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志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8日逝世。享年59岁。
邓志光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
副院长/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本文为邓志光先生获得“2013年度中国水业人物工程与技术贡献奖”后为本刊撰写的特约稿件。谨以此文寄托哀思,愿天堂没有病痛,先生安息!
在水业征途中前行
1踏上水业的起点
38年前,在我当知识青年时,就进入给水排水这个行业了。1976年7月,我高中毕业从武汉下放到湖北嘉鱼县绿化公社绿岭大队知青点,当时这个知青点作为科技支农的试点,在带队干部所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土壤肥力速测箱的制造。带队干部让我参与了相关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在半年时间里我们制造的土壤速测箱有20余个,被全县的生产队采用。土壤肥力速测是用化学试剂处理土壤,将提取液与标准版比色来判断氮磷钾肥的含量是否适当,由此指导农民有针对性地施肥,以提高产量。其中化学试剂的配制需要纯净水,当时我们解决纯净水来源的方法是:将塘水经过添加明矾搅拌后沉淀,清水经过三级(阴离子、阳离子和混合树脂)离子交换处理,制备成纯净水。从此时开始,我踏上了水业的起点,尽管当时我不知道其所以然。
2大学四年专业学习
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水气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大学四年给水排水专业的学习期间,我受到了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以及各类专业训练。这期间学习的重要课程包括:物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给排水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建筑概论、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使我掌握了给水排水专业的基本知识,对水行业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3在水业的科研及工程实践中前行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当时的名称是“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武汉给水排水设计院”)从事水处理科学研究工作。带我的是一位中年工程师,当时他已患糖尿病多年了,每天三餐用餐前必须自己注射胰岛素,无论风吹雨打酷暑严冬,一直坚持在科研、设计的一线,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令我印象深刻。参加工作的第一项任务是参与国家城市建设总局下达的科学研究项目——高效混凝技术研究,我参与了模型试验、生产性试验以及实际工程的应用测试。模型试验是波纹板反应器,把新的理念用模型试验表现出来,的确要花费不少心思,怎样在模型中调整波纹板的相对位置,研究平行、错峰的扰流变化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生产性试验中,进行水量的调度,测试各种负荷下的试验系统的性能并尽量减少对生产系统的影响。当时的现场生产性试验分布在湖北、广西。本研究从混凝机理研究入手,进行技术开发,形成了系列的混凝构筑物和相关设备,这项技术的应用对改善和提高混合絮凝效果作用明显,被广泛应用于国内水厂的混凝构筑物的设计,并列入设计规范和手册。这个项目获得了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4~1986年期间主要参与迷宫式沉淀池的试验研究,通过中试和生产性试验发现,进出水的均匀分配和沉淀池的有效排泥是重要的基本条件,由于此类沉淀池的沉淀效率提高有限,大规模应用的技术优势不明显,此类沉淀池没有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1989年在武汉进行水厂机械反应池的生产性试验研究,通过在机械反应池不同部位设置扰流板、调整机械搅拌转速等优化措施,取得了改善混凝、减少积泥的明显效果。1990年起开始参与给水生物预处理的试验研究,先后在武汉东湖、安徽蚌埠、合肥开展了蜂窝直管、各种弹性填料的中试和生产性试验,掌握了不同水源、温度、气水比条件下的系统运行特点,去除氨氮、COD等污染物的能力,为微污染水源的处理摸索出一条新的途径。1991年发表了《生物处理在给水工程中的应用》一文,在国内是较早涉及此类研究的文章。1991年针对南方城市普遍存在的水源含盐量低,具有一定腐蚀性倾向的特点,在深圳水厂进行各种稳定药剂投加量、投加比例的试验研究,最终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1992年起开始参与湖泊外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对保护湖泊水质起到积极作用。这个项目获得1996年度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我从总院科研所调动到设计所工作,担任设计室主任,角色的转变意味着责任更大,当时这个设计室有80多人,每年承担各类给排水工程项目数十项。除了承接设计任务外,我一直关注给排水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水处理新技术、水厂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在我院承担的几个外国政府贷款项目中,我多次参与与外商技术代表的谈判交流,一方面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一方面为国内业主争取尽可能多的权益。印象深刻是在国内几个项目中采用国外某公司的潜水泵设备经常出现水泵电流过大、绝缘损坏甚至烧毁的问题,在与该公司的谈判中,我从设计选泵原则、水源条件和水泵实际运行参数分析水泵故障原因,据理相争,最终外方承认了设备缺陷的主要责任,并承担了更换设备和维修的全部费用。其中最长一次的谈判曾持续24小时,谈判结束时尽管相当疲惫,但是心情十分畅快,为业主尽到了责任。
1999年我从设计室调到总院担任副总工程师,又一次角色的转换,特别适合我。上任伊始,我院承担的某工程经常发生水锤,当时为了解实际情况,我到现场开展泵房水锤工况测定,泵房深度有近30m,水锤发生前寂静与水锤发生时的巨大声响形成鲜明对照,特别是泵房出水管上的排气阀的类似汽笛的尖叫声令人恐怖。在进行现场试验时,要随时作好水锤破管泵房淹没的准备,计划是沿着环状楼梯快速撤离,幸运的是撤离计划没有实施。根据现场的试验资料,参考国内外资料(当时国内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水锤模拟的实际事例不多),我用BASIC语言编写了各种工况条件下的水锤模拟程序,并实现了输出的图形化。当时这个程序应用于我院多个工程的水锤模拟和水锤事故分析,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2000年,垃圾处理问题逐步凸显,当时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填埋。我院刚刚进入这个领域,感觉到行业缺乏基础的研究和基本的技术指南,我们在具体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技术规范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和缺陷,因此我们积极参加相关规范和标准的修编制订工作,其中,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技术规范》经过两次修编已经升级为国家标准,此外还参与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路线遴选、粪便处理厂、填埋场封场等规范或技术指南的编制、审查,为行业的技术发展尽了一份努力。
2003年起,国家加大对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的污染治理力度,一大批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相继建设,为了更好地指导类似项目的建设,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组织编制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标准和垃圾填埋场建设标准,我作为参编者多次前往库区现场调研,对适宜工艺、建设水平、实施方案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这些标准已经正式出台。2009年参与编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建设标准(污泥热干化部分)的编制工作。
4为水业的发展继续奋斗前行
从事给水排水、环境治理相关工作32年,我从一个学生成长为大型专业设计院的总工,是这个行业的发展给了我成长机会,同时也是自己努力学习,刻苦奋斗的收获。
在专业的道路上,我从懵懵懂懂到心中有数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是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这里的学习包括:参与工程建设、调试运行的过程,特别是从事故或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学习;充分掌握各类新技术和新进展,新知识的自学和大学课程的重温。平时工作过程中留心观察思考分析、虚心向老同志和同行学习是进步的两个车轮。
给水排水是我的职业,是我非常热爱的专业,更是我值得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我将继续努力,为水业的发展继续奋斗前行。
原标题:给水排水 |沉痛悼念:水业征途的前行者——邓志光先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