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固废网获悉,《宁夏回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于2017年发布,规划提到鼓励在生物质秸秆资源相对丰富区有序发展生物质能成型燃料、支持大型畜禽养殖场发展沼气发电。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在五个地级市所在地布局建设城市垃圾发电。加快地热能资源勘查,利用干热岩、地源热泵等技术,推进地热资源在城市供暖、健康旅游等领域的利用。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20万千瓦。结合黄河黑山峡河段水利工程进度,适时开展大柳树水电站前期工作。根据国家内陆核电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厂址普选论证及保护工作。规划还提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思路是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四大领域,以核心工艺、技术突破带动环保装备产品及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努力打造技术先进、产品领先、服务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战新产业增加值6%。重点发展方向是鼓励产品研发创新、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推广高效节能服务。
具体政策解读如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自治区发改委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宁发改高技〔2017〕378号)。
一、出台背景
201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要求,我们编制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宁政发〔2013〕53号),在“十二五”期间,宁夏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16年,根据国家发改委部署,我们又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继续编制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指导全区。
二、内容解读
《宁夏回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主要任务、创新发展模式和强化政策保障四个部分。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战新产业链条从“前端向末端延伸”、价值链条“从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做大优势、做强特色、培育新兴、集群发展。
基本原则:坚持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驱动,源头培育;绿色发展,协调推进四条基本原则。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战新产业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初步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四个具体目标是产业规模翻倍增长、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智能化水平跃上新台阶、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二)主要任务
提出了突破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三大优势产业和培育壮大生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四大潜力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重点方向。
1.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是坚持低碳化、安全化、清洁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战新产业增加值20%,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西部领先的光伏制造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方向是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推进“互联网+新能源”创新发展。
2.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路是以满足国家战略和重大装备工程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新材料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升级。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战新产业增加值26%,完善创新生态链,打造新材料创新发展中高端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方向是改造提升镁、铝、锰、钛等金属结构材料及碳基材料等传统材料,壮大钽铌铍稀等稀有金属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等优势关键新材料,培育生物基、石墨烯、富勒烯等前沿新材料。
3.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是以智能制造推广带动装备系统集成服务能力提升,以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产品创新提质升级,以本地配套提升带动分工协作和基础能力提升,支持企业“走出去”和转型发展。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占战新产业增加值20%。总体技术水平跨入西部先进行列,部分产品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重点发展方向是重点培育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两大新兴领域,做大做强高档数控机床和3D打印设备、智能仪器仪表、电工电气、煤矿机械、农业机械等五大优势行业,提升机械基础件、高端铸件两大基础行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4.生物产业发展思路是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以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为核心,大力促进生物农业、能源、医学工程和服务等产业领域发展,形成宁夏生物产业“2+4”发展新格局。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战新产业增加值20%,将宁夏发展成为国内西部生物制造产业的重要基地。重点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加快中药开发力度,提升医学研发创新水平、形成生物农业特色优势、促进生物制造产业升级。
5.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思路是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四大领域,以核心工艺、技术突破带动环保装备产品及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努力打造技术先进、产品领先、服务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战新产业增加值6%。重点发展方向是鼓励产品研发创新、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推广高效节能服务。
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思路是加快统筹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战新产业增加值6%,努力打造成西北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和应用中心,建成国家大数据综合示范区,加快建设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暨宁夏枢纽工程。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下一代信息网络建设,发展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开展大数据综合应用,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7.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思路是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提升自治区数字创意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战新产业增加值2%,努力打造成西部最具活力的数字创意地区和“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数字创意中心之一。重点发展方向是加快动漫、电子竞技等产业发展,提升新闻出版、旅游业等数字化水平。
