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美国固废产业为鉴,判现状测未来1.1.美国固废发展史回顾美国固废产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缺乏认知-萌芽-成熟壮大-整合”四个阶段。1.1.1.缺乏认知阶段:两次工业革命-1930年代两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美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政垃圾处置的问题逐渐显现。但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

首页> 垃圾发电> 市场> 正文

深度市场分析|环保百科全书2018版之固废处理篇

2018-09-13 10:55 来源: 安信证券环保公用研究 作者: 邵琳琳

1. 以美国固废产业为鉴,判现状测未来

1.1.美国固废发展史回顾

美国固废产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缺乏认知-萌芽-成熟壮大-整合”四个阶段。

1.1.1. 缺乏认知阶段:两次工业革命-1930年代

两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美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政垃圾处置的问题逐渐显现。但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由于缺乏对公共卫生的认知,美国的固废处置方式主要以露天堆放和海洋倾倒为主,固废处理末端方式粗放。

1.1.2. 萌芽阶段:1930年代-二战结束

随着公共卫生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固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1934年,美国加州建立了美国首个生活垃圾清洁填埋场,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推广,美国固废管理工作进入萌芽阶段。但这一时间段,大萧条后的经济复苏以及二战是政府工作和公众关注的重心,包括固废处置在内的环保议题受重视程度较小。

1.1.3. 成熟壮大阶段: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固废的产生量显著增加。自1960年以来,美国固废产生量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多,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只有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阶段,受居民消费支出减少影响,美国固废产生量同比有所下降。

二战后,美国固废产业的壮大也和立法不断完善密切相关。1953年,美国政府出台通行全国的固废处置方法指导手册,但由于不具备法律强制性,大部分固废处置设施仍未规范运营。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项全国性的固废处置法律文件《固废处置法案》(Solid Waste Disposal Act),旨在减少固废产生量,实现固废的合理处置,促进固废处置技术进步。

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资源回收法案》(Resource Recovery Act,RRA),将政府在固废污染防治领域的重心由处置端拓展至包括上游环卫清扫清运、中转、资源再利用以及垃圾-能源转化(如垃圾焚烧发电)的固废全产业链。

1.1.4世80年代中期至今,整合阶段

随着美国固废立法的不断完善,美国各级政府开始加强对固废填埋场运营的监管,不合格的填埋场淘汰关停,新建的填埋场审核趋严,美国固废填埋场向大型化趋势发展,美国全国固废填埋场数量开始急剧下降。

1991年,EPA修订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案》(RCRA)的第四条,对固废垃圾填埋场的建造与运营的法律监管严格程度达到新高度,对美国固废处置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美国国会又通过土地处置项目弹性法案、减少过渡期限义务法案等一系列法律强化EPA的执法力度。

固废监管趋严和设施硬性提标,促成了美国固废末端处理处置走向市场化+集中化。市场化方面,由于环保标准的提高,固废填埋场运营成本提升,政府为减轻财政负担,将大量政府运营的填埋场转交给专业能力更强、技术更加先进、运营效率更高的固废处理企业。根据美国环境研究与教育基金会的研究以及Waste Management World的数据,社会资本经营的填埋场填埋能力占比由1988年的不到20%上升到2004年的83%。集中化方面,管理不善、运营效率低的小型固废填埋场纷纷被淘汰,管理规范、运营效果良好的大型固废填埋场得以生存,产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固废填埋设施“多而散”的局面发生改变。据美国固废协会统计,美国全国的固废填埋场由1990年的6326个下降到2014年的1908个;同时,从1980年代至今,美国单个固废填埋场的处理能力持续增长,垃圾填埋总处理规模则一直较为稳定。

固废填埋监管趋严,垃圾填埋历经“供给侧”改革,处理费显著升高。美国固废处置的主要手段为土地填埋,1990年,填埋占美国固废处置总量的近70%,虽然此后固废回收再利用比重不断攀升,至2014年,填埋仍占美国固废年处置量的52%。RCRA1991年修订版一方面使得固废填埋产业走向集中,上游固废收运以及中转商可选择的固废填埋设施减少,固废填埋设施地位更加强势,议价能力更强;另一方,固废填埋设施的提标改造也使得填埋的成本进一步提高,造成填埋费用提升,美国固废填埋费用在1986年至1996年增长迅速,固废填埋费用由1986年不到的20美元/吨上升至1996年的50美元/吨。

美国20世纪80-90年垃圾填埋设施的“供给侧改革”也促进了美国垃圾收运、中转与终端处置的整合。美国固废处置市场化程度较高,垃圾收运、中转企业需要向垃圾填埋场或者焚烧站支付垃圾处理费,与中国主要依靠政府支付垃圾处理费不同。从1980年到1996年,全美垃圾填埋场数量大幅度下降而同时期垃圾产生量上涨,美国垃圾填埋处理费累计增幅达到170%。这一阶段,固废全产业链布局的综合服务商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将收运的垃圾交给自身的处置设备“内部消化”,可节约三分之一左右的成本。这一时期,垃圾收运、中转环节与垃圾终端处置环节整合加速,固废综合服务商依托垃圾终端处置环节重资产运营形成的壁垒,划分垃圾收运市场份额,市场进一步走向集中。

1.1. 现状:固废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市场集中CR4达47.4%

伴随多年的发展,美国固废处理产业不断壮大,孕育了Waste Management(WM)、Republic Services(RSG)、Waste Connections(WCN)等市值超百亿的行业龙头。



参考IBIS World的估算,2017年美国固废产业的市场空间在190亿美元左右,WM、RSG、WCN、CVA的市场份额合计达47.4%,行业的第一梯队已经形成,其中WM的市场份额最大,达到16.8%,稳居美国固废处理市场第一把交椅。


市场前四大龙头中,WM、RSG、WCN均为固废“收运-中转-末端处置”全产业链布局,综合固废处理服务提供商,CVA主要专注于末端垃圾焚烧发电。垃圾收运业务收入占比在WM、RSG、WCN三家公司中均超过50%。

美国固废三龙头均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垃圾收集点、清运点和中转站,一般以固废终端处置设施为中心,并在终端处置设施周边建立庞大的垃圾收集点、中转站和运输车队,形成完善的固废收运体系。

