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广州是一座拥有16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2.5万吨,其中焚烧、填埋、生化处理约1.85万吨,资源回收利用约6500吨。现有生活垃圾资源热力电厂2座,处理规模3000吨/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6座,处理规模约1.55万吨/日;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处理规模200吨/日。
垃圾分类的广州模式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可推广可复制的操作办法?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项世界性难题。广州是一座拥有16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2.5万吨,其中焚烧、填埋、生化处理约1.85万吨,资源回收利用约6500吨。现有生活垃圾资源热力电厂2座,处理规模3000吨/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6座,处理规模约1.55万吨/日;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处理规模200吨/日。
广州很早就认识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重要基础,从98年开始,按照“先开放、后规范;先试验、后推广,逐步普及”的思路,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探索。2000 年被列入全国首批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2004年主编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由建设部作为国家行业标准颁布实施,广州首次发挥了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作用。2010年以来,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广州提出“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垃圾处理工作”的方针,率先颁布实施垃圾分类管理规章,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步骤,全面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2017年9月4日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明确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并对各项工作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
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分步骤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系统谋划。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每一个环节都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广州注重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财政预算,到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以及政策法规体系,都围绕如何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来谋划与设计。
1.生活垃圾处理原则和技术路线
围绕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这一目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城市成功经验,结合广州实际,确定了“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的生活垃圾分类原则,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机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四大类,努力构建“居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垃圾分类体系;确定了“先减量、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后无害化焚烧、生化处理、填埋”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路线,确定了“原生垃圾零填埋、资源回收全利用”的垃圾分类处理目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理的有效性和重要意义,逐步形成社会共识。
广州垃圾分类 来源:网络
2. 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
结合广州经济、社会、人口、地理、历史及垃圾特性等特点,因地制宜,且行且试,对全市垃圾分类管理全流程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融合了环卫系统、再生资源系统和其他固废资源系统的功能,明确了“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及全过程监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部门职责,创新构建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全流程设计,实现了垃圾分类管理流程再造,推动各职能部门联动合作。
首先,在垃圾分类方面,尝试以学校、机关、团体单位垃圾分类示范带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创建,逐渐推进社区生活垃圾精准强制分类,最终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已公布第一批强制分类覆盖范围内单位名单并在第一批强制分类覆盖范围内单位按照要求和标准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全市选取了100个样板小区创建,除从化增城选取5个样板小区外,其他各区都选择了10个样板小区的创建;并选取荔湾区作为试点,创建“三化四分类”的强制分类样板示范区。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制定了《广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在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等7个区20条村启动了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并于6月27日在从化莲麻村召开现场会,逐步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其次,在源头分类投放方面,积极探索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形成并稳定了以社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为主、多种收集方式并存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目前全市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社区达到832个,并形成了一批符合基层实际、各具优势、各有特色、市民群众欢迎的垃圾分类本地模式,如越秀“珠光”、荔湾“西村”、海珠“轻工”等各具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
最后,在收运体系建设方面,改混合收运为分类收运。优化分类收运线路978条,重点规范餐厨垃圾分类收运转运点655个。积极建立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他垃圾等4条完整的收运线,增配各类垃圾分类收运车辆,规范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装运车辆标识持续推进餐饮垃圾收运试点工作,在越秀、天河、黄埔、番禺等区开展餐饮垃圾统一收运处置试点工作,与1129家餐饮垃圾产生单位签订收运协议,日均收运量约200吨。加强有害垃圾管理,建立完善收集、储存、处理规范化管理体系,在全市建立有害垃圾临时储存库60个,今年以来共分类收集废荧光灯管9.55万支,其他有害垃圾3.52吨。完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全市36个镇已全部完成“一镇一站(压缩站)”建设,6268个自然村基本建成了1个以上生活垃圾规范收集点,以“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逐步稳定。
全流程管理的质量监督工作也是垃圾分类成败的重要环节。广州是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第三方评估制度,委托第三方采取不定时不定点的方式对全市开展垃圾分类检查,前三季度对全市11个区的108个(条)街(镇)进行了检查,其中共检查压缩站29个,物业小区229个,机团单位11个,学校1个,农贸市场117个,城中村14个。共发出督办函99份,收到复函95份,检查中共发现存在问题271处。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专项执法行动,截至9月22日止,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350人次,检查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单位2737个,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416份,目前已有241个单位完成整改。同时,对全市100个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的创建情况进行了摸查、督办,并进行了通报。
延伸阅读:
中国式垃圾处理 您的城市是哪种?