(三)创新发展模式
提出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全区产业转型升级。
(四)保障措施
提出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对外开放与合作、强化多元资金支持、加大人才引培力度等五条保障措施。
附规划全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一是规模效益不断增长。根据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提高到2015年的8.2%,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二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部分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并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三是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新兴领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逐步完善,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部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四是两化融合成效初显。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高,正在由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过渡,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开始向智能化迈进。五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前沿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发展趋势初显,催生新业态发展;先进制造业企业逐步由单纯的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集成”方向转型升级。
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需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2015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86%;增加值仅占全国的0.44%。二是重点产业优势不突出。重点产业规模处于国内中下游水平,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内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配套能力低。三是创新能力仍需提升。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部分依靠国外引进,新兴产业技术的空心化比较严重;缺乏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领军人才,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产业“造血”能力薄弱。四是产业环境有待优化。面向新兴产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产业投资政策落实不到位,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突出。
(二)形势展望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赋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前沿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催生出各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群体突破。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引发产业分工重大调整,为宁夏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入国际产业链中高端领域、实现新兴产业跨越赶超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产业融合深入推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引擎。多领域加速跨界融合,尤其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互联网+”新业态,消费需求不断向多元化、高质量、高层次变化,为宁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也为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应用新模式开辟了新思路。
我国经济发展新理念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方向。“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传统产业增长动力持续弱化,促使宁夏进一步依靠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再造新契机。“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向西开放”、“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等重大国家战略部署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再造发展新需求。宁夏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找准在重大战略中的定位,选好切入点,把握好、利用好新机遇,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紧抓“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统筹推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重大项目、市场培育、人才支撑、标准制定等环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从“前端向末端延伸”、价值链条“从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做大优势、做强特色、培育新兴、集群发展,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区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发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产业的基础优势,精准把握区域特色,以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为目标,以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为抓手,合理选择各产业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率先在特色领域取得突破,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加快突破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集聚社会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驱动,源头培育。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源头培育力度,通过政府采购、应用示范等方式,引导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
绿色发展,协调推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相互衔接,充分调动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终端用户的积极性,提高产业融合深度,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初步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今后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产业规模翻倍增长。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2015年的两倍。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骨干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新增各类国家级和省部共建创新平台15个以上。
