环保对策最积极的国家之一,白洋淀治理也代表了中国改善环境的决心,目前国内水域处理的厂商,集聚了一批有进口设备以及进口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通过海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在市场谋取高额利润,然而国内水域治理的龙头企业对于污水处理的核心技术以及产品自主研发的能力,尚处于行业的跟随者,未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国内水域治理行业已催生出多家上市公司,占据水域治理市场主要份额,不过当前核心技术以及水域治理应用的设备及材料多是进口,国内水域治理产业链条较短,有两头在外之嫌,国内龙头企业尚不具备较硬的自主研发实力以及科研实力,而以水域治理快速成长的市场以及对于环境治理标准的逐步上升,以国内水域治理龙头企业为主力军,投入研发基地,加强上下游环节合作,打造规模经济,形成拥有完善水域治理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将长远降低国内环境治理的成本投入,提升水域治理的质量水平,是对于地方经济增长乃至国家水域治理的一大贡献。
我们认为水域治理生态园区的打造一定要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因应国家战略需要,既然保定市在水域治理上的投入无可避免,就应该以治理白洋淀的契机为核心,让参与水域治理的企业同时服务于地方经济,即:凡参与白洋淀水域治理的龙头企业,保定市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其落地指定园区,形成“治理一批,发展一批”的水域治理产业发展思路,一片新的水域治理产业集群将成为保定市产业升级和新经济动能的支撑。
原标题:万字长文|张五明:以市场换投资,保定应从“为雄安治水”升级到打造水域治理产业集群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