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气”成为今年冬天大气治理的热点话题。
北方地区淘汰小蒸吨燃煤锅炉、将部分地区的散煤取暖全部改为天然气以及将燃煤发电改为燃气发电等“煤改气”措施,让“煤改气”带来了近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新增消费量。
这种增长,使得进入冬季后,北方居民用气和燃气发电出现了时间相对集中的大幅上涨,供应紧张的情况因此突然爆发。
11月28日,河北省天然气供应率先进入Ⅱ级预警,全省供需缺口达10%至20%,各地开始按照保供顺序对工业、商业用户限气停气。
12月8日,环保部发特急函,提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进入供暖季,凡属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环保部的特急函让北方的群众取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2月14日,由清洁空气联盟主办的第三届“创蓝”国际清洁空气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上,清洁空气联盟的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煤改气’让农民摆脱烧煤、烧柴火是历史性的进步,目前的矛盾是我们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这只是前进中的困难,是暂时的。越过这些困难,前途会更加光明,天空会更蓝。”
空气保卫战,已经从高污染产业的调整和淘汰,逐渐向能源和技术的革命。未来,以新能源为首的绿色交通投资将持续受益于大气治理。
1、今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大气十条”
今年冬天,北京地区蓝天明显增多。
北京市环保局于12月7日公布了今年前11月的空气质量状况。1-11月份,全市PM2.5累计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4%,较2013年同期下降35.6%。
12月14日,北京市环保局科技和国际合作处处长明登历在第三届“创蓝”国际清洁空气大会上也亲自用数据证实了这一点:“自2017年1月至今,北京市的PM2.5年均浓度处于60微克/立方米以下。”
2013年9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大气十条”,明确了奋斗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这意味着北京市今年基本完成国家设定的目标。
今年11月,北京PM2.5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和周边2+26个(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
明登历表示,北京的大气污染的治理,是20年长期努力的结果,一方面治理技术提供了大量的解决的方案,各项产业技术的进步,使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陆续淘汰。另一方面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空气质量管理的体系。
他说,北京在大气污染的治理方面,还是要保持高标准的要求和投入,传统燃煤锅炉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散煤治理还没有完全完成,今后两年继续在平原地区、山区还会有散煤治理的任务。
针对一些对北京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煤改气”的不同看法,清洁空气联盟的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会上表示:“煤改气”方向是对的,使农民摆脱烧煤、烧柴火是历史性的进展,这个行动表面上看来是为了改善清洁空气采取的能源的转化,实际上更应当看成是一个民生的工程。
他说:“目前的矛盾是我们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这只是前进中的困难,是暂时的。越过这些困难,前途会更加光明,天空会更蓝。”
美国加州大气资源管理局原局长Catherine Witherspoon女士在分享加州经验时表示,加州在大气治理过程中,用政策鼓励行业技术创新,淘汰那些高污染的落后行业,也曾造成了很大的社会经济影响,对于一些行业是很痛苦的,但是“公共健康”作为第一要务,是不能妥协的。
2、小目标和大目标
“即便是今年的空气质量比较好,北京的PM2.5能够在60微克/立方米上下,仍然离北京首都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即便是标志性的污染物PM2.5达标了,也是WHO第一阶段的一个目标,下一步还有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大气污染的治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北京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四个中心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明登历表达了未来北京大气治理的压力。
目前,整个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气污染治理格局已经形成,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固定污染源治理不断深入,通过这些措施的采取,空气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但是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原副总工杨金田研究员表示,目前污染物排放的量还是居高不下,在影响大气的污染物当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是下降的,PM2.5也是在下降,VOC在上升,氨排放没得到控制,说明目前空气质量虽有改善,污染超标仍然非常严重。
他认为,大气污染控制的措施,要实行的多污染物的控制,不能只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VOC、氨都要控制,现在散乱污、燃煤、各种各样的机动车、船舶、无组织排放,面源都要治理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多污染源的协调控制难度是非常大的。
联合国环境署中国官员蒋南青表示,小目标已经实现,但距离全球制定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很多目标,比如清洁能源、健康、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消费、可持续社区和城市等,这些所有的这些目标都离不开清洁空气。
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表示,到2030年PM2.5实现30微克/立方米之下,全国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幅变化,煤炭的占比可能要下降到45%甚至40%以下,超过70%的煤炭用于发电,高污染行业的占比会大幅度下降,服务业将超过6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VOCs、PM2.5等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会下降超过50%,机动车等移动源的排放水平一定跟发达国家持平,新能源机动车使用率会超过50%。
3、绿色交通投资将受益于空气治理
预计到2030年,部分行业的产能可能会在清洁空气诉求的推动下,需要大幅的下降,炼焦行业、钢铁行业降幅接近或超过30%,水泥玻璃也会有大幅度下降。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原副总工杨金田研究员表示,根据十三五规划,要建立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大气污染管理体系,首先要强化能源消费结构过程污染的控制,包括煤炭消费总量、优化煤炭消费空间的布局、技术结构,这些基本上围绕能源,能源就是在消费过程中对大气贡献比例还是非常高的。
他说,通过2+26个城市集中研究发现,实际移动源污染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重型柴油车对空气质量污染物贡献比较大,移动源的防治是下一个阶段甚至更长时间的管理重点。
明登历也表示:“一些传统上不太被关注的污染源,会是下一步治理的重点,今年在12月份北京市就发了三项针对重型柴油车的排放标准,马上还有一项基本完成制定的餐饮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发布,新标准油烟指标中除了老国标,还增加了颗粒物和VOC,这些以往不太关注的污染源,是下一步更加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联合国环境署国家官员蒋南青认为,城市里真正的工业产业并不是特别多了,现在更多的是机动车的问题,大概北京三分之一的污染物都来自于机动车的贡献。未来,交通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业界应该更多地加强对交通行业的投资。
她说:“我们会大力推动电动出行以及共享车科技模式的创新,去解决交通带来的污染问题,因为机动车带来的污染不光是PM2.5,更大的问题是臭氧的问题,臭氧是引发肺癌更大的因子,它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
当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未来几年内,我国将持续较大的汽车需求量,但随着绿色发展的要求,环保压力逐渐增大,能源结构调整也在同时进行。
“绿色交通将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空间,电动车可能是一个万亿级别的空间,现有的机动车的清洁化,包括新型的地铁、高铁、轨道交通技术等可能会创造非常大的投资和发展价值。”解洪兴说。
原标题:清洁空气,从产业调整到能源革命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