——智能化水平跃上新台阶。园区宽带普及率达到10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2%,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68%,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形成1-2个具有技术领先度和产业主导权的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涌现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前景好的中小企业。
三、主要任务
(一)突破发展三大优势产业
1.新能源产业
(1)发展思路
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主线,以增强消纳能力为导向,以加强科技创新为主要抓手,着力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坚持低碳化、安全化、清洁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有序开发风能,积极促进地热能源勘探开发利用,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升级,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着力将宁夏打造成为国家级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西部领先的光伏制造产业基地,全面完成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20%。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占全区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45%左右。其中,光伏发电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风力发电规模达到11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制造业方面,建成全国技术领先的单晶硅及切片生产制造基地,加快形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和风电整机生产能力,具备完整的太阳能发电及光伏制造生产体系。
(3)重点方向
——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集约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光伏园区建设,统筹资源配置,以光伏产业发展促进其他领域投资,集中培育一批百亿元的龙头企业。争取建设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工程。推进分布式光伏与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开发、防沙治沙、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推进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到2020年,争取光伏发电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形成千亿光伏产业集群,并成为带动和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有序发展风电。依据风能资源条件和市场消纳能力,科学规划风电场布局和规模,推动风电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引进推广微风发电技术,建设满足区域供电需求的小型风电项目,形成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相结合的风电发展格局。到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100万千瓦以上。
——积极发展其他新能源。鼓励在生物质秸秆资源相对丰富区有序发展生物质能成型燃料、支持大型畜禽养殖场发展沼气发电。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在五个地级市所在地布局建设城市垃圾发电。加快地热能资源勘查,利用干热岩、地源热泵等技术,推进地热资源在城市供暖、健康旅游等领域的利用。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20万千瓦。结合黄河黑山峡河段水利工程进度,适时开展大柳树水电站前期工作。根据国家内陆核电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厂址普选论证及保护工作。
——推进新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以多环节综合互动为特征的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运行管理,加强区域电网协作,深挖系统调峰和电力通道输送潜力,提高电网消纳和输送新能源电力能力;以互联网+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新能源微电网、互联网与能源系统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建立辅助服务交易市场、落实完善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
——促进新能源制造业发展。
提升光伏装备制造水平。重点开展光伏电站系统匹配、光伏电站自动跟踪、光伏电站新型支架、大型并网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加大晶硅电池组件、高倍聚光光伏组件及其他薄膜电池组件等先进光伏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完善光伏产业链。支持增加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应用比例,推动光伏企业进入国家领跑者计划名录。增强组件适配器、光伏阵列汇流箱、光伏墙、光伏窗、光伏遮阳板、光伏围栏等区内配套生产能力。支持引进10兆瓦以上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制造项目。
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业升级。提升风电机组整机开发设计能力,开发和制造2.5兆瓦以上级的风力发电机组。支持开展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设计、风电控制系统、兆瓦级风电机组实际运行数据采集系统和载荷谱等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引进风电超高塔筒、风电增速机、电控系统、液压系统、变桨减速器、偏航减速器等零部件制造项目。
加快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旅游观光、公务、环卫、邮政、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2.新材料产业
(1)发展思路
以现有资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基础,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装备、重大工程需求为导向,强化创新平台建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入推进新材料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镁、铝、锰金属结构材料及碳基材料等传统材料,壮大钽铌铍钛稀有金属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等优势关键新材料,创新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纺织新材料,培育生物基、石墨烯、富勒烯等前沿新材料,积极发展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建立新材料产业生态系统,着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升级。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26%。争取打造2-5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促进资源在全区范围内优化配置、企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完善创新生态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面提升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国际化的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成为国内知名、面向特定领域优势明显的新材料创新发展和中高端制造基地。
(3)重点方向
——做优做强优势关键新材料
钽铌铍钛稀有金属材料及深加工。通过延长钽铌铍钛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链,实现主导产品升级、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产品的拓展,使上、中、下游产品逐步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军民两用产品进入军工领域,促进军民技术成果的双向转移及产业化。在继续保持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下游新应用领域,加大在钽铌氧化物、钽铌板带材、铌合金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及应用。开展超高纯钽金属及钽靶材制备新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技术的研发,全面推广超导材料科技成果,继续推进航空航天用高温涂层材料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高温涂层材料民用技术;重点发展民用铍材,特别是Iter铍材、铍铝合金及其精密铸造与形变加工件、铍铜合金铸件、大尺寸无压烧结靶材及核电用锑铍芯块等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展钛材军工和核领域关键应用技术的研究,钛及钛合金、高温合金精密铸件关键生产技术研究。
