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按照《国家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中将重要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重要湖库水环境综合治理、重大调水工程沿线水环境综合治理、近岸海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列为五大重点治理方向,五大方向涉及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万亿量级。
1.投资故事:水生态市场四变化引领园林两大超预期我们认为,水生态市场存在四大边际变化。
1)生态环保上升至国家战略,监管力度前所未有。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八大“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并被首次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生态环保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中央在短短1 年内已开展四批环保督查,频率之高、 覆盖范围之广、惩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从末端治理到全流域治理,水生态市场重心转变。一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基本完成规划目标,点源治理基本达标,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 92%;另一方面,污染形势依旧严峻,河流、湖库环境状况改善不明显,面源污染问题仍旧突出,流域治理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水十条” 等政策相继出台,水环境治理重心已逐渐由末端治理转向全流域治理, 截污工程、生态治理工程、清淤工程、引补水工程、生态景观工程等均已纳入水生态治理范畴。
3)“河长制”推行击破行业核心痛点。 流域跨行政边界、上下游相互影响、污染源复杂等导致的责任分拆不清是水生态治理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2013 年-2016 年省界处测点劣 5 类水质占比超过 16%,远高于 8%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 而“河长制”推行后, 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将担任“河长”并担纲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在责任划分、重视程度、资源调动能力等方面显著改善“治水”生态。
4)雄安新区有望成为水生态治理标杆。在雄安新区规划中,中央特别指出七大重点任务, 其中“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和“打造优美生态环境”被置为前两位,凸显环境保护在新区建设中的突出地位, 这与白洋淀水域污染严重、水质评级较低的现实情况存在较大矛盾, 雄安地区建设有望催动水生态市场爆发。
园林公司、水务环保公司、 建筑央企为目前水生态市场主要参与者,三类公司各有所长, 多采用联合体形式承接大型项目。其中园林企业在显性污染治理阶段具备独特优势。水生态市场边际变化引领园林公司两大超预期。
1)园林行业层面:市场容量/属性切换超预期。 市场对园林的认知仍停留在“市政园林+地产园林”, 2013-2015 年对应规模稳定在 4000 亿左右,导致市场将园林行业生态解读为“ 市场规模有限+成长性有限”; 而我们认为, 由于水生态治理工程综合性强, 园林公司成为新进主体, 随着这一市场的快速崛起, 园林公司所处市场已发生非线性扩容, 行业属性亦切换为朝阳行业, 行业成长性超出市场预期。
2)园林上市公司层面:业务进展/领域延展超预期。市场认为, 园林公司是被动享受水生态市场内涵扩充利好,业务开展相对滞后, 且在水综合治理项目中仅能参与景观建设任务;而事实上,以东方园林为代表的园林公司布局水生态市场已久, 且其自身业务方向也在项目进程中得以延展, 可实现水生态产业链全覆盖, 业务推进力度、程度超出市场预期。
2. 为什么我们看好水生态市场?
