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北部边缘、黄河南岸,主要分布在杭锦旗、达拉特旗,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近年来,库布其沙漠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库布其沙漠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其综合治理模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被巴黎气候大会评为“中国样本”。
几十年持续修复生态
对库布其沙患,鄂尔多斯自五十年代便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进入新世纪以来,提出了“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目标。为此,鄂尔多斯出台了“三区”规划、禁休轮牧、生态治理奖补机制等政策措施,是林业建设历史上投资大、速度快、成效好,农牧民得实惠多,发展引人注目的高速发展时期。
原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在库布其沙漠和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交汇处,是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杭锦旗东南部的毛乌素沙地,赤地千里,牛羊牲畜大量死亡,农牧民全凭国家返销粮度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当地人民发现,在恶劣的地理条件下,有一种叫作“柠条”的植物却可以奇迹般的存活。柠条凭借着发达的根系,从大地的深层中,充分吸取着地下充沛的水分,从而使自己翠绿茂盛。此外,柠条还可以对其他牧草起到保护作用,使一些低矮的牧草少受风沙的侵害。通过在柠条间播种牧草,就形成了牧场。
不论是牧区也好,农区也好,种好柠条,长出草,发展畜牧业就有了保障。杭锦旗采取国营造林、民营造林、全民义务植树造林三结合的模式,把“沙进人退、人进沙退”等因地制宜政策定下,进一步推广。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牛俊雁介绍说,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政策主导力度持续增强,绿色产业不断壮大。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推进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与治理。
据统计,库布其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度分别由2002年的0.8%、16.2%增加到2016年的15.7%、53%。截至2017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6.7%,草原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0%以上。
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治沙,如今,库布其沙漠出现了几百万亩厘米级厚的土壤迹象,改良出大规模的沙漠土地,初步具备农业耕作条件。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陆续出现了天鹅、野兔、胡杨等100多种绝迹多年的野生动植物,2013年沙漠来了七八十只灰鹤,2014年又出现了成群的红顶鹤。
从1988年到2016年,库布其的沙尘暴从每年50次减少到每年1次,降雨量从每年不足100毫米增加到每年456毫米,生物种类也从不足10种增加到530种。
荒漠治理实现“绿富同兴”
曾经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荒漠,在多年持续治理下成了绿色输出地。村民们靠曾经与黄沙争夺生存空间而种植的沙柳、甘草等林产业实现创收,并协同发展生态养殖、旅游等其他产业模式。
成立于1958年的白土梁林场隶属于达拉特旗林业局,是独立进行以培育、抚育、经营、利用森林为主的基层组织,白土梁林场位于库布其沙漠边缘,建场60年来,始终致力于防风固沙、治沙造林、保护生态和发展森林资源。
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吴向东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早年间林场干部职工在没电、没水、没路、没房的恶劣艰苦条件下,白手起家,搭工棚、住草房,风餐露宿,大规模治沙造林。“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林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并将昔日高大的沙丘变成了一片片绿洲,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良田”。
白土梁林场在防风治沙、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兴办绿色产业、发展林业经济等方面积极探索,为改善达旗农牧业生产条件、保障农牧民生产生活,他们还积极探索老化林更新改造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采用“林粮、林药、林草、林果、林蔬”等林下种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如此,白土梁林场还积极探索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森林康养、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新型林业产业,发展林产品深加工建设,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最终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驾齐驱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一直生活在沙漠北缘的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的高二云一家,两代人坚持在沙漠里植树造林,如今不仅是当地“种树大户”,也依靠沙柳种植实现了致富。高二云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自打父辈小时候记事开始,村里村外全是荒沙。“房前屋后都有沙丘,沙丘经常拱上房顶,晚上睡觉还得顶门,不顶门沙就从外面涌进来了,实在是太危险了。”
2003年开始,在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下,官井村掀起了治沙造林热潮。高二云一家是村内有名的造林大户,他们一家的造林面积目前已经达到5000多亩。随着国家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官井村全村33万亩土地累计植树面积达到19.2万亩。
“库布其模式”走向世界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库布其沙漠治理带动了产业发展、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脱贫致富,沙漠的负资产变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资产,黄沙遍野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更多农牧民共享到了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
目前,库布其治沙技术已经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河北等地成功复制,并向沙特、蒙古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不仅如此,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牛俊雁介绍说,“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是十九大提出的新型环境治理体系的先行探索,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民众广泛参与的生态环保体系”高度契合,也高度遵循经济与社会普遍发展规律。
2017年9月6日,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会议达成《鄂尔多斯宣言》,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地球的顽疾。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65个国家中,超过60个正遭受着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危害。2017年9月10日,“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携起手来,共同化解挑战和困境,共享荒漠化防治经验,构建生态安全共同体。基于此,“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成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治荒漠化模式,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原标题:库布其成全球荒漠化防治样本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