电子信息材料。引进吸收国际钽基电子元器件最新技术,建立钽铌基电子元器件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发展纳米级氧化铟锡(ITO)粉体及靶材,超细银粉、超细镍粉、氧化锡锑(ATO)粉、电子浆料、工业蓝宝石晶体、LED新材料、氮化铝、电极箔等新型电子材料。研发新型电池产品及配套材料,发展安全、轻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产品,实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本地化配套。在上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电容器、电位器、电阻器等产品。支持军民两用电子信息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培育壮大高成长性前沿新材料
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发展高端化、产品应用规模化为方向,培育壮大前沿新材料。重点发展生物材料、石墨烯、富勒烯材料等,加大前沿新材料创新力度,实现产业化。
生物材料。以可降解生物基材料技术为核心,以马铃薯淀粉、秸秆超细粉体为主要原料生产生物降解塑料及其制品,加大在餐具、农用薄膜、包装用品、环保家具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实现对塑料、木材等诸多应用领域的替代。
石墨烯材料。遵循“以应用为牵引、以研发为支撑、以制备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加快石墨烯上下游应用技术研发与应用产品示范推广。突破低成本高质量石墨烯生产技术瓶颈,开展石墨烯在能源领域(如氢储存、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电容器等负极材料)的应用研究。重点发展电动汽车锂电池用石墨烯基电极材料、柔性电子用石墨烯薄膜、光电领域用石墨烯基高性能热界面材料等,突破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化水平,提高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的工艺稳定性、性能一致性、产品合格率,有效降低成本。
富勒烯材料。积极研究实现富勒烯纳米碳产品生产技术的突破,加快研发新一代锂电池材料富勒烯,加快富勒烯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及应用推广。
——改造提升传统材料
做大做强镁冶炼及合金材料,拓展应用市场。依托镁及镁合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以实现传统镁冶炼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积极发展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为发展方向的镁合金材料产业,在改造提升镁冶炼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铸造镁合金、变形镁合金产品等新型合金产品,构建“金属镁→镁合金→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产业链,重点发展下游高端镁合金材料,积极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加大在航空航天工业、军工领域、交通领域、3C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深入推动军地科技资源融合。
促进铝业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集聚。着力推进电解铝企业与下游铝加工企业合作,引导扶持本土铝加工企业的技术研发,促进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加大高端铝材及铝合金生产企业的引进,推动高端铝产品产业集聚发展。
拓展电解金属锰应用领域,发展深加工产品。推进行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高纯氯化锰、高纯碳酸锰、硝酸盐及高纯有机锰盐,促进电解金属锰在冶金、电子功能材料和精细锰制品领域的应用。推进产品链延伸,发展金属锰粉、低硫锰片、低氧化锰片、锰锌铁氧体、锂锰复合氧化物等系列深加工产品,提高产业附加值。
提升碳基材料发展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发展碳化硅制品、煤基活性炭、炭素及其制品生产。一是碳化硅制品,重点开发碳化硅陶瓷用微粉,以及工程陶瓷、防弹陶瓷等高技术陶瓷产品。二是煤基活性炭中高端产品,开发生产压块活性炭、粉末活性炭、脱硫/脱硝/脱汞活性炭、微球活性炭、车用活性炭、高效吸附活性炭及活性炭装饰品等活性炭精深加工产品,下游应用向水净化、空气净化、烟气脱硫脱硝、溶剂回收、催化剂载体等领域拓展,延伸传统活性炭产业链条。三是炭素及其制品,重点开发惰性阴极碳快、惰性阳极碳块等高新产品和增碳剂等产品。
———创新发展化工、纺织新材料
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升级,高端化、精细化发展。继续扩大煤制烯烃加工,引进开发煤基芳烃、煤制乙二醇,丰富产品结构。以烯烃、芳烃等大宗基础化工产品为原料,重点发展共性通用合成树脂、高性能塑料合金、特种橡胶及弹性体、特种涂饰材料等产品,培育工程塑料及树脂、合成橡胶,满足航空航天及汽车零配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用材料需求。
创新发展纺织新材料,依托化工、生物产业基础和纺织产业下游需求,引进培育高性能合成纤维、生物基纤维(氨纶)、溶剂法新型纤维素纤维、聚酯纤维及下游高性能产业用纺织材料,链接上下游产业优势,优化纺织产品结构、扩大品种、提升品质。
3.先进装备制造业
(1)发展思路
把握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产业趋势,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重点培育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两大新兴领域,做强高档数控机床和3D打印设备、智能仪器仪表、电工电气、煤矿机械、农业机械五大优势领域,改造提升机械基础件、高端铸件两大基础领域,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推广带动装备系统集成服务能力提升,以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产品创新和提质升级,以军民协同创新带动基础设施融合和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以本地配套提升带动分工协作和基础能力提升,支持企业“走出去”和转型发展,带动宁夏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20%。争取打造智能仪器仪表、铸造、高端轴承和矿山机械4个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推动形成数控机床、电工电气、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专用汽车和环保机械六个产业集群;建成铸造中心、热处理中心、钣焊结构件中心、粗精加工中心、表面工程中心、锻造中心、模具中心和液压中心八个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培育20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家3D打印技术应用企业;提升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水平,建设银川市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到“十三五”末,宁夏先进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跨入西部先进行列,部分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3)重点方向
——培育两大新兴领域
工业机器人。重点发展桁架、关节、焊接、装配、管件制造等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推动整机生产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支持工业机器人专用减速器、手臂、关节、手腕、自动化生产线用输送料架、上下料机构、自动检测机构等零部件区内配套。引进和逐步开发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引导企业由提供单一设备向提供智能化生产线交钥匙工程转变,发挥我区工业机器人在国内组线智能化工厂的优势,建立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战略联盟,探索制定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总线接口标准,争取率先为国内汽车、军工、航空等领域提供智能化工厂交钥匙示范工程。