WM、RSG以及WCN三大固废龙头的终端处置高度依赖于公司内部的固废收集、清运以及中转系统,形成协同效应。以RSG为例,RSG收集的固废中的67%最终由公司自身的末端处置设施处置,而RSG公司的垃圾填埋场50%的垃圾来自于公司自身的垃圾收集点。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固废处理产业的两个视角

观察固废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产业链和固废处理对象两个视角切入。

从产业链上下游的视角看,固废产业可以划分为:(1)前端:街道清扫、垃圾收运等环卫领域以及垃圾中转;(2)末端:固废处理处置,如填埋、焚烧、堆肥等。

从固废处理处置视角来看,固废产业可以划分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泥、工业垃圾(含危废)、建筑垃圾等。

3. 末端处理处置:焚烧有望成为主流,成熟市场强者恒强

3.1. 生活垃圾处理:由经济发展+城镇化催化而来的需求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将达到60%,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加速使得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快速增长。据统计局数据,2007年至2016年,城市+县城总垃圾清运量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2.6%。2016年,我国城市+县城总垃圾清运量为2.70亿吨,保守假设未来年均复合增速1.5%,预计到2020年城市+县城垃圾清运量将达到2.87亿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居住环境清洁的需求提升,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从62.0%提高到96.6%,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率从7.0%提高到85.2%,消费能力的提升为垃圾处理市场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持续而稳定的动力。按照《“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假设2020年城县生活垃圾分类平均无害化处理率按要求达到95%,则每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将达到2.73亿吨。

同时,环保督察也加快了隐藏固废问题的暴露。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启动“清废行动2018”,通过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796个固体废物堆存点位进行现场摸排核实,共发现1308个问题。生态环境部对其中的111个突出问题实施挂牌督办。7月上旬,生态环境部又组织开展了“清废行动2018”核查“回头看”,组成11个核查组,对1308个问题整改情况特别是111个部挂牌督办问题的整改情况逐一进行现场核实。

3.2. 经济环保效益占优,焚烧有望跻身处理方法主流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是焚烧和填埋,其中填埋过去一直是主流模式,随着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成熟,从前期投资、运营费用、运输费用、污染、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考虑,生活垃圾焚烧优势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在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城镇化率水平提高和垃圾清运量的上升导致填埋土地供给矛盾突出,同时“垃圾围城”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垃圾焚烧逐渐成为垃圾处理处置的现实选择。

据统计局数据,2007年以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占无害化比重从82%下降至2016年的60%,而垃圾焚烧厂数量从66座上升到249座,焚烧占垃圾处理比重从15%上涨到38%。尽管到2016年,填埋在垃圾处理中占比仍是最高,但是垃圾焚烧比重不断上升势头已经形成,从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的角度看,垃圾焚烧未来有望成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3.3. 政策不断加码,支持固废焚烧推广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生活垃圾处理及焚烧的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行业规划以及行业技术标准较为完善。

行业规划方面,2016年12月,发改委、住建部发布《“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518亿元,其中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1699亿元,收运转运体系建设258亿元,餐厨垃圾专项工程184亿元,垃圾分类类示范工程94亿元,监管体系42亿元,存量整治241亿元。

《规划》计划到2020年底: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显著提高,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其他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2)垃圾焚烧逐步成为主流固废处理方式,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建制镇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全覆盖,设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60%以上;垃圾填埋处理设施规模为47.71万吨/日,焚烧处理设施规模为59.14万吨/日,焚烧所占无害化处理比例达到54%。

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方面,从2009年以来,住建部、环保部以及中环卫生协会发布多项行业技术标准,逐步覆盖了垃圾焚烧项目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工程建造、环境评价、运营维护、安全管理、污染排放、排放的环境监督等等。


3.4. 强者恒强,市场格局日趋成熟

根据北极星环保网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国内垃圾处理规模前十大垃圾焚烧企业为光大国际、锦江环境、中国环境、北京控股、重庆三峰、绿色动力、启迪桑德、上海环境、上海康恒以及盛运环保,前十企业的处理规模已经超过市场总规模的65%,和美国CR4达到47.4%对比,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大部分产能集中在专业运营商手里,其余部分分布在地方环保公司和当地政府手里。

我国垃圾末端处理处置产业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市场化进程,市场化率已经日趋成熟,目前,垃圾焚烧项目的运营方式主要是企业和政府签订BOT或BOO协议,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最后收入主要来源于垃圾处置费和上网电费,盈利保障能力强。BOT或者BOO项目的运营时间一般较长,往往是10年以上,市场先行进入者卡位效应显著。大量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技术、经验的积累有助于龙头公司形成成熟的垃圾焚烧项目经营模式,有助于市场龙头继续做大做强。历史上项目的运营效果往往是政府部门在项目招标时重要的考虑因素,龙头公司的示范项目对于自身树立品牌效应有极大帮助。因此,整体上看,目前行业龙头在项目经验、技术、模式以及品牌等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垃圾焚烧行业第一梯队市占率已经达到将近70%,未来固废末端垃圾焚烧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已经较为明朗。

3.5. 论未来,垃圾焚烧市场空间增长仍较可观

随着中国城市化仍将快速推进加之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达到全面小康,垃圾焚烧市场每年规模仍有可观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可接近330亿元,较2016年增长60%。

垃圾处理费用存在明显的地域性,东部发达地区补贴标准普遍较高,中西部地区偏低。比如上海地区部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补贴标准超过200元/吨,而成都项目仅为70元/吨。同时,处理费与项目采用的焚烧锅炉技术有关,采用炉排炉的项目一般在65-100元/吨,采用循环化床的介于15-60元/吨之间。

发改委2012年发布的《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规定,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先按其入厂垃圾处理量折算成上网电量进行结算,每吨生活垃圾折算上网电量暂定为280千瓦时,并执行全国统一垃圾发电标杆电价0.65元/千瓦时(含税),超过280千瓦时的部分按照当地火电上网电价计算售电收入。

以“十三五”规划目标中2020年达到城镇化60%的水平、生活垃圾无害化率95%以及垃圾焚烧占无害化处理54%的比例为假设基础,可推算到2020年垃圾焚烧处理规模可达1.43亿吨,以50元/吨的处理单价和0.65元/度上网电价计算,垃圾焚烧每年市场规模将达341亿元左右,发展前景广阔。