2.1. 政策加码, 环保纳入顶层设计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八大“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并被首次被写入“十三五规划”, 生态环保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2013 年以来, 从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加大生态环保等指标的权重,之后在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以及水治理、 土壤治理等具体领域的政策持续推出,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彰显政府推进生态治理并非短线行为, 而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持续推进的一项中长期动作。
来源:凤凰网
来源:各部委官网
监管趋严, 中央环保督查力度前所未有。 自 2016 年 7 月开始,中央已先后进行三批环保督查,第四批督查业已开启。 纵览各次督查情况,我们认为中央环保督查主要呈现出几个特点: 1)常态化。 从问题反馈到下一批环保督查组进驻各省,时间间隔平均不足 1 个月; 2)覆盖范围广。
2017 年 8 月, 第四批中央环保督查组已进驻本批次 8 个待查省份, 已实现对全国各省(区、市)督察全覆盖; 3)惩治力度加大。 截至第三批环保督察反馈时,共立案处罚 8687 家,拘留 405 人,问责 4660 人, 7 省市总共开出了超过 3.6 亿元的“环保罚单”。
来源:各部委官网
2.2. 公共事件频发, 水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根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我国在过去十余年间被媒体曝光的大小水污染事件共 93 起,考虑到被掩盖和未曝光的水污染事件,我国水污染的问题应该比目前所知的更加严峻。尽管 2015 年政府出台了新《环境保护法》和《水十条》等严格的政策规范,但任何环境污染由于长年的污染累积,需要长期的治理效果才会显现。
来源:各门户网站
点源治理基本达标,污水处理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截至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2.17亿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2%,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来源:“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流域污染形势依旧严峻,河流、湖库污染“十二五”期间改善不明显,面源污染问题仍旧突出, 流域治理势在必行。 截至 2016 年, 长江、黄河珠松花淮海辽等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西北、 西南诸河的 1617 个国控断面中,Ⅰ类水质占 2.1%;Ⅱ类占 41.8%;Ⅲ类占 27.3%;Ⅳ类占 13.4%;Ⅴ类占 6.3%;劣Ⅴ类占 9.1%。与 2011 年相比, 2015 年河流国控监测断面Ⅰ~Ⅲ类断面比例增加 10.2%,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下降 4.6%。水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重点流域水环境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水污染不断凸显,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湖库污染治理也未取得显著效果,截止 2016 年,全国 112 个重点湖泊(水库)中, 8 个湖泊(水库)水质为 I 类; 28 个为Ⅱ类; 38 个为Ⅲ类; 23 个为Ⅳ类; 6 个为Ⅴ类; 9 个为劣Ⅴ类,与 2011 年相比水质情况改善不明显。
来源:2016年环境公报
湖泊(水库)整体富营养化状况有所缓解, “三湖”仍为轻度以上污染。 2005年起, 湖泊(水库)整体富营养化情况有缓解。 2016 年, 112 个重要湖泊(水库)中,Ⅰ类水质的湖泊(水库) 8 个,占 7.1%;Ⅱ类 28 个,占25.0%;Ⅲ类 38 个,占 33.9%;Ⅳ类 23 个,占 20.5%;Ⅴ类 6 个,占 5.4%;劣Ⅴ类 9 个,占 8. 0%。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108 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 10 个,中营养的73 个,轻度富营养的 20 个,中度富营养的 5 个。
来源:2016年环境公报
来源:2016年环境公报
地下水水质整体较差, 污染较重。 2010 年到 2015 年地下水水质改善不明显。 2016 年,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为优良级、 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 10.1%、25.4%、4.4%、45.4%和 14.7%,
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 主要超标指标为锰、铁、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三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硫酸盐、氟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砷、铅、汞、六价铬、镉等重(类)金属超标现象。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
来源:2016年环境公报
城市内河黑臭加剧。 由于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滞后,一些城市水体尤其是中小城市水体,直接成为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的主要排放通道和场所,导致城市水体大面积受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形成黑臭水体,已严重影响了人居生活。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下降,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2015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 695.40 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2223.5 万吨,氨氮排放总量 229.9 万吨。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有所下降,但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国家统计局
2.3. 污水处理到全流域治理,水生态市场全面升级
