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
之2017年循环经济行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循环经济委员会
2017年,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充分彰显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也带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装备、工程和服务保障,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循环经济新模式
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将“两网(再生资源与环卫)融合”发展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正在大力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试点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的协同发展,鼓励在重点环节加强对接,在收集、回收、转运与分拣、处理环节融合发展。但截至目前,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限制,在垃圾分类与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处置方面,能够形成较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可复制和可借鉴的模式还不多,更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还处于探索之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年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基本国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再次强调了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和再生资源行业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该方案提出:加快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对复合包装物、电池、农膜等低值废弃物实行强制回收。
当前,受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再生资源行业同样面临严重发展困境,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部分再生资源企业已退出该行业。2016年以来,退出该行业的从业人员估计在200万人,垃圾减量及再生资源产品的回收必然受到很大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当前面临的环保制约因素逐渐提高,再生资源与环卫两网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2分类投放是关键
突破“垃圾围城”“垃圾围村”,解决城乡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对生活垃圾减量化及资源化,把占终端处置量40%的低值可回收物和40%的餐厨废弃物从垃圾中分离出来,纳入资源回收轨道,成为循环利用的再生能源,从而把进入终端处置的真正垃圾减少到20%,最大程度地减少填埋量和焚烧量。
以广州市为例,要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就要建立一个“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广州市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生活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类投放是影响后面各个环节能否进行的第一环节。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环卫系统的垃圾清运网络高度融合,形成协同运转的“两个轮子”,是支撑这个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
相对于城市,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更为落后,仅有部分省市在农村建立了以环卫部门为主体的垃圾收运系统,对农村废弃物进行收集和填埋,但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完整的农村垃圾收运系统,只能任由垃圾在村头、田尾长年堆积,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长期在自然环境中发酵、扩散,直接威胁了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
我国目前还缺乏垃圾分类的制度体系支撑,主要依靠宣传教育来提高民众的分类意识,而民众普遍存在“看客心态”,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的认识水平较低,极大影响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行为。
此外,在垃圾清运系统中缺乏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流程设计,甚至有的社区试点分类投放、但却在收运过程中出现“先分后混”——已经完成初步分类的可再生资源与其他垃圾在收运过程中被再次人为地混为一体,大量低值可回收物最终进入了填埋和焚烧终端处置系统。
3“互联网+”的新契机
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两网协同、融合发展已成为未来部分城市发力的重点。“互联网+”与新环保法实施带来新的“两网融合”商机不容错过。
与互联网融合将促进传统回收行业转型升级。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痛点,让居民享受到价格透明、便捷的回收服务。标准化的管理及回收流程也能让居民卖得安心,从社会化回收变成企业化回收。各地政府也应该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信息管理公共平台等方式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改变传统回收散乱的现状,实现线上线下回收物流的有机结合。
推广“互联网+回收”与两网融合也是我国力推的回收新模式。2016年5月,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意见》强调,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树立行业发展的新理念;推广“互联网+回收”的新模式;积极探索两网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探索提高组织化程度的新途径;探索逆向物流建设的新方法。各地应该建立引导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约束机制、健全保障机制,促进行业发展。
从再生资源回收的“红海”跨入两网融合的“蓝海”,企业加速创新是关键。对企业来讲,再生资源回收目前仍是粗放化的一个领域。如何与环保、环卫企业深入合作,形成涵盖环卫、再生资源、物流的完整产业链,是企业发展的新商机。
(来源: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循环经济委员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