4. 固废前端环卫,引领固废“大”时代

4.1. 环卫服务市场空间达到千亿级别

根据环卫信息网的数据,2016年底,我国环卫服务产业市场化率约为20%,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环卫服务市场化率超60%,其中美国更是高达75%。预计我国环卫市场化率仍存较大提升空间。同时,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环卫一体化以及村镇环卫项目占比逐步提升。根据E20数据,乡镇以及城乡一体化项目金额占比从2015年的13.75%上升到2017年(1-7月)的29%,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逐渐在市场化环卫服务项目中占据一席之地。

传统的环卫服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公厕管理等。根据住建部《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最新数据以及环卫科技网的单价数据,我们测算2016年我国的环卫市场空间为1952.45亿元。其中,县城环卫市场空间1335.8亿元,包括道路清扫997.7亿元,垃圾清运186.5亿元,公厕管理151.6亿元;乡镇环卫市场空间616.65亿元,包括:道路清扫482.89亿元,垃圾清运75亿元,公厕管理58.75亿元。

环卫作为居民生活刚性需求,市场空间未来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扩容。长期来看,环卫服务的投入和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呈现正相关,从城乡统计年鉴的历史数据来看,2005至2016年,中国环卫投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2016年我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投资达445.21亿元,2005年至2016年年复合增长率近11%。

根据住建部《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2010-2016年城县道路清扫面积年复合增长率为8.58%和6.27%,保守估计未来增速为8%和6%;城县垃圾清运量年复合增长率为4.31%和0.90%,保守估计未来增速为3%和0.8%;城县公厕数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41%和1.10%,保守估计未来增速为1%和1%。综上,我们预测2020年城县环卫服务市场空间将达到1890.1亿元。考虑到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保守估计未来农村道路清扫面积、垃圾产生量、公厕数量保持稳定,乡镇环卫市场空间维持不变,约616.65亿元,则2020年,我国环卫市场空间在2506.75亿元左右。

我们以2020年的环卫市场空间为参考,去推算目前环卫市场化未来的进度。假若市场化率达在2020年达到60%,则当年存量市场化环卫订单年化合同金额共计为1504亿元。参考美国经验,环卫由于轻资产属性,短期复制较为简单,假设环卫市场化由30%提升至60%大约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则我们认为我国环卫市场化率在未来3年内每年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

根据之前的测算,2016年环卫服务市场空间为1952.45亿元,根据20%的市场化率去推算,则2016年当年存量市场化环卫订单年化合同金额合计为390亿元;2017年新增环卫市场化订单年化金额达314亿元,对应2020年环卫市场空间12.5%左右,考虑到314亿中部分存量项目到期重新招标,估计2017年环卫市场化率提升10%-12%左右,环卫市场化率至2017年底已经达到30%左右。

预计2018年-2020年,我国每年环卫市场化率有10个百分点的提升,新增环卫订单年化合同金额为265亿元左右。

存量项目到期重新招标方面,根据采招网数据,按照项目期限来分类,2018年上半年,3年及3年以下项目个数占比达到25%左右,以此为样本,我们假设3年及3年以下项目年服务金额占比为25%左右,则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存量项目到期需要重新招标的环卫项目年服务金额分别为32亿元、56亿元、79亿元。在仅仅考虑清扫、清运、厕所管理三块业务的情况下,我们预计2018-2020年全国每年开标的环卫市场化订单年化合同金额分别为297亿元、321亿元、344亿元,环卫市场化推进仍带来较为可观的市场需求释放,如考虑小区物业、公共场所清扫、水域保洁、立面保洁,则环卫市场化订单规模会更加巨大。

4.2. 市场化提速助力释放广阔空间

环卫市场化,指的是将原来由政府下属的环卫部门承接的环卫服务外包给社会资本,由企业提供市政环卫相关服务,政府支付环卫服务费用。我国的环卫市场化始于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内陆省份的环卫市场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内陆省份构成了环卫市场化的主要动力。

从2015年开始,我国的环卫市场化进程开始进入加速期。根据环境司南数据,从2015年到2017年,全国开标环卫市场化订单的年合同总金额由127亿元增长至314亿元,复合增速达到58%;开标环卫市场化订单个数由3874个增长至8747个,复合增速达50%。2018年上半年,全国开标环卫市场化订单年合同金额共225亿元,同比增长78.6%;开标订单个数达到5862个,同比增长52.4%。

环卫标准提高,政府环卫支出承压。近年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公共厕所卫生标准》、《餐饮业餐厨废弃物处理与利用设备》等出台,从城市农村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公厕卫生等方面加严环卫处理标准,对环卫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一般拥有全套设备和先进的处理技术,能够满足愈发严格的环卫标准,而政府由于缺乏相应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实力,其环卫相关的财政负担将随着标准提高加重。

企业参与提高效率,帮助政府减负,受到政府青睐。环卫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公平、开放的环卫准入与运行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环卫行业,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运行企业的规范化,增强环卫市场融资活力。同时,公开招标的方式能够择优选标,实现政企分离,其中中标企业多采用设备采购、建设、维护服务全包干模式,技术水平高,项目经验丰富,高性价比的最优投标方案有利于发挥综合优势,降低成本和政府财政负担,提高运作效率。

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推动政府职能转型,引导地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环卫服务,对环卫市场化起到引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之后,中央政府不断出台政策鼓励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转变。

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制度。2014年12月,财政部、民政部、工商局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提出事务性管理服务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2015年4月,财政部、发改委、住建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完善行业规范,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速。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多省市出台政策提出环卫市场化改革,鼓励引进社会资本推动环卫建设。

4.3. 三类企业+三类模式,诸雄逐鹿环卫市场

4.3.1. 三类环卫企业,各展所长

目前,角逐环卫市场的主要有三类企业,包括环卫设备制造商、专业环卫服务企业以及综合性固废服务商。三类企业拥有各自的优势,在环卫市场竞争中各展所长。

环卫设备制造商以环卫设备起家,拥有较为成熟的环卫设备销售渠道,依托环卫设备销售渠道和品牌开拓环卫服务市场,代表企业有龙马环卫和中联环境。

专业环卫服务企业深耕环卫行业多年,在环卫清洁项目运营、大规模环卫工人管理上经验丰富,在环卫服务市场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代表性企业为玉禾田、侨银环保、新安洁等。

