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分析(一)一、氧化沟泥少,微生物因为天气寒冷,难培养,怎么办?1.如果是在系统刚刚启动时的培养,污泥量少是正常的,随着培养的进行,污泥量会增多。培养时,曝气过度是很不利于污泥培养的。2.当然微生物的量是和你的源水中的碳氢含量有关,碳氢不足自然无法使微生物

首页> 水处理> 污泥> 评论> 正文

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分析

2018-01-18 09:22 来源: Ai环保 作者: 晓光

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分析(一)

一、氧化沟泥少,微生物因为天气寒冷,难培养,怎么办?

1.如果是在系统刚刚启动时的培养,污泥量少是正常的,随着培养的进行,污泥量会增多。培养时,曝气过度是很不利于污泥培养的。

2.当然微生物的量是和你的源水中的碳氢含量有关,碳氢不足自然无法使微生物数量上升。还请检查。

3.如果系统早就启动了,想要提高微生物数量,没有太大必要的,达到平衡就行了,重要的是处理出水的情况。

4.特意地提高微生物数量将使污泥老化,反而不利于出水水质的。

5.温度的问题,我觉得出水水温不低于10度,微生物活性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6.根据F/M值的大小,可以知道你的微生物数量是否太低,该值不大于0.25,就说明你的微生物数量不是太低。

二、验算污泥龄=4d左右,而设计污泥龄是9d,设计进水跟实际的相差一半(BOD),F/M=0.17左右,问题出在哪呢?沉淀池出水带点绿色是什么原因呢?

1.污泥龄计算公式为:MLSS×氧公沟曝气池有效容积/(排泥量×回流污泥浓度×24)

2.食微比F/M是正常的,污泥龄偏低。由此生物活性增强,不利于在二沉池的泥水分离。

3.如果城市污水处理厂是的话,出水带点绿色也很正常的。这是污水在管网内发生厌氧后的结果。

4.请检查SV30值,SV30>50%,可能是丝状菌的问题。SV30<25%,上清液混浊,夹有细小颗粒,显微镜观察有大量非活性污泥类鞭毛虫(如侧跳虫、滴虫)。则可能是污泥龄偏低的原因。

三、如何降低污水厂的能耗?

污水厂运行费用最大的应该是电费,如果污泥委托处理其费用也很高的。针对以上问题:

1.降低曝气量,以减少电费。理论上的曝气池溶解氧控制在3ppm,不利于节能降耗,通常,若生物系统是低负荷运行(F/M<0.15),溶解氧控制在1.5ppm已经足够了。由此可产生节电效果。

2.系统有调节池、中段提升泵站的,可发挥其储水能力,以进行间隙运行来降低运行费用。

3.污泥费用如有产生,可根据情况用于厂内花木堆肥。由此只需增加点工费用即可。

四、DO控制在1.5ppm,在北方的冬季会不会影响一些高效的微生物繁殖(氧化沟工艺),降低出水水质?

1.微生物繁殖的速度与源水中碳氢含量的关系最为关联。

2.曝气池(氧化沟)出水DO浓度一直维持在1.0ppm,冬天也没有太大变化的。尝试自己调整和摸索出自己水厂的合适参数。

3.控制低溶解氧的出水,可以使微生物在沉降阶段,加强内源呼吸,十分有利于微生物重新进入生物池首端后发挥更好的吸附氧化作用。

五、化工污水处理,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污泥培养过程中,水解酸化池的填料上一直没有活性污泥挂上去,影响了处理效果。进水浓度COD=1200mg/l左右,把进水COD浓度调整到400 mg/l左右,发现接触氧化池填料上的污泥有减少的迹象,请问怎么样才能使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中的污泥尽快培养好,其进出水指标怎样才最理想?

1.水解酸化段可以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的物质,由此利于后段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也就是说,水解段的污染物质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

2.有鉴于此,在水解酸化池加设填料,并长出生物膜来就需要源水有足够的有机物含量,和水力停留时间。

3.1200ppm的源水COD,在停留时间不足时,自然不会有生物膜产生啦。更不用说400ppm了。所以,连接触氧化池生物量也会下降。

4.生物量与进流水有机物量是平衡的,进水浓度还不足以产生挂膜。但出水水质应该还可以.

