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正走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上,土地的再开发利用成为热门关注点。作为国内率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地区,上海对城市土壤环境提出了更高的保护标准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许多创新做法。
上海市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青青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表示,上海在土壤环境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形成了上海经验,这些经验值得推广。
夯实基础,累积经验
李青青介绍说,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后,浦江两岸大量老工业区的转型开发给大规模开展土壤修复工作提供了契机。上海大胆地先行先试,无论在调查、评估、治理修复等方面都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世博园修复土壤的实践过程中,上海探索建立了调查评估的技术规范、方法和标准,进而形成我国首个土壤修复评价标准,也是国内首个区域性土壤污染修复案例。随后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迪士尼主题乐园的土壤调查和修复,也是国内首例国际专家见证下的土壤污染治理案例。
“上海土壤修复专家团队在采用国际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将三阶段(建立初步框架、初步模型和详细模型)调查建模评估进一步升级,增加了更符合我国国情的第四阶段——构建场地风险评估模型。”李青青说。结合本土自然地理条件、土壤背景值等因素的参数对土壤进行更严格、全面的风险评估,得到国外土壤修复专家的高度认可。截至目前,宝山区南大地区和普陀区桃浦地区的土壤修复实践是上海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监管程序与集成技术体系最好的应用验证。无数次试验和规模性应用为上海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日趋完善,实用精进
李青青说,到目前为止,上海共发布了6个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相关技术规范,分别为《上海市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上海市场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上海市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技术规范》《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规范》。从而规定了上海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及治理修复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适用于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为场地调查监测、风险评估、修复治理以及场地管理技术方案等相关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支撑。
此外,发布了《上海市经营性全生命周期管理场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和《上海市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场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两个技术指南,加强了项目在用地期限内利用状况的环境管理,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还发布了一个筛选标准《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提出适合于上海场地土壤环境中的特征污染物及其风险筛选值,进一步完善全市场地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估标准体系。
这些标准与相关文件涵盖了从敏感用地到非敏感用地,从经营性用地到工业用地,从“调查—监测—评估”到“工程—验收—监理”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标准要求。
回想起4年前的往事,李青青苦笑道:“那时候,土壤环境专业领域技术规范可谓寥若晨星。”2014年10月,“上海环境”官网公开了4项上海市地方性土壤环境技术规范,对土壤修复行业提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场地调查、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以及治理修复的工作高标准和严要求,也是继国家场地环境4项技术导则后的首个地方性成套技术规范。一年之后,与4个规范相衔接的《上海市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正式实施,夯实了上海土壤环境标准体系构建的基础,也引领了土壤污染防治攻坚的新征程。
上海土壤环境的标准体系不断拓展和精进为上海市政府部门监管、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也积极推动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健康发展。
前路漫漫,展望未来
李青青表示,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是我国环境事业的新领域,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两项土壤国家标准,这意味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了新抓手,也预示着我国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防治将进入兼顾保证土壤质量和控制环境风险的新阶段。
不过,李青青也强调,土壤环境污染防控标准体系和土壤环境方法标准体系仍需不断研究编制和完善,路漫漫而修远。
上海具有我国首个土壤环境领域的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平台,也依托上海市环科院建立了相应的科技创新平台。李青青说:“我们将不忘初心,为提升行业发展,为土壤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为实现‘蓝天、青山、绿水’砥砺前行。”
原标题:上海着力构建土壤环境标准体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