水环境治理顶层设计加码,政策目标从以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 过去水处理领域以建设污水处理厂控制污染物排放为主,随着环境治理思路的转变,环境考核逐渐由总量控制转为质量控制。“水十条”出台标志着水处理不再停留在减排量、 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旧手段上,而直接将水环境的改善程度作为核心,海绵城市&流域治理&黑臭河治理等将环境治理效果作为导向的水处理市场将成为主角,带来新的广阔空间。水环境治理需求的复杂化要求企业能够提供的污水处理服务更趋多样化和综合化,治理难度将增大、投资金额将增加。
来源:各部委官网
从污水处理到全流域治理,水生态市场重心转变。 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水处理的重心逐渐由单一的市政污水处理转变为大规模综合性流域治理,除污水处理工程向中小城镇延伸外,还涵盖了管网工程建设、河道(湖岸)综合治理工程、城市黑臭水综合治理工程,将园林绿化、生态修复纳入其中。
来源:“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
《水污染防治法》释放污染治理趋严信号。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 2017年 6月 27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改后的法律将于 201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更加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水环境质量责任,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来源:中国人大网
2.4. “河长制”推行, 水生态市场获边际改善
流域跨行政边界、上下游相互影响、污染源复杂等是水生态治理的重要制约因素。 水环境治理涉及到流域或区域的统一协调治理,但传统模式下的行政区域划分使得流域的整体治理责任分散于多个行政区域的基层负责人身上,造成了“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此外,流域治理涉及上下游影响、污染源复杂等问题,传统流域治理模式下往往缺少合理有效治理方案,因此水环境治理收效甚微、止步不前。《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2013 年-2016 年省界处测点劣 5类水质占比超过 16%,远高于 8%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传统“治水” 模式下行政区域划分导致的上下游责任切割不清问题严重影响水治理效果。
来源: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多头管理”下,污染源控制不力,水污染“久治不愈”。 由于缺乏综合管理,一些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布局,导致水污染治理“治而不愈”。 而在水环境治理中, 只有把污染源头排查控制好, 后续的治理工程、 生态工程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多头管理”造成管理责任互相推诿, 政府效力不足下的水污染源头控制不力是我国水环境治理的症结所在。
来源:中国水生态修复网
“河长制”获推广, 市场痛点被击破。 2016 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正式将“河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采用“河长制”后,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将担任“河长”并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目前“河长制”已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自上而下的贯彻, 自 2016 年 12 月国务下文部署后, 截止 3 月 8日,全国 31 个省区市都已经制定了实施方案,有近 20 个已得到批复,正在实施。
来源:政府门户网站
我们认为推行“河长制”将显著提升水生态治理可操作性:
1)责任更明晰: 流域治理责任被赋予地方党政一把手, 治理效果与政府主要官员政绩紧密绑定, 不同行政区域(河两岸/上下游)的“扯皮”问题得以解决;
2)管理更规范: 将管理职能统一至党政部门, 行政资源统一调动, 破除了传统体制下“九龙治水”(管理权分散在环保局、水利局、农业局等多个机关)的问题;
3)重视程度更高: 河长制实行了生态环境损害终生追责制,并要求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一月份前将治理情况汇报党中央国务院。此外, 在 2017 年 8 月第四次中央环保督导检查已经开始,有望加强河长对其负责水域的治理关注度;
4)目标更全面: 河长制”水污染治理将不仅包括表观标准,还将水生态修复和重建受损生态系统作为治理目标的一部分,从而彻底的改善水环境质量。
来源:南方日报
河长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监督考核机制是否健全。 河长如果认真履职,可以促进流域和湖泊的水污染治理。河长如果不认真履职,河长制的设立就会形同虚设,为此,需要设立监督制约机制,如考核、督察、督查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
实分流域、分区域的考核监督机制逐步建立。 落实分流域、分区域的工作目标监督考核制度,对污水进出水水质、配套管网、河道治理情况,百姓满意程度等进行考察,结合“河长制”实施因地制宜的考核方式。在监管方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体作用,建立完善“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从方案制定、技术指导到项目实施的综合治理协调管理体制,落实分流域、分区域的责任追究制度,主要表现为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河长制”得以全面推广。
来源:各部委官网
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打破行政区的束缚,从而根据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进行综合统筹。 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后,省、市两级环保部门的调控力量会明显加大,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环境监察职能将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行使,通过向市或跨市县区域派驻等形式实施环境监察。现有的市级环境监测机构将调整为省级环保部门驻市环境监测机构,由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人员和工作经费均由省级承担。其次,省级环保部门探索按流域设置环境执法和行政监管机构。市级环保局将改变之前的属地管理,实行以省级环保厅(局)为主的双重管理, 虽然仍为市级政府工作部门,但主要领导均由省级环保厅(局)提名、审批和任免。而县级环保局将直接调整为市级环保局的派出分局,由市级环保局直接管理,其人财物及领导班子成员均由市级环保局直管,有利于强化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