综合固废服务商,环卫产业链完善,在固废处置端拥有丰富的项目运营经验,依托固废处置端树立的品牌效应布局环卫,布局环卫增强固废一站式服务能力,订单承接能力有望提升,代表性企业有启迪桑德、中国天楹等。

4.3.2. 模式多样高回款安全性不变,PPP非必选项

目前,市场化环卫项目的主要付费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和PPP模式为主,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项目期限为3-5年左右,也有部分超过5年。PPP模式对各个子项目进行综合打包,体量较大,满足政府多方位的环卫需求,项目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PPP模式比较适合环卫一体化项目的融资。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下,环卫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竞争,与中标环卫服务公司订立承包经营合同,由环卫服务公司提供约定的环卫服务并获取收益。政府是投资主体,企业是运营主体,作业经费来自政府购买服务。

PPP模式下,由政府授权的投资主体与获得资格审核的社会资本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组建项目公司,再由主管部门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确定项目实施与管理要求,项目公司在特许经营期内提供运营服务管理及维护项目设施。企业是投资和运营主体,作业经费来自政府购买服务。环卫一体化与传统模式的区别在于将原本单个项目的服务整合起来,因此服务内容更多。

2018年以来PPP监管收紧,但是PPP作为一类融资模式,并非环卫市场化的必选项。环卫服务是一个城市维持每天正常运转的必备的公共服务,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环卫属于居民“每日必需公共服务消费”,地方政府有极强地优先保障环卫服务费支付的动力。无论环卫外包给社会资本与否,市容环卫支出一直都是地方财政预算内长期安排的一项支出,因此,政府支付环卫服务费的安全性较高。政府对环卫公司的付款方式多为月结月付或者月结季付,环卫业务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在30-90天之间。

4.4. 市场格局分散,龙头跑马圈地

目前环卫市场化处于大面积推广发展的初期,环卫市场呈现出环卫企业小而多、市场格局散而乱的局面,龙头渗透率较低。

根据环境司南数据,2017年全年共有4632家企业中标环卫项目,全国各地新签环卫服务合同总金额1701亿元,但平均每个项目的合同金额为0.2143亿元,而首年服务金额仅有0.0359亿元。行业内企业规模小的偏多,受产能和资本限制,大部分也只能承接小型合同。

区域分散化显著,只有资本和运营实力较强的企业能够辐射全国,而大部分小型环卫企业主要依赖地方市场发展;市场秩序混乱,竞争行为不规范,区域管理既割裂又交叉,作业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一体化运营。

4.5. 环卫布局,固废“大”时代的开端

固废末端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市场化,目前竞争格局较为稳定,而环卫为固废产业链中市场化启动较晚的一个环节,为固废领域内的一片蓝海。环卫市场化开启,固废企业纷纷布局环卫,为固废企业真正做到固废全产业链布局提供了可能。环卫市场化加速,固废的整个产业链都有望实现市场化的竞争,行业整合加速,这为固废领域固废全产业链巨头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固废“大”时代有望来临。

4.5.1. 他山之石:美国固废巨头WM成长之路,固废巨头,环卫铸就

废品管理(Waste Management,WM)为美国乃至北美的固废龙头,公司成立于1968年,1971年上市,而后由USA Waste Service于1998年收购并合并,并沿用原名得来。WM的发展史是美国固废产业发展的缩影,其环卫业务的发展壮大,对于其整体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废品管理公司为固废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提供者,业务覆盖环卫、固废中转、固废填埋、固废回收利用、垃圾堆肥、焚烧发电等,WM市值达389亿美元。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43亿美元,EBIT和EBITDA分别为25.85和39.42亿美元。公司2017年固废营业收入居全球第一,充分展现出公司在固废领域的绝对统治力。公司固废收运、中转以及末端处置设施遍布美国全国各地、加拿大以及波多黎各,截至2017年底公司在北美拥有249个固废填埋场,305个固废中转站以及90个固废回收站,其中公司固废填埋场总面积近6400平方公里,规模为北美最大。公司目前服务的居民、商业以及工业客户超过2700万户,客户较为分散,单个客户的销售额占比均低于1%以下,因此公司在面向客户时有较强的定价能力。

公司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发展初期: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垃圾处置问题逐渐显现,人们开始正视固废处理问题,公司成立。

(2)发展壮大期:美国经济日益繁荣,固废处理需求不断提高。政府开始重视固废问题,不断完善固废法。在双重背景下,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壮大。

(3)环卫(以垃圾收运为主)积极布局期:政府固废监管趋严+环卫作业标准提高,政府为节约财政开支加速环卫市场化进程,环境监管带来的固废末端“供给侧”改革使得环卫企业需要支付的处置费上升,为需求协同效应以节约成本,环卫与末端处置的整合加速。标志性事件为废管理公司1984年收购美国最大的固废收运商,美国服务公司(Service Corporation of America, SCA),废品管理固废收运规模跻身全美国第一。

(4)深化环卫布局期:为了使得固废终端处置获得较为稳定的固废来源,公司深化垃圾收运布局,收集渠道下沉至个人以及家庭,公司再生资源业务稳步发展,公司进入营收稳定增长、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稳定的成熟发展阶段。

公司一直以来深谙外延收购的发展模式,成立之初便走向大举外延道路。公司成立之初并购主要目标为各地区小型垃圾收运商。1968年公司便收购了伊利诺伊、威斯康辛和佛罗里达等地的小型垃圾收运商,到上市之后的第二年,公司已经收购了共133家小型固废处理商,外延并购为公司新增收入达82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公司业务范围由仅仅3个州扩大到了美国19个州外加加拿大的魁北克、安大略两省。

20世纪80年代,公司收入规模突破8亿美元大关,公司发展初具规模,收购的主要标的为在某一固废细分行业龙头或者在或者某一地区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固废龙头。这一策略带来两大效应:一方面公司规模能够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公司可以迅速进入某一细分领域或者某一地区的竞争,迅速继承原有并购标的的竞争优势,扩大公司自身市场份额。进入90年之后,废品管理开始尝试收购其主要市场竞争对手或者与主要竞争对手合并。