通用航空产业。按照“通用航空整机制造协同带动机载设备及零部件生产”发展路径,引进直升机等小型通用航空器的组装生产线,加快占据轻型航空飞机市场,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关键机载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实现通用航空与先进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展航空教育培训产业,培养通用飞机飞行员,协同开展机务维修、空管、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培训。发展航空物流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带动通航融资租赁、航空运动、会展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做强五大优势行业
煤矿机械。重点发展煤矿成套输送设备,包括重型或超重型刮板输送机、破碎机、转载机、大运距大倾角大功率皮带输送机以及井下液压支护设备、矿用隔爆变频电机、高压变频电机、高压隔爆永磁同步电机、外转子直驱电机等,提高整机产品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推动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支持圆环链、中部槽、托辊、联轴器、滚筒、胀套、矿用减速器等零部件区内配套,以及中小零件协作加工,满足煤矿机械配套需求。引导企业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煤矿成套输送设备在国内优势,为大型煤矿提供成套综采交钥匙工程;加大非煤领域成套输送设备包括管状皮带机、封闭式皮带机、长距离曲线皮带机、移置皮带机和非煤电机等新产品开发,拓展市场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档数控机床和3D打印装备。针对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重点领域,重点开发高速精密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复合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车床、精密车铣复合中心、高档数控珩磨机、数控压装机、模压淬火机床等高档数控机床和铸造用3D打印设备,提高产品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支持机床铸件、排屑过滤器、导轨防护罩、整机防护罩、液压站、夹具、输送料架等零部件区内配套。
智能仪器仪表。重点发展大型石化、煤化工装置用控制阀、大型火电机组用减温减压控制阀、核2级气动单座式调节阀、油气储运领域控制阀、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用控制阀以及电子式电能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智能传感器、智能定位器、电动、气动执行机构等,提高产品寿命和控制精度,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支持控制阀阀体、仪表壳体等零部件区内配套。
电工电气。重点发展车载电子变压器、卷铁芯牵引变压器、节能型、组合式牵引变压器、智能变压器、高原型高压真空断路器和成套开关设备、大容量配网开关设备、智能高压真空断路器及配网开关设备等,提高产品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支持母线(铜排)、钣金壳体、绝缘支承件、电抗器、电容器、控制器、保护器、熔断器等零部件区内配套。
农业机械。重点发展大型联合收获、复式作业机、枸杞采摘机、枸杞烘干机、压砂地翻砂机等。进一步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及育种、耕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和加工等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引进国外现代农业机械重大项目,通过集成应用创新培育现代农业机械产业。
——提升两大基础行业
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大型石化、煤化工、煤炭井下综合采掘设备轴承,发展大型露天矿、洗选、风力发电、冶金轧机、大型船舶、海洋工程等大型特大型轴承,轨道交通、国防军工装备、重载汽车车桥、数控设备等精密超精密轴承,以及液压元器件、液压油缸、伺服阀、高强度紧固件,提高产品可靠性。
高端铸件。重点研发超临界、超超临界蒸汽轮机高性能铸钢件,特种纯净钢锭铸件,高速、重载机车及清洁能源用内燃机铸件,薄壁高复杂程度的铝镁合金压铸件、超薄壁汽车液力缓速器等产品,为国内发电设备、汽车、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提供配套应用。依托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发挥3D打印核心技术和智能铸造优势,为国内铸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引领全国铸造行业产业升级。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聚焦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仪表、铸造、煤矿机械等重点领域,鼓励装备企业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支持企业开展总包工程、智能化生产线交钥匙工程项目;加快发展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加快发展“互联网+装备”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对宁夏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二)大力培育四大潜力产业
1.生物产业
(1)发展思路
积极把握现代生物技术向纵深发展的契机,继续巩固宁夏在生物医药和生物发酵领域的相对优势,形成宁夏生物医药和生物发酵产业集群,着力提升永宁、贺兰、平罗、隆德等生物产业特色园区功能创新发展水平,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以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两大产业为核心,同时大力促进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服务等产业领域的发展,形成宁夏生物产业“2+4”的发展格局。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20%。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实现“双百”发展目标,即均突破100亿主营业务收入。生物医药领域,巩固宁夏在全国原料药产业的发展优势,加快向中高端制剂产品转变。大力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的中药产业,加快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巩固中药原产地地位,力争医药工业十三五时期新增加批准新药10个以上。生物制造领域,加快由大品种低附加值向小品种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将宁夏发展成为我国西部生物制造产业的重要基地。
(3)重点方向
生物医药领域。继续强化宁夏现有优势的红霉素、四环素等原料药升级换代产品开发。积极对接东部先行省市,引进生产高端化学原料药,寻求宁夏原料药产业的新突破。同时,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回)药、新型制剂、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支持已获得专利的国产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大力支持各类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的制剂产品开发,逐步引导整个产业向中高端升级。
中药领域。把握国家支持中药创新发展的机遇,继续扩大道地中药材种植,积极引进大型中药企业在宁夏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提升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和水平,并不断促进中药材本地初加工和深加工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配方颗粒药物等新型中药产品。支持企业加大中药制剂的开发力度,支持开发和培育一批治疗效果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靠的中药新品种,大力发展保健产品的品牌化开发经营。
生物医学领域。积极推进宁夏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和中航生物西部(宁夏)人体组织细胞库项目建设,吸引若干生物医学工程类产业项目进入宁夏。在满足本地健康医疗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宁夏生物医药的研发创新水平,支撑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发展。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推动面向阿拉伯国家和东南亚地区的生物医学产业发展。
生物农业领域。结合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加快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兽药等相关领域发展,形成具有宁夏特色优势的生物农业产业体系。
