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政策利好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绿色低碳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虽然我国绿色经济体系正逐渐完善,但面对行业存在的问题,企业仍应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路径。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座谈会上透露,我国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等绿色制造产业正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国节能环保项目不断引入社会资本,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
在全球能源革命浪潮掀起的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考核体制已经建立,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双积分”政策落地与燃油车禁售提上日程正促使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等政策助力“煤改气”工程有序推进;在风电项目、光伏领跑者项目的推进下,我国弃风弃光率正在下降……据工信部消息,2017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预计达到5.8万亿元,风电、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约2.7亿千瓦,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170万辆,新能源产业日益壮大。
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2018年起,环保费改税、排污许可制等政策正式实施,环保制度将会编织出更为严密的监管网络。在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大基调下,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将持续释放市场空间。
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扩张明显,但市场竞争力仍然薄弱。节能环保行业的主力市场如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新能源等,大多属于重资产行业,投资大、周期长。而我国众多中小节能环保企业的技术及环境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融资能力,资金短缺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阻碍了产品和设备的大规模产业化。因此,对行业内的企业而言,运营能力越发重要,未来将与市场开发能力并驾齐驱。
目前,企业通过跑马圈地能够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但是跑马圈地是有限度的。届时,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提高行业的运营能力,企业的并购整合将会加剧,业内整合并购和跨界整合引发产业格局变迁。相关企业的发展也将由以总量目标控制为主的粗放式管理,逐步转化为以工业企业为主的精细化管理。这种并购整合将遵循从劣质到优质、从小型到大型的基本规律。
节能环保产业还具有一个特点,就是运营周期长——PPP协议签订通常是20年或者30年,甚至更长。在排污许可制、环保税征收、生态补偿建立等多重利好之下,工业环保需求的释放,环保监管将转变为全过程监管,产业结构将向装备制造和服务业并重升级。标准化、成套化、智能化将成行业发展大势,节能环保服务业将从单一环节服务逐步发展为一体化的综合节能环保服务业,以适应行业规模化发展需求。
从2017年产业发展看来,工信部为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利用绿色制造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了225个重点项目,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利用绿色信贷支持了454个重点项目,首次发布了433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目前,行业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基本形成,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正在持续获得有力的资金支持,以破解融资难题。
同时,以环境税为代表,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制度的落地,逐渐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碳减排产业潜力巨大,清洁生产将继续积极推行。随着国家强化产业扶持,宏观战略导向和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节能环保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增量,将重点围绕水、气、土细分领域展开。而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排污许可证发放和环境税征收的重要依据,工业企业主观存在加大监测投入的诉求,行业发展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原标题:行业转型拐点已至 节能环保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