5.现阶段,只要出水可以,挂不挂膜又有多大关系呢.

六、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处理工业废水的经验。

1.首先处理的是化工废水,就要考虑水中是否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的物质,培养降解这些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种当然需要很长时间了,如果接种处理相关废水的污水厂的污泥,可能启动会快些。

2.虽然进水COD=1200mg/L但其中可为微生物马上利用的可能很少(因为化工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高分子难降解物质),因此在启动阶段先不必考虑出水浓度;而把进水COD降到400mg/L,微生物量当然更低了,因为本来易降解的有机物占的比例就小,又把1200改为400,那微生物没有吃的当然繁殖更慢。

3.如果处理的水不是很容易生物降解的,那在启动前期可加一些生活污水或其他可降解碳源,把微生物数量提高,然后再驯化污泥。

4.共基质代谢的方法,在理论研究上已有一定水平,不知实践中有否应用。

七、如果出水没有达标,把进水浓度下降,进水在400mg/l左右时,出水还有200mg/l左右。先降低进水浓度以保证出水达标,然后才增加进水的浓度,不知这样是否可行?

1.作为系统启动时的污泥培养,进水浓度先浓后淡是不对的。

2.既然是试运行的启动阶段,不必太在意出水是否超标,可加快逐渐提高浓度。

3.特别是生物池比较大,填料比较多的生物系统,降低进水浓度,会导致食微比大大低于正常值,自然水解池不易挂膜了。

4.COD=1200对于工业废水来说,其实不是很高。可以先停止进水,加菌种(加入活性污泥),通过生物镜检,确定填料上所挂生物膜已形成并成熟,一直瀑气到水达标后,才慢慢进水。

八、出水水质变差,SS明显变大,应该从什么方面考虑它的原因?

1.SS明显变大,原因实在太多了,短时间的变化,可能与负荷过大有关。长期的,周期性的变化,则可能与丝状菌膨胀或者污泥老化有关。

2.还要检查控制参数及进水成分变化情况。做出判断和处理方法。

3.污泥龄、食微比F/M、进水水质、前段物化处理效果、丝状菌检查等也是重要的考察方法。

九、生活污水处理,如果突发性地出现很多油(油成分不明确,可能是柴油,也可能是汽油或其它),请问怎样去应付?这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地影响?

1.如果没有无除油的设备,排放水中石油类可能会超标。

2.作为烃类物质,应该也可以被微生物所降解,只是时间会长一些,可以在曝气池出口加设一出水挡板。由此,上部浮油可停留在曝气池中,在长时间生物氧化下也可被降解。作为我们处理来讲,油类被初步降解后,被微生物吸附,排泥时排除,同样是去除了油类物质。

3.但是,如果长期连续有大量含油废水进来,可能要添加除油设备了。如果曝气池出口有曝气设备不利装除油设备,可以将出口处的曝气关小或关掉就行了,后段曝气太多也不利于微生物沉降的。

十、污泥龄是怎样确定的?又是怎样用来控制的?究竟用排泥量确定污泥龄,还是用污泥龄来确定排泥量?丝状菌应该不是问题的关键,是不是污泥浓度过大呢?MLSS=1000左右,进水BOD=50左右,这个污泥浓度合适吗?

1.污泥龄: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是控制污泥是否老化的关键控制参数,是相当重要的控制参数,此参数不加以控制很难保证生物系统正常运转。

2.计算公式:(MLSS*曝气池有效容积)/(24小时*每小时排泥流量*回流MLSS)

3.此参数用来控制排泥量的。

4.首先通过运行,摸索出自己水厂的合理污泥龄控制值,此时即可指导排泥了。经验是超过30天,污泥就有可能老化了,当然各厂具体运行情况是不一样的。需要自己总结和摸索。任何现成的参数,也只是参考。

5.污泥浓度大不大,检查食微比F/M吧,不要小于0.1。单看,MLSS=1000,BOD5=50,你的污泥浓度是高了。

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分析(二)

一、二沉池有时出现跑泥现象是什么原因?