生物制造领域。利用宁夏在氨基酸、酶制剂等领域的优势,积极开拓发展高附加值的氨基酸、功能性低聚糖、生物基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生物制造等产业。推进非粮生物醇、有机酸、生物烯烃等生物基化工原料产业化,推动生物基产品及其衍生物在化工行业的应用。提升氨基酸、维生素等新型发酵产品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大力推进生物塑料、生化纤维等生物基材料的规模化发展。
2.节能环保产业
(1)发展思路
落实国家推进绿色发展、能源革命的战略要求,依托石嘴山工业园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园区,聚焦节能环保设备、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修复、高效节能服务四大领域,以核心工艺、技术突破带动环保装备产品及环保技术服务能力提升,以重点工程实施推动本土先进节能环保设备和服务应用,努力打造技术先进、产品领先、服务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6%。推动形成节能锅炉、脱硫脱硝除尘设备、节能环保监测设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修复六大产业集群;培育3-5家环保设备龙头企业,1-2个资源利用示范企业。
(3)重点方向
——节能环保设备产业
工业节能设备领域。大力推广应用干熄焦、煤调湿、余热余压利用、粉煤灰气力输送等先进技术和流化床锅炉、高效电机、通用节能设备、新型高效换热器等先进装备;重点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自动化控制、高效电动机工业节能设备,大力发展余热发电、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烧结及烟气干法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发展节能环保监测、分析仪器仪表、节能工控装置,推动互联网节能监测装置、能量管理系统及软件等产品研发创新;在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梯级利用、能源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推进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
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加大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力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升级改造、重点行业的多种污染物高效脱除技术,支持发展移动极板静电除尘设备、转炉煤气净化回收成套装备,加快电袋除尘器等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重点推进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技术与装备的开发生产,开展大气联防联控技术和产品示范应用。
水污染防治领域。大力发展重金属废水及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研发膜材料和膜组件、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水处理药剂。
固体废弃物处置领域。推动生活垃圾处理、污泥处理、危废处理、渗滤液处理等技术和产品研发,开发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工艺技术、设备,研发固废处理固化剂和土壤稳定剂等产品,解决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污泥、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置难题。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资源化利用领域。以灵武“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重点发展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和化工废渣、建筑废弃物以及农林废弃物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高质化、减量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发展金属、橡胶、塑料、玻璃等再生产品,拓展尾矿生产综合利用产品应用市场,促进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及尾矿伴生矿产资源化利用。支持重点企业构建焦化炉尾气回收利用、电石渣制水泥等循环经济模式。
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逐步扩大再制造产品领域,围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产品及废旧设备回收利用,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电机等再制造产业。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发展废铅酸电池和生物质废物等回收再利用技术及装备,促进城市餐厨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和废旧塑料制品的资源化利用。
农林废弃物综合资源化利用领域。以秸秆综合利用、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农膜回收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创建,推进农(林)牧结合、种(林)养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农(林)作物秸秆的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园区)有机肥、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加工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
——环境修复产业
推动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矿山修复、荒漠修复等技术和产品研发,支持环境大数据挖掘技术研发及运用,鼓励开展PPP等环境修复运营模式创新,打造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区,保障区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高效节能服务产业
大力开展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围绕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两大应用领域,加快低温余热综合回收利用、供热锅炉模块化、智能建筑等综合节能技术应用推广。培育智能化节能监测服务,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数据采集和监测,鼓励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节能数据挖掘工作,建立能源消耗信息网络,提供智能化节能决策方案。培育节能环保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推广、质量评估以及产品认证评估服务企业,支持专业节能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EMC)服务。培育节能服务产业联盟,开展重点企业节能示范,鼓励企业参与重点行业能耗标准制定。培育发展环境投融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绩效合同服务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保险、环境法律诉讼、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和教育培训等环保服务业。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发展思路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统筹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互动结合,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云计算、大数据、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推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6%。大力推进“宽带宁夏”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努力将宁夏打造成西北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和应用中心、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要的承接地和信息技术深化应用与创新服务的示范区。
(3)重点方向
——推动下一代信息网络建设