废品管理公司执行这一策略的几次代表性收购为:(1)公司1984年收购美国最大的固废收运商,美国服务公司(Service Corporation of Amercia, SCA),通过此次收购,废品管理公司固废收运规模跻身行业第一;(2)1998年,废品管理公司与固废龙头之一的美国废品服务公司(USA Waste Services Inc)合并,废品管理公司的名字的得以沿用,废品管理公司的固废处理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自此确立;(3)2000之后,公司先后收购美国最大私营固废回收公司Peltz,加拿大魁北克最大的固废商RCI环境公司,美国西北部最大的私营废物收集和处理公司Deffenbaugh。

此外,废品管理公司曾在2008两次试图收购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共和服务(RSG),但是未能成功。RSG随后与AlliedWaste合并,RSG通过外延成为美国第二大固废处理商、废品管理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近年来,公司旨在通过增进并购和灵活业务瘦身来稳定公司业务发展,提高业务发展质量。据2017年WM公司年报统计,自2015年到2017年,公司总共花费了13.65亿美金于收购事件上,其中2016年公司有6.11亿之高。2017年相比前两年并购花费相对较小,共有2亿美金。2016年,收购佛罗里达固废处理商Southern WasteSystems(SWS),2015年,收购美国中西部最大的环卫和固废处置运营商Deffenbaugh Disposal。同时,公司经营策略相对灵活,对于盈利较为一般的业务和子公司,及时进行剥离,标志性事件有:(1)2007年先后剥离了东部和南部营业能力一般的资产。(2)2014年剥离了子公司wheelabrator公司及全部的垃圾焚烧业务。自2015年到2017年,公司剥离非盈利业务获得收入分别为0.99亿、0.43亿、1.45亿美金。

公司垃圾收运业务作为其固废业务的入口,与公司产业链上游业务高度协同,上游垃圾收集的固废根据下游固废处理环节的达产情况通过中转环节进行分配和运输,以此实现公司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让末端产能充分释放,并有效降低固废处理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公司近年来固废营收保持稳定,2017年,环卫业务贡献了公司53%的收入。

废品管理公司为了保证固废收集量,将固废的收集渠道下沉到了每一个客户个体,为客户的个体化需求提供精确的解决方案,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固废收集量。

公司建立了全面满足居民用户、商业用户和工业用户各类需求的服务模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垃圾收运主要对接社区和家庭的认知,公司将服务精确对接到每个个体用户,这一思想在为公司贡献较多收入的居民和商业用户业务(2016年营收占比68%)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废品管理公司为居民和商业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垃圾收运服务,通过24小时电话热线、移动APP、或者公司服务网站,客户可以向废品管理提出垃圾收运申请,WM将从离客户最近的收集点派出人员和车辆进行垃圾收集;同时废品管理公司向客户提供垃圾收集设备的出租服务,通过对收集设备端控制,进而控制了环卫端固废的入口。此外,客户也可以通过电话、APP、公司网站查询最近的固废丢弃点。

对于部分单次产废量较小的电子废品、电池、医疗废品,公司通过积分激励的方式鼓励客户通过邮寄的方式将废品邮寄到最近的收集中心,让小型的固废也纳入公司的收集范围。在危废领域,公司也成功将收集渠道下沉到了每个家庭,废品管理公司开创面向居民用户的“At Your Door”收集服务的模式,废品管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提供危废的上门收集,无需客户主动需找危废出口,解决了家庭危废点多面广、单次产废较少、找不到处置下游的难题。

为了进一步引导居民和商业用户选择废品管理作为固废收集服务的提供者,废品管理开创了“Single Stream”垃圾收集模式,客户无需对垃圾进行分类,公司在收集之后负责对垃圾进行分类,为客户节省时间、精力,受到客户的青睐。公司一直在努力加大“Single Stream”的力度,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有近45%的该公司回收厂在运用这项模式。创新模式将固废收运渠道下沉到每个客户个体的同时,能够无形中树立公司的品牌,扩大公司的品牌效应,在方便客户的同时提高公司的用户粘性。

4.5.2. 环卫为固废的入口,固废龙头补齐全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我国固废产业链的市场化基本上经历了从处置、中转并逐步向前端环卫延伸的过程。固废末端处置环节以及前端中转环节的市场化早于前端环卫。固废末端处置经历了十余年的市场化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之后,市场竞争格局步入成熟期,而此时环卫市场化逐步开启,尚处于蓝海阶段,环卫有望成为为固废企业带来新增长点的领域,进而成为了固废龙头争夺的又一个制高点。

借鉴美国固废巨头废品管理(WM)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环卫业务对固废整体业务的运营效率的提高:环卫为固废的入口,若固废企业能够打通环卫-中转-处理处置环节,则有望实现固废资源在企业内的优化配置,优化企业经营效率。

我们已经将目前环卫市场主要参与者划分为三种类型:“环卫设备+环卫服务”型企业,“专业环卫服务”型企业,固废综合服务商,未来三类企业如果想进一步打开自身的业务发展空间,进行业务综合化布局,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势在必行。

环卫产业链上游带动向下游延伸模式:环卫设备制造商“环卫设备+环卫服务”高效协同。环卫设备制造商能够依托原先广布的环卫设备销售渠道去发掘客户的环卫服务需求,实现环卫服务项目快速布局,此类企业的环卫服务项目机械化率的提高有望进一步带动环卫设备销售,形成“设备+服务”双轮驱动业务格局。

专业环卫企业,可积极寻求产业链上下游间合作,联盟式发展增强拿单能力。目前市场上专业环卫企业往往深耕环卫领域十年以上,环卫运营以及大规模人员管理经验丰富,同时,为了满足客户一站式的服务需求,专业环卫企业可以积极寻求与环卫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形成为政府提供从环卫到固废处置的一站式服务的联盟,增强自身的拿单能力。代表企业为玉禾田和伏泰科技,两家公司都是高能环境参股子公司,高能环境分别持有玉禾田20%股权和伏泰科技13.8%股权,高能城市环境业务板块提供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服务,玉禾田环卫运营经验丰富,伏泰科技擅长环卫信息化设备和技术,三者业务可以形成有效互补和协同,相互合作共同拿单,一起开拓市场。