1.生物系统处理负荷(水量和浓度)变大,可以出现跑泥,多为水量增加后,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就缩短了,活性污泥来不及沉降就流出了二沉池,由此产生跑泥。同时,进水浓度增高,会导致活性污泥活性增强,不利沉降。出水混浊而带有跑泥现象。

2.过于低负荷运行,污泥老化后,微生物自身氧化,解絮。同样会产生跑泥。

3.丝状菌膨胀,污泥来不及沉降也会产生跑泥现象。

4.另外,气温低、曝气过度、pH变化过大、有毒及惰性物质进入生物系统等等,也会产生跑泥。

5.掌握这些原因,还得自己在实践中反复体会,才能灵活准确的加以判断。

6.当然。相关检测方法也必不可少的。它是你判断的依据。

二、氧化沟每个廊道的MLSS是否是一样的?是什么原因?如果BOD太低了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用MLSS仪测了一下各廊道,发现它们的值差不多,这是这么回事呢?

氧化沟各槽的污泥浓度是不一样的,而且也没有可比性。

1.我还是那句话吧,有多少有机物,就能产生多少微生物,因此,低BOD,就需要降低活性污泥浓度与之适应。刻意的提高污泥浓度,就会导致泥龄延长,污泥老化。

2.对于,低B/C比的废水,应该尽量通过物化段或者水解酸化来提高,这样微生物运行时就轻松了。

3.同时,加大生物污泥回流量来降低微生物在生物池中的停留时间,可以降低微生物老化程度。

4.氧化沟工艺,应该说受侧池有沉淀功能的影响,其浓度应该高于中间池的浓度。

5.用MLSS仪测量对比,也没有太大必要的,因为,运行中有的廊道在沉淀,你如何测MLSS呢,而不同时间的测量值,也没有对比性。

6.各廊道微生物是动态的发生着浓度的变化,处理阶段不同以及进水的影响,各时间段浓度也有区别的。对于因有机物浓度降低而导致污泥浓度分布降低,在氧化沟这个池体容积内还不会有明显的反应的。

三、在北方活性污泥法与接触氧化法那种工艺对印染废水更有效?脱色在生化前好还是在生化后好?

1.印染废水应该是比较难处理的废水。其污染物的分解需要较长的生物氧化和接触时间。

2.显色分子对活性污泥来说处理是有难度的,一般的微生物对显色物质的去除大多是吸附后随排泥而排出的。

3.脱色我觉得应在生化处理段前。剩下的不易去除的部分再通过生物吸附去除,应该比较好一点。

4.接触氧化法应该较传统活性污泥要好一点的,因为接触氧化法,生物停留时间较长,易于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同时,生物膜局部厌氧也有利于去除难降解有机物。

四、什么是OOC工艺?该工艺运行如何?吨水投资和运行成本如何?国内污水处理厂使用情况如何?

OOC工艺和OCO工艺一样,是对曝气池的一种改良工艺,OOC工艺是将曝气池分内圈、外圈,内圈为曝气区,外圈则是曝气和非曝气的交替循环区,国内运用较少,其适于处理污水污染负荷较低的污水,具有节约能耗,降低运行费用,出水水质好,简化管理,保证稳定运行等优点。

五、氧化沟工艺的污泥回流比怎么确定的?

