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当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进行部署,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就此拉开帷幕。
作为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方案》明确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及将其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强调分阶段稳步推行碳市场建设。
“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实践。”在12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说。
推动三大制度建设 构建四大支撑系统
碳市场建设既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早在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此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5年,中国政府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及巴黎气候大会上承诺,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张勇表示,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对于引导相关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和更高质量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据悉,全国碳市场建设启动后,将首先推动三大制度建设,即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制度,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管理制度和市场交易相关制度,在此基础上,将尽快构建碳排放数据报送、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碳排放权交易和结算四大支撑系统。
“把这三大制度、四个支撑系统尽快建立完善起来,然后再进行系统测试,在测试的基础上开始真正的货币交易。”张勇表示,基于上海、湖北两地的试点经验和自身优势,将分别牵头组建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注册登记系统。
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 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根据《方案》,全国碳市场将以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来开展建设。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这主要是考虑到发电行业数据基础比较好、行业碳排放量大等因素。
“电力行业产品相对比较单一,数据计量设备比较完备,管理比较规范,便于进行核查核实,配额分配也比较简便易行。”李高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表示,如果按年度排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作为“门槛”,全国将有1700家左右的发电企业纳入碳市场,这些企业每年涉及排放二氧化碳总量超过30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电力行业将成为全国碳市场的主力军。
据悉,在先期启动发电行业的基础上,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也将逐步纳入碳市场中。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这也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要求。
“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李高表示,未来,纳入碳市场的企业门槛可能还要进一步降低,要把更多的企业纳入到碳市场的管理范围。我国碳市场管理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原则,在做好制度准备、人才准备、能力建设等基础上,有步骤地推进碳市场的发展。
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审慎考虑产品结构调整
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意味着我国节能减碳工作将更加依靠市场化手段,这将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将会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坦言,过去很多企业用了多少煤、气、电是一笔糊涂账,碳市场启动后,纳入碳交易的这些企业就要加强内部管理,从班组的台账到企业的会计注册表,对各项管理指标进行全面衡量。
蒋兆理表示,碳市场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投资也将产生深刻影响。碳交易启动后,企业超排或多排,都会付出相应的成本,企业会更加审慎地考虑产品结构的调整。
“对于电力行业来讲,碳市场能有效促进企业灵活地采用不同减碳技术、结构调整和优化管理方法实现低成本减碳。”王志轩说,电力行业经过多年发展,以强制性标准持续推进深度减碳已难以为继,而通过碳市场建设激发技术减排却成为可能。同时,碳市场形成的碳价格,有利于通过电力市场将低碳发展成本传导至社会层面,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
专家表示,总体来看,肯定会有企业因为碳交易而增加负担,也有一部分会因碳交易而获利。从长远看,管理水平更高的企业将进一步发挥其产能优势,其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将有所下降,对全行业来说,总体成本是下降。“当然,碳市场产生效应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之后,其作用才会逐渐显现出来。”蒋兆理表示,碳市场建设将坚持稳中有进的总基调,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强化能力建设,使碳市场真正发挥出《方案》所确定的作用。
原标题:用市场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