来源:中国知网
“河长制” 先行者, 浙江省成流域治理典范。 1)浙江开创性地提出“五水治理”,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2)浙江是“河长制”的先行者, 试点始于 2008 年, 2013 年推广到全省; 浙江省设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河长达 6.1 万多名,实现全省河长全覆盖。
来源:浙江省政府门户网站
浙江省流域治理效果亮眼。 2017 年水质断面比例目标提前实现, 2016
年 1—11 月,全省 221 个省控断面Ⅲ类水以上占 76.9%, 已比 2012 年提
高了 12.6 个 pct;劣Ⅴ类水断面占 2.7%,比 2013 年减少了 11.8 个 pct。
来源:水利部、浙江省环保厅
2.5. 雄安新区建设催动水生态市场
2.5.1. 雄安地区水体污染严重, 水资源匮乏
雄安新区主要水源白洋淀污染严重。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主要的水源地,是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根据 2011-2016 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白洋淀从 2012-2015 年水质量评级一直处于重度污染等级,2016 年略有改善,但仍属中度污染。白洋淀内污染来源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为工业污染:由于淀内、淀外上游有多家重污染企业将废水直接排入,加之白洋淀属平原封闭式湖泊导致污染物只进不出,造成污染难以治理的状态。考虑到为符合雄安新区的规划,白洋淀的水质需提升到 II 或 I 类,未来雄安新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领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来源:环保部
雄安新区居民用水量远期将大幅增长,区域内水资源迎来新挑战。 雄安新区属于中等城市规模, 2017 年人口在 100 万人左右,远期规划将承载250 万人,新增人口将在 150 万人左右,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将会有大幅增长。以我国乡镇人均用水量 45 立方米/年来算,目前雄安新区居民用水量在 0.45 亿立方米/年左右。假设远期雄安新区人均用水量参考北京标准达到 76 立方米/年,居民用水量将达到 1.9 亿立方米/年,较目前将会增长 1.45 亿立方米/年,对区域内水资源供应产生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2.5.2. 生态环保写入新区建设基因,水生态治理大有可为
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和打造优美生态环境自雄安规划伊始便写入新区基因。 在规划雄安新区时, 中央特别指出新区建设要突出的七个重点任务,其中有两个和环保直接相关,分别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和“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我们认为,“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在水资源方面意味着新区居民将获得符合高卫生标准的生活用水,并且一切生活、工业废水在排放前将得到合适的处理;而“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意味着新区将以对周边生态环境友善的方式进行建设,且优美的生态环境将新区建设首要目标之一。由此看来,“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绿色新城”从新区规划伊始就已被写入基因,随着新区的建设相关环保领域市场在新区发展潜力可观。
来源:新华网
2.6. 水生态治理万亿市场打开
“十三五”期间水生态的市场空间在万亿级别。 按照《国家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中将重要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 重要湖库水环境综合治理、 重大调水工程沿线水环境综合治理、 近岸海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列为五大重点治理方向, 五大方向涉及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万亿量级。
来源:“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
来源:“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
2.6.1. 城市黑臭水体市场有望达到 4000 亿
城市黑臭水体即城市建成区内的水体,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并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 在以下数据支撑和假设下, 黑臭水体治理市场有望达4000 亿元规模:
① 目前全国共排查出 2082 个黑臭水体, 涉及水体长度共 7062 公里;
② 假设黑臭水体治理每公里投资 0.6 亿元。
来源:黑臭水体监测平台
2.6.2. 流域治理:单位投资规模大,市场空间或远超黑臭水体
环境综合治理需要市政、 水利、 环境、 园林多部门统筹规划。 随着环保理念的转变, 水环境治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污水处理厂为核心的市政污水处理项目, 统筹规划是当下水环境治理的重大特征, 流域系统规划、水利改造、园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构成流域治理单元。 流域治理需要以流域地理格局为基础,按照污染源(点源、面源、内源)、途径(地表径流、河道)进行全过程污染控制和治理。
预计流域治理市场空间或将超过黑臭水体。 1)根据《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重点流域范围包括: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七大流域,兼顾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以及西北诸河;近岸海域及入海河流, 其中仅七大流域/三大片区水系的合计长度就达 1.8 万/5 万公里,远超黑臭水体的 7062 公里; 2)流域治理的单位投资(1.1 亿/公里) 达黑臭水体的(0.6 亿/公里) 的近两倍。
来源:各门户网站
来源:地方政府门户网站
原标题:2016年环保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污水处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