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ldquo;生命之基,万物之母rdquo;,在人类繁衍、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最终绝大部分积累到土壤中,致使土壤环境质量及其安全性能日益下降。上世纪70年代以来,百年工业发展所积累的污染场地大量出现,成为发达国家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因场地污染控制和管理不善引发的严重

首页> 环境修复> 场地修复> 评论> 正文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上海路径

2017-11-01 14:19 来源: 环境经济杂志 作者: 杨洁等

土地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在人类繁衍、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最终绝大部分积累到土壤中,致使土壤环境质量及其安全性能日益下降。上世纪70年代以来,百年工业发展所积累的污染场地大量出现,成为发达国家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因场地污染控制和管理不善引发的严重污染事件也层出不穷,如“美国拉夫运河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等,引发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场地修复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明确了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建立了资金筹措机制,制定了场地修复计划,长期投资研究场地修复技术与设备,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修复技术与工程应用经验,场地污染问题逐步得到控制和解决。

在我国,污染场地环境保护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真空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农田土壤,基本不涉及城市工业场地。90年代开始,外资咨询公司进入我国,带动了我国场地环境本底调查工作,而当时国内机构关于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工作鲜有涉及。

萌芽阶段:2000年左右,部分大中型城市工业场地污染事件频发,业内专家学者及政府开始关注工业遗留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问题,该阶段充满了观念的革新和碰撞,这种碰撞至今仍在持续。

高速发展和爆发阶段:2005年之后,北京、上海、重庆等特大城市,都有场地环境治理方面的需求,环境保护部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支持和指导场地治理相关工作的开展。2010年以后,特别是从2012年底开始,随着国家层面相关文件的出台,场地污染防治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这可以说是场地修复行业的里程碑事件,着实给场地修复市场打了一剂强力的兴奋剂,相关各方(管理部门、从业者、研究者等等)的工作都随之处于或即将处于爆发阶段。

上海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进程

上海作为我国近现代工业的起源和中心,其工业化进程历史悠久、门类众多,经历了以轻工业为主逐步转向重工业的过程。统计数据表明,1978年上海的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2%,到2011年这一比重降低到22%,而重工业产值则从48%上升到78%。

而今,上海正在建设与世界级城市相匹配的“全球城市”新型工业体系,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性企业逐渐搬离中心城区。1993年,中心城区工业产值比重首次低于周边区县,第三产业比重也在1999年赶超第二产业,2014年,中心城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高达80.6%。在城市增速换挡、产业更替进程中,中心城区释放出大量污染严重的化工、制药、电镀、纺织等工业企业用地,加上郊区大量的乡镇企业调整退出,给上海城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上海市工业场地污染物,主要涵盖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总石油烃、农药等。特别是重金属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已完成修复的污染场地中,80%以上存在重金属污染,而有机物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情况达一半以上。此外,受污染土壤还对浅层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具有隐蔽性、持久性、毒害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除了常规污染物,部分场地还出现了一些非常规污染物,但由于缺检测方法、缺毒性参数、缺评价方法等,增加了调查评估和修复的技术难度。

上海是国内较早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城市之一,目前已完成的污染场地修复治理项目达几十项。“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上海市相继开展了上海世博园区、上海迪士尼乐园、部分大型居住社区等场地的调查评估与修复工程。

场地修复

其中,上海世博会场地土壤修复是上海场地环境保护工作的起点和里程碑。从2004年开始,上海世博局、环保局、科委等单位就启动了上海世博园区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等相关工作,整合了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力量,于2012年完成了近20万方污染土壤的异位治理修复工作。继世博会场地修复之后,上海又启动了另一项重大工程——迪士尼乐园建设。2009年~2012年,上海完成了迪士尼乐园一期和二期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工作。

近年来,在上海各区县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房等政府重大建设项目中,也涉及到大量工业企业场地的土壤地下水治理修复工作。

延伸阅读:

