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今非昔比,22条水体不再黑臭作为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行动的牵头单位,日前,湘潭市住建局发布消息:截至目前,全市24条黑臭水体中,争光渠、丰收渠2条已完成整治任务,正在进行整治效果评估;易家湖湖塘、南洋渠、阳塘渠、和平公园、雨湖湖塘、护潭河一级渠、护潭河二级渠、宋樟渠等20条水体已实现消除

首页> 环境修复> 流域治理> 报道> 正文

变清水、变景观、变生态公园 湘潭市22条“黑臭水体”变形中

2018-03-07 13:46 来源: 湘潭住建

成 果

今非昔比,22条水体不再“黑臭”

作为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行动的牵头单位,日前,湘潭市住建局发布消息:截至目前,全市24条黑臭水体中,争光渠、丰收渠2条已完成整治任务,正在进行整治效果评估;易家湖湖塘、南洋渠、阳塘渠、和平公园、雨湖湖塘、护潭河一级渠、护潭河二级渠、宋樟渠等20条水体已实现消除黑臭,初见成效的目标;仍在施工的江麓西干渠、胜利渠预计也将于近期内不再“黑臭”。

今年初,在全省关于对2017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中,湘潭市黑臭水体治理光荣上榜,首次获得2050万元奖补资金,并多次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省住建厅高度肯定。

保 障

组织、摸底、施工、考核,一个都不能少

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这是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对黑臭水体治理提出的明确要求。同时,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各地州市要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湘潭市需完成60%(16条)整治任务;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而事实是,截至2017年底,湘潭市在部省任务要求的16条基础上,还多完成了6条。成果来之不易。前期摸查、专家会审、方案制定、精准考核,一个都不能少。

一方面,市级层面成立了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分管住建工作的副市长具体负责、每周一调度,形成了“市级把总,住建主抓,部门协作,园区和平台公司实施”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湘潭市秉承“用专业的人作专业的事”理念,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高效整合,打造黑臭水体治理的专业技术团队,对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环节进行全过程把关和指导,着重在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

“一开始,我们就进行了分类梳理,以便制定更为精准、科学的治理方案。”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区分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等污染源,湘潭市黑臭水体主要包含生活污水排放,沿线养殖场污水和小型工业污水排入三类;二是理清水体污染程度和方式,其中2条属于重度污染,其余22条属于轻污染。水体污染方式主要是生活污染,只有其中3条存在局部轻度重金属污染,南阳渠中部存在钢渣重金属污染,长城二级渠中部存在铅污染,护潭一级渠存在锰污染;三是摸清河道线型和形状、截面大小、水体流量、明渠和暗渠的具体位置及长度,以及流经的区域和地形,全市黑臭水体基本无补充水源。

经过反复考证,湘潭市最终大胆引进了国家“三湖”( 太湖、巢湖、滇池)水环境治理的“水力疏挖+土工管袋脱水减容固化”工艺,全省首创。喻志红介绍,这项工艺是目前全国最先进的黑臭水体处理技术,具有环保无泄漏、资源再利用、自动化程度高、水土分离与淤泥脱水固化同时进行、占地面积小五大特点。

拿护潭河治理来说,湘潭市根据其沿线污水受纳点多的现状,采用源头治理,切断和削减污染来源,淘汰和关停了沿河30家工业企业。同时充分利用湿地净化工艺,在沿河主要汇水口处均设置小型净化区,利用自然生态湿地的处理功能对入渠汇水进行预处理,分片收集处理后通过管道排入护潭河,不让任何黑臭淤泥和脏水“跑冒漏滴”。

最终,为确保调度有力,湘潭市明确了市级、部门及实施主体三个层级的调度机制和考核机制。尤其市级调度层面,湘潭市制定了“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报告、一事一流程、一月一督查” 调度法,并制发了《湘潭市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考核办法》,分管副市长定期调度,深入一线及时解决整治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关 键

一渠一策,“八步走”锁定“黑臭治理”全程

“经过反复摸底我们发现,每一条黑臭水体均存在时间长、诱因复杂、富营养化程度不一的特殊情况,‘一渠一策’势在必行。”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彻底治理“黑臭水体”,湘潭市确定了“封堵、拆违、截污、清淤、引流、治理、改建、管控” 八大整治举措。

其中,“封堵”即在湘潭市饮用水源保护地的排滞口增设封堵阀门,严防污水流入其中;“拆违”即拆除水上违章建筑,关闭沿线养殖场,减少污水排放;“截污”即在市城区水域全线增设截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防止污水流入水渠之中;“清淤”即采用专利技术,运用机械和人工操作,对全域黑臭水体淤泥进行清理并外运,提升河道防洪功能。

“引流”即通过提高水位改变水系流动方向,让原排入湘江的污水流入污水处理厂;“治理”即通过堤岸修复,水生植物修复及黑臭水体深化处理等手段,加强水体自净功能;“改建”即在原有水系功能不齐全的黑臭水体增设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和调蓄水池,让无法雨污分流的水体得到净化;“管控”即关注长效治理,如建立水体水质监测、预警应对机制, 按照“河(湖)长制”要求,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管养标准以及管养职责、绩效评估机制等长远措施等。

尊重循环力,做活水文章。在“治”的同时,还要做好“管”,尤其是水环境的管理。该负责人介绍,去年至今,根据各条水渠具体情况,湘潭市还综合引进了多项生态治理先进技术。

“大多黑臭沟渠附近都有湖泊或公园,渠湖一体的水环境治理结构,更需要我们在顶层设计时考虑其整体性和科技性。”市水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黑臭水体均存在淤泥厚、重金属含量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等问题,湘潭市特意引进了砾间水质处理技术、生态驳岸科技及大型调蓄净水设备,从源头和水质上营造活水环境,如护潭河(韶山灌渠—湘江)流域就采用了其中两项。

“今后,流域内的碧泉湖公园将设置地埋式的砾间处理设备,流水流经砾石净化区,再通过物理截流过滤污染物后,再经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达到曝氧净化水质效果。”该负责人介绍,砾间接触氧化法是一种成熟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广泛运用于河川水质处理,每公顷每天可处理3至8万吨污水,且操作维护成本低。

而对于护潭河的渠道,湘潭市则采用了生态驳岸科技。简单来说,就是将现有自然河岸的生态恢复及新建人工护岸设计成“可渗透”生态恢复工程,通过扩大水面和绿地、设置生物的生长区域、设置水边景观设施、采用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构造等措施进行水土交换,既实现了生态效应,也打造了景观工程。

目前,湘潭市正加快编制《湘潭市水景规划》和《湘潭市城区整治达标后水体长效管理办法》,重点建立河、湖、渠一体的联动机制及水系长效管控机制,同时争取尽快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湘潭市具备条件的黑臭水体开展整治效果评估,成功永久销号,实现全市水系“长治久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