综合性固废处理企业,把握固废入口,打造固废全产业链。综合性固废处理企业在固废终端处置领域有着丰富的项目经验,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重资产终端处置项目,项目运作模式成熟,BOT等运营模式运营期较长,形成了一定的壁垒,综合性固废处理企业布局环卫,业务由重资产终端处置向上游轻资产环卫延伸,若能进一步把握垃圾中转站项目,则能够把握固废的入口,掌握环卫端固废的调配,进而让企业内的填埋、焚烧、堆肥、再生资源项目的产能达到最优,与末端处置高效协同,形成产业链闭环,降低成本和费用。代表企业为启迪桑德,桑德正在积极推进环卫设备+环卫运营+固废处置+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全面布局。

布局固废前端环卫+中转,掌握固废入口,优化生活垃圾在各终端设施的分配,对固废终端处置产能利用率提升作用巨大。根据北极星节能环保网的统计,中国固废处理产能规模前16大企业中,固废终端处置设施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43.66%,除启迪桑德、瀚蓝环境等少数几家固废处理企业整体产能利用率超过了50%以外,大部分固废处理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40%左右,大量的固废处置设施无法达产,产能释放的潜力巨大。若固废处理企业能够在终端处置项目周围建立一定的固废收运以及中转网络,则能够依托收运网络实现固废在各个终端处置设备中的调配,尽可能让每个终端处置设备产能释放,让垃圾焚烧项目“吃得饱”,实现产能利用优化。同时,环卫的垃圾分类和分拣能够为下游处理、再生资源回收等项目提供充足而高效的原材料,上下游进一步有机协同。

4.5.3. 生活垃圾分类,环卫需求的再一次培育和催化

环卫业务的对固废企业作用不仅仅在于收运垃圾赚取服务费。对于环卫服务而言,垃圾分类能够减少重复作业,提高清运和回收效率。对于垃圾处理而言,目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平均低位热值仅为4000kJ/kg,无法达到焚烧炉燃料低位热值6000kJ/kg的标准,将会增加垃圾处理的污染和成本。此外,未经分类的垃圾在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结块、堵炉、燃烧率低甚至熄火停炉等事故,对设备的损耗巨大,无形中也增加了垃圾处理的成本。对于再生资源项目而言,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为下游再生资源项目提供原材料,从而形成固废上下游协同,能够让环卫业务的效益进一步放大。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发展到成熟阶段、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是环卫需求的再一次培育和催化。

目前,我国普通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不够到位,适合中国国情、能够鼓励民众进行垃圾分类的模式目前还在探索当中。由于生活垃圾在垃圾分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的垃圾分类以生活垃圾先行,在政策的不断引导下,垃圾分类相关市场不断发展,发展空间值得期待。2016年《“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正式出台,要求到2020年底,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城市基本建立餐厨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垃圾分类示范工程将投资94.1亿元,标志着中国的垃圾分类元年正式到来。

2017年,发改委、住建部颁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同时需要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中端处理设施。各地已陆续将出台政策文件,响应中央的号召,涉及总人口和城镇人口数量分别为3.7亿人和2.5亿人,户数分别为12257和8442万户,市场范围广泛,为整个垃圾分类推进奠定基调。

2018年1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明确重点城市垃圾分类推进路线图:(1)2018年3月底前,46个重点城市要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工作内容,量化工作任务。(2)2018年,46个重点城市均要形成若干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探索建立宣传发动、收运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机制。(3)2020年底前,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进入焚烧和填埋设施之前,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合计达到35%以上。(4)2035年前,46个重点城市全面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海口垃圾智慧分类试点成功,模式推广值得期待。垃圾智慧分类模式是一种社区生活垃圾智慧分类回收体系,该模式针对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存在的问题融入“互联网+”思维,提出系统化、智慧化的解决方案。

2016年8月,海口京环公司在琼山区金科嘉园小区内建设完成的全国首个智慧垃圾分类屋正式投入使用,开创了国内垃圾分类领域的先河,包括:1)宣传:专门人员指导和新建微信平台,向居民发奖励信息及相关垃圾分类知识;2)奖励:免费发放2个垃圾桶和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让居民自觉把干、湿垃圾初步分类好,分类标准简单易懂,能获得积分兑换商城产品;3)智慧垃圾屋:智慧垃圾分类屋主要接收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大件垃圾。垃圾投放分干垃圾、湿垃圾两个投放口进行投放,起到宣传、指导、回收以及返利于民的作用。

海口市政府计划全市再建400个垃圾智慧分类收集点,同步投入建设垃圾精选中心,完善再生资源循环体系。由于城市居民小区多、居民素质较高、网络通信发达,垃圾智慧分类模式对于在城市推广垃圾分类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农村垃圾分类快速跟进,经验推广走在前列。2015年住建部等10部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行垃圾源头减量,适合在农村消纳的垃圾应分类后就地减量。2016年12月,住建部向全国推广浙江金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经验:1)浙江金华农村“两次四分”的分类方法,包括农户初分是否腐烂,保洁员再分纠错农户等;2)“垃圾不落地”的转运方法;3)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利用方法。金华全市农村每年分类减量垃圾66万吨,政府清运处理成本下降近2亿元,农村填埋场使用年限从5.5年延长至11年,成为全国农村垃圾分类模范。

在此基础上,2017年6月首批百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工程启动,需要在2017年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并在半数以上乡镇进行全镇试点,两年内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到2020年底前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普遍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示范名单的推出有利于增强各地农村途径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探索自主创新之路,进一步提高全国垃圾分类水平。

4.6. 环卫市场化带来变化之一:乡镇环卫市场不断培育

随着乡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镇居民的环卫需求得到催化,逐利性质的环卫企业为了做大企业规模,将环卫的概念由“市政环卫”拓展到“城乡环卫一体化”,众多乡镇环卫项目也逐步兴起。

城乡环卫一体化加速,未来乡镇环卫市场空间不可小觑。除了城市和县城的环卫市场在扩容以外,乡镇农村的增长也不可小觑。近年来,建制镇在环卫专用设备需求数量上高于县城水平且增长迅速。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目前仅为11.4%,随着乡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乡镇环卫市场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乡镇环卫项目主要形式是和城市环卫项目一起打包形成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环卫企业以县城为锚地进而辐射周边乡镇,从而形成环卫一体化。