中国式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实践

在上述工作开展过程中,上海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技术文件的背景下,结合上海实际情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思路。另外,从2010年开始,结合上海重点发展区域环境整治和产业转型升级,桃浦、高桥、吴淞、南大、吴泾等工业集中区的区域性场地环境专项调查和治理修复工作也在有序推进,期间贯穿和体现了基于风险管控的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

上海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发展历程

管理制度

上海地方技术文件

在实施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期间,上海在场地环境管理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和突破。从2014年起,上海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工业企业、市政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场地环境管理办法。

如针对工业场地和市政用地(加油站、垃圾收集利用及处置场、污水处理厂)的《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管理办法》(沪环保防[2014]188号),要求在转性开发为住宅、商业、学校、公园等环境敏感性用地时,开展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

2016年7月,上海市环保局和规土局联合发布《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26号),规定了本市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储备、出让、收回、续期等环节须开展土壤环境(含地下水)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工作。

另外,作为相关管理制度的配套文件,管理部门还建立了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环境领域专家库,配套开发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环保领域专家抽取系统”,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和专业。同时,建立了从业单位年度定期考核制度,对从业单位的人员、能力、项目质量和诚信等方面定量考核,考核“白名单”网上公开。

标准规范

早在2007年,上海市就组织科研团队编制并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350-2007)。在我国土壤质量标准滞后的客观条件下,该项标准被作为场地土壤质量评价的科学依据而广泛使用。

近5年来,上海市陆续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程序、方法和指导性技术文件,为本市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包括《上海市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上海市场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上海市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方案编制规范》《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规范》《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以及《上海市污染场地土壤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在内的6项技术规范和1项地方标准。

2016年7月,上海还颁布试行了《上海市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指南(试行)》。此外,还有一系列涉及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系列治理修复技术指南等文件正在编制和规划过程中。

污染场地

倡导绿色修复理念,提升管理技术水平

目前,基于风险的污染场地管理理念,已经在各国环境管理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同和应用。上海贯彻实施为污染土地合理规划和再开发服务的先进管理理念,以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为根本,对风险较大但开发价值较高的场地,可以按照土地规划功能修复;对风险较小的场地,以防止扩散为主,切断暴露途径,限制用地功能,先控制污染源,后修复污染场地,从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尽管如此,上海市在场地修复工程实践中形成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尚不完善,总体水平较发达国家而言仍有较大差距,导致修复工程实施粗放、修复效率较低。另外,由于修复技术的针对性和应用局限性,现有的成熟修复技术尚无法完全满足上海市工业场地污染修复的需求,为本市大型复杂污染场地的治理修复工作带来较大的技术和管理难度。

污染场地环境保护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对各方都是全新的任务和挑战,未来在法制建设、理念革新、管理水平、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学认识场地污染问题

现阶段,无论是管理方、责任方还是从业方,对场地修复工程的经费和结果较为关注,但是对搬迁企业的二次污染防治问题以及修复工程实施中的二次污染防治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另外,很多场地的前期调查工作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后续评估和修复工作。再者,目前场地污染修复工程的验收,往往直接套用建设工程的末端质量验收模式,但是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建设工程不同,应该关注长期的跟踪评估。

完善技术标准,加强规范引导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环境本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管理部门应引导深化建立基于风险防控的技术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地完善地方标准体系。

目前涉足修复行业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缺乏市场准入机制,从业人员缺乏经验,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亟需管理部门发挥引导作用规范行业发展。另外,现阶段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各类修复技术,其稳定性、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有待考证,需要建立修复技术筛选和评估体系,特别是长期有效性评估。

从业单位练好内功

从近两年的行业发展来看,污染场地治理所需大部分资金仍然是依托政府,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尚需时日,而所谓的市场规模也只是雾里看花。唯有沉下心来,修炼内功、提高软硬实力,结合自身特点寻找定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经得起“终身责任制”的考验。

延伸阅读:

中国式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实践

原标题: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上海路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