全文|《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报告:面向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3. 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目前正在建设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5座资源热力电厂,其中第七资源热力电厂于2016年12月28日点火,第四资源热力电厂(一期)已具备点火条件。续建填埋处理设施1座,规划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7座,正在建设的1座,已立项的4座,正在立项的2座。计划新建设施3座,分别是兴丰应急填埋场、第四资源热力电厂二期工程、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活垃圾应急综合处理项目。上述设施建成后,广州生活垃圾日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1.4万吨、生化处理能力4800吨。
广州一栋住宅楼地下车库里的大件可回收物品临时堆放点 来源:网络
2
机制创新和法制体系建设有亮点
广州在垃圾分类的管理机制上颇有亮点,专门设立广州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工作办公室,并组织专家学者和市民群众参与成立了广州市固体废弃物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畅通了行政决策和政民沟通渠道,形成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合力。今年8月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深化垃圾分类处理暨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动员部署视频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垃圾分类处理作为优化人居环境、深化建设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城市环境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并提出创新思路,完善机制,细化措施,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收运一体、资源回收、激励约束、督导考评、第三方评估、专项执法、宣传发动等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局面,加快建立具有广州特色的垃圾分类系统、分类制度和分类模式。
广州模式离不开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近几年先后制定了《关于完善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纳入制度体系建设项目20个,对原有的《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进行全面修订,并于2015年9月1日实施新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新《规定》将广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目标、原则、要求、方法、义务与权利以及管理全过程加以规范,目前市人大已立项将《规定》上升为地方法规,计划于今年底完成立法。此外,还制定出台了以减量为目的的生活垃圾计量阶梯收费、生态补偿办法及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管理办法, 出台了以鼓励低值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目的的《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引进企业参与街(镇)垃圾分类的指导意见》;《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暂行管理办法》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增加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市场,实现生活垃圾可回收物的应收尽收,达到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为促进分类,今年完成修订《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阶梯式分类计费管理办法》,并于9月13日与市财政局联合发文,该《办法》通过设置控制量,实行阶梯收费、垃圾分类优惠计费等措施,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制定出台以鼓励低值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目的的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办法、引进企业参与街(镇)垃圾分类指导意见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垃圾分类治理提供了政策法规支撑。今年,为贯彻落实国办发〔2017〕26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明确了28个相关部门的职责,确定了2020年的工作目标,提出了43项具体任务。同时,印发实施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创建生样板居住小区工作方案、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督导工作方案、生活垃圾分类执法工作方案等,逐步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体系。
3
垃圾分类宣传发动有策略
广州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循序渐进引导群众改变生活垃圾投放方式,开展垃圾分类“四进”(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单位)宣传和“三个一百万,一个不能少”(100万志愿者、100万家庭妇女、100万中小学生、全体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等一系列宣传行动,把生活垃圾分类列入文明创建测评指标,作为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考核。综合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型户外广告牌、LED屏及楼宇电视等,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环保宣传、公益形象代言行动,广泛引导市民自觉动手开展垃圾分类。开展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宣传发动“万人行”活动,先后吸引5万多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垃圾焚烧和填埋处理设施。特别是今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如结合地球日开展主题为“爱护地球,从垃圾分类做起”的实践活动;在大学城开展了 “志愿青年共携手,垃圾分类齐担当”青年志愿者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在越秀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社区)可回收物全回收活动;“垃圾分类我带头——广州老干部在行动”活动启动仪式等,同时在从化区莲麻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现场会,在番禺区大龙街召开生活垃圾分类现场观摩会等,通过系列的广泛宣传,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垃圾分类意识,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承诺、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此外,在科普宣传方面,广州模式值得借鉴。创新推出垃圾分类《外来媳妇本地郎》首部电视剧、《习惯˙爱》微电影及《30秒教会如何垃圾分类》等公益宣传片,有效传递正能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编印《生活垃圾分类》50问,拍制并在广东电视台播放生活垃圾分类专题宣传片《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开展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网络竞赛总决赛、“垃圾分类•广州经验大家谈”沙龙等活动。
4
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如何对接
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全民动员”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两个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社会资本参与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市场,尽可能做到“应收尽收”,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街道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鼓励街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有效模式,使企业成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
从2014年开始,因地制宜在越秀、海珠、荔湾、白云、花都、增城等区开展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工作对接,由供销合作社企业进行市场化收购,利用城市管理收运系统运输低值可回收物,费用由回收企业与政府共担,畅通了垃圾分类、回收、分拣、处理、利用的渠道。
例如精细化管理,实施废弃年花年桔分类投放收集处理,每条街道至少设置一个收集点,2017年共设置544个收集点。建立“互联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APP移动平台,积极探索资源回收系统与环卫收运系统“两网融合”。越秀、海珠、荔湾、白云、花都、增城等区在环卫压缩站(转运站)旁配套建立资源中转站,建立社区便民回收站点500多个。荔湾区推进建设低值可回收物网络体系,建设废旧玻璃、木材、塑料综合分类处理中心3个、中转场15个、便民回收点60个。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和增城等区与部分企业对接回收处理废玻璃、废木质等低值可回收物,每月回收处理达2万多吨。2016年全市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245万吨(其中低值可回收物约95万吨)。
互联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 实时预约上门回收 来源:人民网
垃圾分类处理的目标就是“资源利用最大化,对环境影响最小化”。广州垃圾分类处理实践的最大收获之一是让全社会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理是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处理。
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广州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涉及多部门协作时,各部门重视程度不一,难形成合力;针对市民习惯设定的投放方式有待优化,现场监督不够到位;分类收集与分类转运还未实现无缝对接;区街督办机制和督查队伍不健全,经费保障还不够到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越来越多的“再生资源”未能进入回收利用系统。这些问题大多是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广州市的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垃圾分类城市作借鉴。
延伸阅读:
中国式垃圾处理 您的城市是哪种?
全文|《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报告:面向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原标题:观察 | 垃圾分类广州模式:重视垃圾分类法治化,创新构建垃圾分类管理全流程设计。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