预计未来乡镇环卫的模式仍将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主,农村环卫项目将和对应的城市环卫项目一起打包。市政环卫一直有着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城市环卫标准高同时需求稳定,企业承接市政环卫项目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回报。乡镇环卫具有生活垃圾点多面广、产生量波动大的特点。目前在大部分情况下,单独承接乡镇环卫项目,企业难以获得稳定的盈利。在具体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环卫项目中,典型的模式是以一个城市环卫项目为中心,建立覆盖周围乡镇的服务网。

4.7. 环卫市场化带来变化之二:机械化率提升与智能环卫推广

环卫设备机械化率提升是大势所趋。根据住建部数据,2016年全国环卫清扫设备为192942台,年化复合增长9.07%,建制镇环卫设备数量为12万台,年复合增长8.88%;县城环卫专用设备为46278台,年华复合增长率为7.96%,从整体来看全国机械化率呈现稳步提升趋势。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环卫行业机械化率普遍达到了80%以上,环卫基本处于全面装备阶段,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紧缺、劳动力单位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机械化高效环卫能够很好的满足欧美发达国家的环卫高标准。未来,我国社会发展也将具备以上因素,环卫行业机械化率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环卫企业角度看,受传统观念影响,目前我国环卫工人青年劳动力较少,劳动力整体偏老龄化,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数量相当的环卫企业以50岁以上员工为主,占员工总人数60%以上,而大龄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作业效率不如青年劳动力。一般情况下,环卫企业的员工工资、人力成本占收入5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环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呈上升趋势,未来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将会对行业造成压力,而解决这一困境的途径在于提高环卫机械化水平,利用机械化环卫的高效性,压缩环卫人工成本。

环卫设备市场5年内有望达千亿规模,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据此预测到2020年,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将达到82.91亿平方米。我国城市道路清洁机械化率年复合增长率为9.5%,据此估计2020年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率将达到82.68%,即机械化清洁面积将达到68.55亿平方米。近十年城市道路机械清洁单位面积环卫专用设备为0.55万台/亿平方米,预计2020年城市专用环卫设备为37.70万台。近十年城市环卫专用设备占总环卫专用设备的比重约为45.83%,因此估算2020年总环卫专用设备总数为82.27万台,其中25%为垃圾设备。按照垃圾设备均价为11万元/台,道路清洁设备为16万元/台,据此预测,2020年环卫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82万台和1213.43亿元。

机械化率提升催化环卫服务管理模式由“人员管理”向“设备管理”转变,催生智慧化环卫机遇。随着环卫机械化率不断提升,环卫作业的主要要素由人员向车辆、设备转变,因此,环卫管理的重点由人员向环卫机械转变,由对员工的监督向设备、机器的监督转变,主要管理内容转变为环卫车辆行走路线的优化,设备油耗的节省,及时分配环卫任务,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优化环卫机械清扫效果等。实现这一管理转变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对车辆、设备等进行监控,优化车辆、设备行走路线,实时掌握作业信息,优化作业效果,环卫信息化随之诞生,未来环卫市场将向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目前,桑德环卫、龙马环卫、昌邑康洁等业内企业纷纷积极践行互联网环卫、智慧环卫等模式。除了提升传统作业效果,智慧环卫还给传统环卫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可能,例如,启迪桑德打造环卫云平台,结合互联网和环卫垃圾收集面向居民的特性,衍生出依托环卫清扫清运设备的物流快递、广告位出租以及再生资源上门回收等附加业务。

5. 餐厨垃圾:处理有望在十三五间迎来增长

餐厨垃圾是指家庭、饮食服务和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食物残渣和废料。餐厨垃圾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和资源化处理三种主要方向,而由于填埋和焚烧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资源化处理是目前行业发展的主要选择,其处理技术包括厌氧发酵、好氧堆肥、饲料化和微生物处理等,其中厌氧发酵凭借其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程度较高,技术安全性较好,运营成本较低,在现有餐厨垃圾处理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餐饮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餐厨垃圾也迅速增长,餐厨垃圾占城市生活垃圾比重大致为40%以上,中国主要城市每年产生餐厨垃圾量不低于6000万吨。截至2016年5月,全国餐厨垃圾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总处理量为25000吨/日,各项目平均处理量210吨/日。餐厨垃圾项目总处理量排名前六的省市分别为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和湖北,6省市项目处理量占全部处理量的41.7%,经济发达城市对餐厨垃圾处理需求相对较强。《“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力争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34400吨/日,城市基本建立餐厨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餐厨垃圾专项工程投资183.5亿元,这为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带来了广阔市场。

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目前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单个企业处置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出现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龙头,市场集中度不高。一方面,专业餐厨垃圾处理企业不仅面临着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业的重资产公司和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龙头企业进入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专业化企业之间竞争也在加剧,而且技术路线单一,运营模式不成熟。

根据环卫科技网数据,餐厨垃圾处理市场排名靠前七的企业分别为普拉克、北京嘉博文、启迪桑德、维尔利、山东十方、青海洁神和北京京城环保。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目前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单个企业处置规模相对较小。排名前七的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处理能力7090吨/日,共占据不到3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普拉克市场占比也仅为6%,行业亟待整合。

6. 重点公司介绍

6.1. 启迪桑德:固废全产业链龙头,环卫添发展动力

公司长期致力于废物资源化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主营业务涉及固体废弃物处置系统集成、环保设备研发制造与销售、环卫、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及特定区域市政供水、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资运营服务等诸多细分领域。公司已成为综合化固废环保平台,可为客户提供从项目投资、工程设计与咨询、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系统集成、设备制造、运营维护等“一站式”服务。

固废龙头,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列。公司为固废领域的龙头,餐厨和家电拆解已成为国内该领域规模最大的投资运营商;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北合加环境设备有限公司为国内规模最大、环保设备产品种类最齐备的环境设备制造基地。截至2018年6月底,公司已进入运营或试运营阶段的各类固废处置项目合计33个,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1个,餐厨垃圾处置项目6个,生活垃圾填埋项目12个,医疗废弃物处置项目4个。据公司2018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4.16亿元,同比增长38.47%;实现营业利润7.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99%;归母净利润6.07亿元,同比增长23.1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91亿元,同比增长30.55 %。

