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河北省委、省政府近日正式印发《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做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时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国内水利、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机构共同编制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提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基本方向、路径和具体措施。这部最新出台的规划都有哪些亮点?如何恢复“华北之肾”白洋淀的功能,实现以淀兴城、城淀共荣的要求?对此,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
白洋淀风光 央广记者杜震 摄
广袤的华北平原,白洋淀是这里最大的淡水湿地系统,素有“华北明珠”“华北之肾”的美誉。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发布。雄安新区将白洋淀囊括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在2017年2月23日视察雄安新区时明确指出“既要利用白洋淀自然生态优势,又要坚决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因城废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表示,白洋淀是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白洋淀,就不会有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一共分为九章,以淀兴城、城淀共荣的理念贯穿其中。
曲久辉:“也就是说治好白洋淀是为了保障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反过来也会支撑和要求白洋淀有更好的质量,提升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这种能力和水平,所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曲久辉介绍,水资源不足、水污染较重以及淀泊生态环境破碎已经严重影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的发挥。对此,《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中,把生态空间管控放在了首位。
曲久辉:“会形成一个我们叫做一淀,三带,多廊和九片的这样一个生态格局。那么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这个白洋淀建设好以后,和新区这样的一个生态空间,它应该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生态优美,水质和整体质量稳定。”
白洋淀风光 央广见习记者闾陈雨 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保庆表示,根据《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按照不同的空间管控要求,实施不同的生态环境管控层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一级生态空间区域里,对流域污染物排放限控要求相当高,明确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把人类活动带来的干扰降到最低。针对新区及上游流域工业产业结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
单保庆:“它是一个系统的,它这个生态空间有多少,在什么地方,是什么类型,怎么恢复,怎么管控,显然就是最大的一个亮点。”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赵钰进一步指出,当前,治理白洋淀现有污染是最为迫切的工作之一。而在生态空间管控的理念下,流域治理这一国际成熟经验也将在白洋淀的治理保护中重点实施,府河、孝义河、唐河等8条入淀河流与白洋淀被视为一个整体的水生态系统,统筹考虑,采取控源截污、清理河道等治污措施。
赵钰:“就从流域这个概念时候呢,我们白洋淀的规划它有三个圈层,一个呢就是咱们这个环淀区域,白洋淀及其周边,大概约600平方公里,第二个就是这个新区,第三个圈层就是大清河流域白洋淀上游河北的部分,大概约3万平方公里。所以说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过程中呢,它不是就淀而治淀,它是流域统筹。”
白洋淀风光 央广见习记者闾陈雨 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保庆告诉记者,中国的流域治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湖泊的水质标准和河流的水质标准不衔接,河流的水质标准和城镇区域的污水厂尾水排放标准不衔接,导致流域治理成为“纸上谈兵”。而根据《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白洋淀的流域治理将逐步建立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确保规划落地。
单保庆:“白洋淀将来就是一套流域的排放标准,比如说工业,不同行业,城镇污水厂,目前河北省已经在展开这方面了,就是说流域排放标准,第二个还有流域水环境标准,甚至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生态环境的监测标准都在制定,还有地表水标准,将来可能以白洋淀流域这种地方标准的建设肯定是要的。”
唐河污水库位于白洋淀上游的唐河主河道内,全长17.5公里。20世纪70年代,白洋淀水域污染日趋严重,保定市为截留排入白洋淀的工业污水,修建了唐河污水库,临时存放这些工业污水。
相比于流域治理,白洋淀淀区内的治污工作着手更早一些。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全区范围内606个纳污坑塘已全部治理完毕,清渔、清围工作正在进行。随着《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的出台,淀区治污步伐势必加快。
根据《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未来几年,白洋淀淀区部分纯水村将实施有序搬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保庆介绍,目前白洋淀淀区有40个纯水村,户籍人口达到九万多人,生产生活给白洋淀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监测显示,目前影响白洋淀水质的有四个关键指标,分别是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其中50%以上的COD、总磷来自淀边村和纯水村的生活污水、垃圾、水产养殖等。
单保庆:“这些村子有几种对策,或者说有几种安排。第一,全搬,第二,部分搬,第三,不搬。不搬的情况下比如我村落污染的治理,垃圾部分的高度管控,环境保洁,加上监管。然后我们做过多种模拟,后来发现不行,就在现状情况之下,白洋淀淀区它承载不了这么多的村落,也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口,它有一个合适的容量。不解决白洋淀这个村落这个问题,显然是无法恢复白洋淀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至少水污染控制不了,或者说不能完全控制到位。”
那么,纯水村搬迁工作如何有序推进呢?根据《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按照淀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要求,分批有序实施外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叫做急缓有度,搬迁有序。腾挪出的生态空间可以恢复。对淀区的污染源减少有重要贡献,有比较大的贡献,剩下的会留下一些村庄,这些村庄也有历史的一些遗迹,要把它保存下来,要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要求,把这环境污染源控制住,阻断污染源。”
据了解,在人类生产生活和交通方式的影响下,白洋淀生态空间破碎严重。白洋淀历史上有143个淀泊,而现在只有不到40个,严重制约了白洋淀生态功能。根据规划,在治污的同时,淀区生态修复工作也会很快展开。
2017年9月,雄安新区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对白洋淀上游唐河污水库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唐河污水库存有10万立方米的污水,还有数量不少的固体垃圾和疑似危险废物。2018年5月,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赵钰介绍,除了治污和修复生态,这部最新出台的规划还明确了未来保护与利用白洋淀的相关政策、法规及保障机制。其中,规划提出将建立天地一体、功能完善、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建设流域生态环境大数据、云计算系统,搭建流域生态环境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生态环境智能管理平台与新区智能城市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
赵钰:“随着白洋淀相关措施的实施,里面是动态实时的过程,方便我们随时调整,这和以往不同。以前提出一个问题,形成一个措施,就是一个手段,白洋淀是形成一个思路,进行一个试点和启动,同时建立一个智能化的监测体系,随着淀区变化调整措施,做到准确、科学、合理、经济。包括坑塘治理,关停散乱污,包括流域治理,都做了很多措施。”
根据规划,到2020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2022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区正常水位保持在6.5-7米,淀区面积稳定在360平方公里,淀区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到四类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表示,有些工作现在已经开始,并且进展很快。根据工作安排,白洋淀上游八条河流,府河和孝义河会优先治理。淀区内,白洋淀北部、靠近起步区的水域,会优先治理。如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出台后,治理行动的推进,会比想象的要快。但是总体目标的达成,可能会比想象中慢一些。
曲久辉: “现在就是我们有近期目标,有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生态系统的恢复它需要时间,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我们做很多事情,包括刚才说的水量的问题,水质问题,生态空间的问题,同时它又需要我们耐心的呵护和保护,因为还需要做长期的这样的保育。就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自然过程的延替,我们必须尊重这个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原标题:以淀兴城、城淀共荣,白洋淀生态规划为雄安新区构建蓝绿空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