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信部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2.4万辆和39.8万辆。按照规划,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达到50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国。由于动力电池平均报废年限为5-8年,据预测,到2020年动力电池报废量将超过24.8万吨,大约是2016年报废量的20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迫在眉睫。
报废动力电池如若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对环境还将造成巨大污染。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主要以磷酸铁锂为主,还有部分三元锂电池,以及少量的钛酸锂、钴酸锂、锰酸锂电池。此类动力电池共同的特点是,无论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还是电解液,都会对环境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包括今后几年可能会出现的新型高能量动力电池锢态硫化物等锂电池均不例外。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固废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保铭就曾提出,“红红火火、风生水起的电动车,蓄电池报废了怎么办,问题说到就到,迫在眉睫。”如何安全回收、环保处理,加强废旧动力电池的规范化循环利用,已经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
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制度和相关细则亟待出台。工信部方面已表态,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将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汽车生产厂在售出新能源车型时需要对电池的回收利用负责。
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主要有两种循环过程,分别为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动力电池性能会随着充电次数增加而衰减,当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动力电池就不适用于电动汽车上。此时,将退役的动力电池运用在储能、分布式光伏发电、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发挥再利用价值,就称为梯次利用,而当电池无法进行梯次利用时,则需要进行拆解回收。
无疑,技术积累对于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至关重要。对于企业来说,应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扶持力度。从这一角度讲,拥有专业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企业将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占据主导。对于动力电池的拆解回收,应拓展整条产业链,促进上下游协同合作,构建完善的回收体系。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钴、镍、锂资源大多依靠进口,电池金属材料资源的供需不平衡凸显,企业还应提升对钴、镍、锰、锂等金属资源的回收率。
我国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市场空间巨大,但当前报废量较小,回收渠道和回收体系尚不成熟,企业还处于技术积累和研发阶段,废旧电池的处理仍处在市场和技术培育阶段。随着日后动力电池报废量增加,面对后续废旧动力电池持续增长期,需要加大投入探索商业模式,在回收、运输、拆解、梯次利用等方面加快攻克技术难题。
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规范和标准体系,如若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技术门槛和工艺等不加以规范和引导,行业将乱象丛生,进而影响到动力电池行业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
可喜的是, 国内首个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指出回收拆解企业应具有相关资质,进一步保证了动力电池安全、环保、高效的回收利用。此外,明年2月1日起,《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3项动力电池新国标也将正式实施。
有理由相信, 随着国家标准发布,当下无序的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现状有望改变。该规范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安全性、作业程序、存储和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严格要求,规范了我国车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拆解、专业性技术及回收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行业发展难题。
显然,相对原材料的矿山生产,金属回收利用要好得多,在节能减排上也有很大的优势,动力电池的回收关系到构建低碳经济和环境友好的问题,国家大力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势在必行。
原标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势在必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