早期承接示范项目,品牌效应显著。在进入固废处置领域初期,公司凭借着出色的技术能力承接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固废处置项目,公司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效应。2005年,公司承接建设的北京阿苏卫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和上海市青浦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分别为奥运会环境服务配套工程建设和世博会环境服务配套工程。阿苏项目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之一。在国家第一批12个省级危废处理招标设施招标中,公司中标湖北省、甘肃省及吉林省等三个工业及医疗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项目的系统集成业务,为公司今后获取后续订单打下了坚实基础。公司在固废领域品牌优势突出,自2009年中国固废网开始评选“年度中国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以来,公司连续九年入选。

行业翘楚,固废产业链全覆盖。公司是行业内少有的一家业务覆盖整个固废产业链的固废公司,公司固废处置业务领域广,覆盖了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危废处理、电废处理、报废汽车处理等细分板块。

环卫增添近远期发展动力。公司从2014年开始布局环卫业务,开始补齐固废全产业链最后一个环节。据公司2018年半年报,公司环卫市场拓展顺利,环卫服务业务贡献收入14.45亿元,同比增长101.89%;公司互联网环卫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中标各类环卫清扫保洁运营项目60个,新增落地年合同额13.56亿元,合同总额 108.85亿元,年合同额26.5亿元。公司在拓展传统环卫业务时,调整核心市场布局,以省会城市为重点,紧绕国家政策与时事动脉,如“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圈”等周边城市培育市场,同时聚焦环卫创新业务。

6.2. 上海环境:长三角固废龙头,2+4布局强化业务能力

生活垃圾为核心,处理能力较强。公司业务重点为“2+4”,即以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水为两大主要业务领域,同时拓展市政污泥、危废医废、餐厨垃圾以及污染土壤等新兴领域。生活垃圾处理作为2+4业务的核心,主要以BOT模式开展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主要涵盖以下领域:1)垃圾焚烧发电,截至2017年底,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共15个,主要分布在上海、成都、青岛、威海、漳州、南京、洛阳、太原等地;2)垃圾填埋项目4个,分布在上海、奉化、新昌等地;3)垃圾中转,在上海运营5座生活垃圾中转站。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5.66亿元,同比增长0.59%;实现归母净利润5.06亿元,同比增长8.7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29亿元,同比增长2.60%。

固废产业链完整,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公司业务范围包括了前端的垃圾集中压缩转运系统,末端的生活垃圾填埋系统、焚烧处理系统、污泥干化焚烧处理系统,以及相关的渗滤液处理系统、飞灰处理系统,并通过焚烧厂与填埋场的项目经验,以飞灰为突破口进入危废填埋领域,形成了由中转到终端完整的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链。公司连续多年入选“固废行业十大影响力企业”,垃圾焚烧处理规模位列行业前茅。

项目储备丰富。2017年底在建项目中,洛阳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工程项目、新昌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上海金山环境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污泥干化车间工程已完工并开始试运行;太原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已取得施工许可证并完成基本建设工作;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松江区污水厂污泥干化处理工程已完成设计改造和技术更新;各焚烧项目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

2017年,公司共计入厂垃圾569.74万吨,同比增长4.66%,垃圾焚烧上网电量16.95亿度,同比增长9.39%。公司投入运营的生活垃圾填埋项目5个,共计填埋垃圾275.52万吨,老港沼气发电项目上网电量7638.56万度。公司运营的垃圾中转站5座,共计中转垃圾134.08万吨。

6.3. 瀚蓝环境:固废驱动核心增长,产业园模式成功复制

固废板块稳增长,驱动业绩发力。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固废处理业务、供水业务、污水处理业务以及燃气业务。其中,固废处理业务拥有完整的固废处理产业链,包括前端的垃圾压缩转运;末端的垃圾填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处理、餐厨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以及渗滤液处理、飞灰处理等。

瀚蓝模式,南海经验。公司投资建设并运营的“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是目前国内唯一已建成并成功运营的具有较完整固废处理产业链的固废处理产业园,产业园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能源核心,配置生活垃圾转运、污泥处理、餐厨垃圾处理、渗滤液处理、飞灰处理等完整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各处理环节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换,以高效协同的方式,完成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同时,产业园模式在节省土地资源、降低处理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便利监管等方面的特点十分突出,具有社会成本最小化的显著优势,被称之为固废处理的“瀚蓝模式、南海经验”。

产业园模式成功推广。公司目前有三处固废产业园布局,分别是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顺德固废产业园以及广东省开平市固废综合处理中心,其中南海产业园运营多年,经验成熟,顺德、开平市项目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固废版块的业绩增长点。“瀚蓝模式”的异地复制,体现了公司固废处理模式优势得到市场认可,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固废处理产业园建设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018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89亿元,同比增长16.6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0亿元,同比增长59.08%;扣非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56亿元,同比增长23.68%。

6.4. 伟明环保:深耕垃圾发电,业绩稳步提升

全产业链覆盖。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全产业链,包括核心技术研发、关键设备研制及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等。伟明环保一直专注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业务,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企业之一。公司在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拥有较高市场份额,并积极介入其他地区市场,显著的规模优势有利于公司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研发成本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提升盈利水平。公司还积极向生活污水厂污泥、餐厨垃圾、工业及农林废弃物等其他固废的清运和处置领域全面拓展。

公司业务覆盖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核心技术研发、设备研制、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具备一体化运作的独特优势。公司各业务环节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有效降低项目投资成本,加快建设速度,提高运营效率。

项目稳步推进,储备充足迎增长。2018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0亿元、归母净利润3.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0.35%、52.21%。截至2018年6月底,公司在手垃圾焚烧项目14个。2018年上半年,公司运营项目合计完成生活垃圾入库量198.12万吨,同比增长9.77%;完成上网电量6.01亿度,同比增长13.61%。目前,公司生活垃圾焚烧已投运项目处理规模约为1.1万吨/日,在手项目处理规模达到1.06万吨/天,预计到2020年大部分在手项目有望投运,后期项目落地有望对公司业绩形成持续推动。

原标题:【安信环保公用邵琳琳团队】环保百科全书2018版:第四篇 固废处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