建设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宽带宁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15〕51号)的要求,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安全。优化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体制机制的建设,制定、实施通信网络安全防护标准,提高通信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深入开展网络安全信息治理,完善网络安全监控平台,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应急联系机制,加强网络安全协作,提升跨境网络安全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发展新兴信息技术服务
发展“互联网+”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社区电商、行业电商。推进第三方支付、电商代运营、电商技术支撑、电商培训或管理咨询、移动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依托银川中阿国际商贸城、阅海湾商务区、银川综合保税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加快面向智慧城市、文化教育、生活消费、能源交通、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开展互联网、物联网等应用,提升“互联网+”服务能力。
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依托西部云基地,吸引大型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专业数据中心运维企业和金融机构等落户,建设低成本、低能耗的绿色超大规模云计算数据中心集群。争取将宁夏纳入国家级数据安全储备基地布局,建设国家战略数据安全灾备基地。拓展云计算应用,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政务信息系统集中部署。集聚一批公共和专有云服务提供商,开发一批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建设面向公共服务、重点行业企业、个人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提供集计算、存储、平台、软件、应用于一体的多层次云计算服务。
培育大数据产业。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以政府数据开放为引领,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依托中卫云基地、银川滨河新区、IBI育成中心,培育国家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产业基地,深化产业链协作,开展面向大数据应用的专利和数据交易市场试点,探索建立大数据交易所、数据立法,规范数据资源交易行为,建立大数据投融资体系,激活数据资源潜在价值,促进形成新业态。
发展空间信息产业。依托中阿卫星服务产业示范园,推动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建设空间地理大数据中心、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宁夏数据与应用中心、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宁夏数据应用中心;打造空间大数据应用与服务云中心聚集地,重点发展资源调查与生态环境监测、地理国情监测、城市精细化管理、民生工程建设、国家信息安全、反恐等行业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建设空间大数据集中管理、分散应用的模式示范,为各领域数据应用提供开放式和行业特色的服务。
——推动大数据综合应用
大力推进中卫云基地建设,依托自治区政务公共云平台,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开放,在政务、民生、特色产业等领域启动一批大数据应用项目,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促进云计算、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中卫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中的引领作用。
——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吸引大数据产业相关制造厂商落户我区,通过数据中心建设配套发展信息技术制造产业与制造服务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4.数字创意产业
(1)发展思路
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数字创意人才培养为保障,着力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加快动漫、电子竞技、现代影视、数字媒体等产业发展,提升新闻出版、文艺演展、旅游业等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自治区数字创意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2%。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的数字创意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将宁夏建设成为西部最具活力的数字创意地区和“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数字创意中心之一。
(3)重点方向
——加快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立足原创,加快动漫业发展。鼓励动漫企业以创意为核心,塑造和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动漫形象和品牌,推动动漫游戏衍生产品开发。支持重点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推动形成集创作、研发、生产、销售、衍生产品开发、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动漫游戏产业集群,推动精品动漫企业和作品“走出去”。
依托品牌,做大电子竞技业。加强对WCA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等国际化品牌赛事的扶持力度,支持创建具有高规格、高水平、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赛事,鼓励大型企业参与赛事运营,建立多元化媒体平台,扩大国内外影响力。积极发展电子竞技周边产业,带动游戏产品研发、传媒、动漫等相关产业发展。
融合资源,做强现代影视业。加快数字电影院线建设,支持在沙湖影视城、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等建设影视数字化制造基地,大力推动电影特技制造和3D技术应用,提高微电影、数字影视以及衍生产品开发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建立健全电影数字节目发行网络。
扩展业务,加强数字媒体发展。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络、数字出版、数字传输等新兴广告业。支持数字化音视频、动漫和网络等实用新技术在广告策划、创意制作和发布等方面的推广和应用。引导车载移动电视、网络广告、移动电视、楼宇视频、手机电视、LED显示屏等新兴媒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与传统文化产业融合
鼓励创新,加强数字出版业发展。加快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线上与线下互动(O2O)、消费者定制化服务、阅读产品投送平台等新模式,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生产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多终端传播的出版产品。依托中阿版权网,大力开展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
发挥优势,做精数字文化演展业。推动数字创意在文艺演出、展览展会中的应用,推出一批具有高科技视觉效果、体现民族特色和现代文明的演艺精品和文化会展,促进演出和展会内容与样式多元化。
强化科技,提升旅游业数字化水平。将创意元素融入旅游景区规划、旅游产品与线路开发等多个领域。加快自治区旅游业网络营销推广及数字化旅游平台建设,对接阿拉伯国家,将宁夏打造成对阿旅游的中转港。提升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数字化水平,促进虚拟旅游等新模式创新发展。
四、创新发展模式
依托我区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坚持集聚发展、集群发展、协同发展原则,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全区产业转型升级。