1.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与生化系统进流水量的比值。教科书工具书上多有参考值的,但具体定在什么控制值,可以自己在运行过程中加以总结的。

2.通过控制回流比可以提高生物活性、提高处理效率的作用。

六、氧化沟表面的泡沫较多,死泥也较多,影响了出水水质,排了几次泥,没有好转。请问如何解决此问题。

生化系统不论何种工艺,产生泡沫或浮泥其原因是大同小异的。

1.对泡沫的观察,重点是产生周期、泡沫颜色、粘度、易碎性等方面加以观察总结。当然,进水水质的变化、其他操作指标的改变与否也是需要观察了解的。

2.浮泥的产生,同样要观察颜色、粘度和是否夹有气泡等,必要时同时对正常污泥和浮泥进行显微镜观察对比,以了解污泥性质。

3.通过以上主要观察手段和要点,找出产生泡沫或浮泥的原因,加以针对性的解决,系统就可以恢复正常运转了。

七、我们处理的是生活污水,其它污水厂好像没有这种出水带绿的现象吧。我们的进水BOD=50左右,我想问一下,我们怎样去控制微生物处于什么阶段呢?在厌氧后进入氧化沟,这个溶解氧有规定吗?还有我们进行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目的想改善微生物的活性,那应该要注意检测什么指标呢?如果微生物的活性大那会不会引起其它反效果呢?如它的沉降性不好和降解速率过大导致营养物不够而衰竭等等问题。

1.BOD=50,COD也就在130左右。

2.既然是生活污水,N、P应该不会缺才对。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似乎没有必要。

3.如此低的进水浓度,不知道出水浓度是多少,去除率又是多少呢?

4.氧化沟的曝气方式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还是比较合理的,即溶解氧分布是前高后低的。

5.处理低浓度污水,容易导致污泥老化,出水夹有多量细小的活性污泥颗粒。此部分会导致出水COD上升,不太严重的活性污泥随出水流出,其COD上升幅度在10~20ppm之间。

6.我建议减少曝气量,保证出口溶解氧在1.5(或更低)就够了。这样可以避免活性污泥自氧化过快。

7.我想相对于你的氧化沟容积,你的处理水量应该比较大的,即表面负荷较高。所以,BOD=50,你的MLSS还能保持在1000ppm。负荷较高,过流速度也会提高。由此,微生物沉降不充分,也可能有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流出。

八、出水氨氮突然从5mg/L上升到22mg/L,而且到目前为止一直居高不下。这主要会是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下面是该厂的一些水质指标:

进水指标:COD:300mg/L,BOD:100mg/L,NH3-N:35mg/L,SS:350mg/L,TP:9mg/L,碱度:280mg/L,PH:7.5

出水指标:COD:40mg/L,BOD:6mg/L,NH3-N:22mg/L,SS:20mg/L,TP:1.2mg/L,碱度:120mg/L,PH:7.8

该厂的运行方案没有什么改变,氧化沟三沟中溶解氧的分布为1-2-3,曾提高溶解氧,但对脱氮没有什么效果,请问还需要提供什么情况?

1.我想首先检查您的进水氨氮是否升高。由此也可确认,实验数据是否有误。

2.进水底物浓度和进水量也请确认是否有变化。

3.曝气量的增加我想时没有必要的。

九、活性污泥生长较快,出水中TP忽高忽低,请问,这该如何控制污泥量?

1.排泥是总磷去除重要的途径。

2.污泥生长过快,排泥也要加大,这有利于总磷的去除。

3.厌氧的控制,有利于嗜磷菌对磷的有效去除。

4.进水有机物的浓度对磷的有效去除也有影响,低负荷运行较高负荷运行,总磷去除率偏低。

5.对于出水中TP忽高忽低,跟进水含磷浓度的变化,营养剂投加量的变化,溶解氧的控制,以及排泥等情况有关。

十、如果没有污泥回流,排放的污泥全部进行脱水,如何确定污泥龄?再有,你对运行中的高负荷和低负荷运行是如何看待的?

1.不回流,还可以按前面交流中提到的算式进行计算的。

2.高负荷运行,出水指标自然会升高,抗冲击能力相对下降。

3.低负荷运行反之,但污泥老化也可导致出水指标上升。

4.合理控制自然最好,如果长期负荷太高、太低多,不利于出水指标的稳定,微生物也会产生不利的,如浮渣产生、泡沫产生、丝状菌膨胀、污泥解体等等。

原标题:系列|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分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