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对工矿企业用地进行再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工矿企业关闭搬迁后遗留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凸显,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目前已受到广泛重视。如何科学诊断和有

首页> 环境修复> 场地修复> 评论> 正文

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研究及实践

2018-03-16 08:59 来源: 生态修复网 作者: 黄沈发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对工矿企业用地进行再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工矿企业关闭搬迁后遗留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凸显,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目前已受到广泛重视。如何科学诊断和有效管控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已成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


一、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面临的难题

①场地环境条件复杂,场地污染精准识别难度大;

工矿企业用地的土层结构人为干扰强烈,硬化地面下均有一定厚度的杂填土层,且有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关闭的工矿企业自身生产历史往往较长,遗留场地污染物长期累积,且多因子复合叠加;

土壤地下水污染隐蔽性强,污染物空间异质性高,传统布点采样随机性大、实验室分析周期长、调查监测费用高;

因此在场地污染精准度识别上存在一定难度。

②技术方法不健全,场地污染风险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和包气带多介质中迁移降解过程、人体健康风险暴露途径判断、评估模型关键参数取值、地质环境差异性等方面尚缺乏科学系统的技术标准规范,导致风险评估结论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③治理修复难度高,污染场地安全利用技术支撑不足;

我国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材料和装备等研发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在各地开展的污染场地风险防控与治理修复实践中,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及应用成本较高,常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另外因城市建设再开发土地流转周期紧,对污染场地普遍采取“大开挖”的治理修复模式,二次污染风险大。

④风险管理基础薄弱,场地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污染状况家底不清,尤其是对工况企业用地历史变迁及生产运行状况等基础信息掌握不全,对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的监控预警体系缺失,城市用地规划与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脱节,潜在污染场地风险管控难度大。另外,一些早期已开发的原重污染行业遗留场地,将可能成为今后城市环境安全监管的盲点。

二、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的重点环节

融合环境与岩土专业技术的场地环境精准调查

2.基于本土化参数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

3.基于多目标综合决策的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策略

4.结合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场地污染风险控制

5.污染场地安全高效修复技术与材料装备研发应用

6.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城市棕地风险分级管控系统

三、上海桃浦工业区转型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

桃浦工业区地处于上海中心城区的西北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聚集了大量的工业生产企业,涉及化工、医药、印染、电镀、农药、危化仓储等重化污染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上海的重污染地区。2013年起,桃浦地区被列入了上海市重点区域整体转型发展地区,规划建设“桃浦科技智慧城”以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规划面积约为7.92平方公里,通过精准识别和科学评估场地污染风,实施“风险管控,分类施策”的治理修复策略,创新及应用安全高效修复技术等方式,上海桃浦工业区在转型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方面取得丰富经验,为上海,甚至全国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地块治理“样本”。



精准识别和科学评估场地污染风险

具有30多年工业发展历史的老工业基地,企业用地错综复杂,重污染行业众多,区域性整体转型再开发,且地处高度城市化地区,其污染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难度极大。调查评估阶段历经了“区域排查—企业筛查—初步调查—详细调查—风险评估—地块补充调查与评估”过程,通过多学科融合创新技术调查和多阶段建模评估结果显示,桃浦地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范围广,污染物水土耦合,部分地块严重超标,局部污染物已达潜水含水层底部,污染物种类有重金属、石油烃、多环芳烃、苯系物和氯代烃等且大多以复合污染的形式出现。

风险管控与分类施策的治理修复策略

综合考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规划用地功能、区域环境条件及地块开发进程等因素,论证确定了“风险管控,分类施策”治理修复策略。

首先,按照经调查评估确定的区域污染底图,对“桃浦科技智慧城”规划用地功能及其控制性详规方案进行规划调整,将部分高风险场地调整为城市景观类、市政配套设施类和商业服务类等非敏感性建设用地;

其次,针对不同用途功能设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目标,如对规划的停车场等用地设定风险控制的修复标准,而规划的学校、居住区等敏感性用地则按照清洁土要求进行污染物去除修复;

最后,对于异位处置的污染土采用“区域土方平衡、就地消纳利用”方案,分类设定再利用方式的风险控制标准,经治理达标后实现资源化安全再利用。

安全高效修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对于核心区受污染的地块按照“风险可控、技术可达、经济可行”的原则,比选治理修复模式及相应的修复技术。借鉴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实验室试验和工程规模试验确定本土化技术应用的工艺参数,治理修复技术应用到了固化稳定化、冒封阻隔、氧化还原、生物与微生物、气相及多相抽提等多种处理工艺和原位异位组合术,以实现污染场地安全高效修复。


【结语】我国在城市再开发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复杂场地环境精准调查与污染甄别、污染场地环境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估、复合污染场地安全高效修复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环境状况高精度、全覆盖的快速诊断能力;本土化参数数据库的完善;低影响、低扰动且经济高效的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技术等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原标题: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研究及实践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