(一)培育七大特色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集群:在吴忠市、石嘴山市、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风机制造及配套产业发展,推进太阳能光伏材料产业发展和智能太阳能电站建设,开展太阳能热发电、组件和成套设备等关键工艺技术研究,加速从生产加工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突破,大力推进“互联网+能源”,形成以全产业链产品供应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石嘴山市、青铜峡市、中宁县等新材料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国外和东部产业转移,发展钽铌铍钛稀有金属新材料、铝镁合金及轻金属材料、高附加值的碳基和复合材料深加工、硅及电子级硅材料等产业,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品应用领域延伸,构建新材料产业集群。
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忠金积工业园、石嘴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园区,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围绕煤炭开采输送设备、煤化工设备、新能源设备等领域,逐步形成“自主创新,宁夏制造,世界出口”的发展模式。紧盯国际国内技术前沿,抓好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控制阀、铸造3D打印设备、高端轴承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
生物产业集群:以银川市为核心,推动涵盖永宁、贺兰、青铜峡、利通等市县在内的生物发酵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进价值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打造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挥盐池、红寺堡、同心、隆德、彭阳、海源等市县天然药材资源优势,打造宁夏中南部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基地;推动银川、石嘴山、中卫、青铜峡等地小麦、玉米、蔬菜、枸杞、葡萄和固原市马铃薯、苗木等经济作物(林木)育种基地建设。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以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经济开发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主,围绕煤炭、化工、冶金等高耗能产业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节能环保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及示范推广,形成循环、低碳、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银川市、中卫市为核心,
重点发展电子商务、软件服务外包、大数据等产业,构建全国重要的信息网络枢纽,搭建中阿网上丝绸之路数据平台,建设服务全国的枢纽型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基地,吸引云计算及大数据企业落户聚集发展,推出面向不同需求的云计算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在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多领域合作,形成以宁夏为支点的中阿信息服务枢纽。
数字创意产业集群:依托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801文化创意产业园、银川ibi育成中心等园区,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提高动漫游戏、微电影、数字影视以及衍生产品开发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推动数字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特色农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依托产业园区、科研院所、企业和大学等载体,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着力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全力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持续强化“双创”宣传,努力办好全区“双创”活动周,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理解、支持“双创”的良好氛围。
1.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打造1-2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大力推进自治区“双创百亿”行动。依托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类园区,打造若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蓬勃发展。
2.提升创新型小微企业孵化培育能力。推动自治区各类产业园区加快建立和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探索“孵化+创投”“天使投资+创新产品培育”等新型孵化模式,建设认定一批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鼓励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让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小微企业不断涌现。
3.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双创”文化进学校,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品牌性创客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业。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五、强化政策保障
(一)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调小组作用,积极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合力推动产业发展。建立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跟踪分析。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开展调查研究。
(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深入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简政放权、市场准入、财政金融扶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破解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难点问题。
(三)加快对外开放与合作
紧抓国家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契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省市和区域间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依托中阿博览会和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平台,深化对阿拉伯国家合作,加快建设中阿产业园,积极推动我国我区战略新兴产业走出去。
(四)强化多元资金支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扩大自治区产业引导基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规模,用好用足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通过股权投资、跟进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收益让渡等方式,吸引境内外社会资本投资新兴产业。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公司债等手段解决融资难问题。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探索“孵化+创投”、“创业导师+持股孵化”、“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等新型模式,为初创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五)加大人才引培力度
落实好自治区有关人才政策,通过重大项目合作和重点科研机构建设,重点引进一批管理领军人才和中高端科研技术骨干人才,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着力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来宁创业。推行“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骨干企业与技术类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等开展协同育人工程。完善考核认定办法,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