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聊城市经信委印发《聊城市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到,重点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方面重点发展燃煤烟气高效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和装备,实现超低排放。积极推进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化等高污染行业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的使用。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全文如下:
聊城市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知识密集度高、资源环境友好、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是国家加快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市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是我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聊城的客观要求。根据《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规划(2016-2020年)》、《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9号)、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为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县(市、区)也先后制定了落实方案,全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逐步发展。2015年,全市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节能环保产业企业达到88家,实现总产值548.6亿元,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二是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全市建成省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2个(高唐县、临清经济开发区)、示范县1个(临清市)、示范企业12家(中通客车、时风集团、泉林纸业等),初步形成了南始阳谷,北至高唐县、临清市,中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东昌府区凤凰工业园、茌平信发工业园连成串的“7”字型节能环保产业带,这一产业带囊括了全市90%以上的节能环保企业,属于省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之一。
三是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我市相继成功申请创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示范城市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双城同建”为节能环保企业和循环经济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实现了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是部分领域竞争优势突出、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时风集团、泉林集团等企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拉长产业链条的成功案例,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相关产品型号更加齐全,产业技术更加先进,在农作物秸秆制浆等行业中竞争优势突出;研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其中“秸秆清洁制浆及其废液肥料资源化利用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五是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全市共有通3过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13家,合同能源管理成为节能服务业的重要模式,“十二五”期间,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88个,实现节能量29万吨标准煤,销售收入达5亿多元,利税6000多万元。
(二)存在问题
我市节能环保产业虽已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产业规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总量不大,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我市节能环保总量明显偏低;小规模节能环保企业偏多,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普遍缺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和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相对较少,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低,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
三是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不足,目前节能环保产业止步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存在短板。
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亟需建立和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节能环保设备租赁、互联网+、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等市场化推广模式需进一步推进。
五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企业多着力于培养技术工人,对能够进行创新和研发的高端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4不够,高端技术人员缺少,缺少必要的核心技术。六是政策机制不够完善。投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资金短缺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小,绿色金融体系不够完善;统计、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对产业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
(三)面临形势
当前,绿色发展大趋势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新机遇。随着环境问题加剧、资源能源约束趋紧和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市传统产业比重仍较高,对于能源资源的依赖性仍较强,但我市较大的节能环保市场需求、扎实的制造基础、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我市应狠抓机遇,加快推动节能环保市场化模式的应用,扩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为加速建设“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抓住培育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重点产业基地(园区)三个重点,以重点5工程为带动,突出自主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培育规范市场,将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美丽聊城的绿色产业、美好生活的民生产业和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有效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推动作用,集聚节能环保产业的国内外人才、资本、创新等要素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坚持创新引领和特色发展。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资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发展具有我市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坚持分类指导和集聚发展。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发挥园区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关联企业向重点区域集中,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集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4、坚持问题导向和应用拉升。着力查找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加以解决。切实围绕社会各领域的节能环保需求,拉升相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延伸阅读:
141家企业 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新技术、装备(产品)公示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形成布局6合理、特色鲜明、层次较高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各县(市、区)节能环保产业分解目标任务见附表。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到2020年,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转化应用,每年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实施一批节能环保高端产业项目。
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到2020年,打造分片集中、辐射区域、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基地5个,其中省级及以上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3个。
市场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到2020年,节能环保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长10%左右,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中介机构达到30户以上,推动节能环保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加快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率大幅提高。到2020年,大幅提高我市资源循环利用率,其中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8.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86%,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0%、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85%,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55%。
三、重点领域
(一)高效节能产业
锅炉(窑炉)及相关技术和设备。加快推广高效锅炉,推广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工业煤粉锅炉高效燃烧技术和低7氮燃烧技术。重点开展锅炉燃烧优化和自动调节控制、新型省煤器、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太阳能预热给水、脱硫脱硝除尘及余热利用一体化等方面的节能技术改造。鼓励现有锅炉(窑炉)开展能效测试、系统能效诊断等工作。优化燃料结构,实现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推进煤炭清洁化燃烧。推广使用洁净煤,燃煤锅炉不得直接燃用高硫高灰份的原煤。
机电设备。加快淘汰落后机电设备,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变压器、通风机、水泵、空压机等通用耗能设备,推广使用软启动装置、静态无功补偿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等设备,重点发展新一代柴油发电机和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
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广使用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回收、螺杆膨胀动力驱动、汽轮机低真空供热、高效换热器、高效冷凝器等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技术和设备。
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技术和设备。推进节能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发展能源监测管理系统、环境热工仪器、建筑节能检测仪器等。推广使用在线能源计量、检测以及智能计量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工业企业配备便携式热工检测设备。
高效节能电器。大力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设备。
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重点发展和应用新型LED以及三基色双端直管荧光灯(T8、T5型)等高效照明产品,提升LED照明器件及系统可靠性和智能化控制水平。
绿色建筑。发展新型墙体和节能保温材料,引导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并使用适应“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强地面建材,增加城市涵养水分能力;发展节能建筑门窗、光伏光热一体化玻璃、真空节能玻璃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
节能变电及电力智能控制系统。重点培育节能型变压器和节能型高低压成套开关技术和设备制造及应用行业,支持企业研发或使用电力智能控制系统,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重点支持发展非晶合金节能变压器;鼓励和支持研制、生产电网智能调度、调控及道路照明、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及设备。
信息节能技术与节能服务。大力发展钢铁、化工、热电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管控中心。重点发展咨询、诊断、设计、改造、托管“一条龙”以及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碳排放核查、节能量交易等服务。
(二)先进环保产业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燃煤烟气高效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和装备,实现超低排放。积极推进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化等高污染行业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的使用。
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城镇污水提标改造和系统优化及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技术和装备、重点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重污染行业各类废水处理技术和装备、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大力推广高盐废水、高浓度有机废水、含重金属废水处9理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膜分离技术、膜法重金属脱除、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污泥脱水处理技术等。发展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废水资源化回收利用和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技术和装备。发展地表水体污染综合治理与水体生态修复、地下水污染监测及控制修复等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饮用水强化处理、高效安全消毒、管网水质稳定等安全保障装备。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和装备。发展污泥无害化处理、污泥生物发酵除臭一体化装置、污泥氧化法、生物法消减等污泥处理技术和装备。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垃圾发电、垃圾焚烧尾气超低排放、污泥与餐厨垃圾协同厌氧处理、农村固体废物处置、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等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装备。
土壤修复。根据不同土壤性质使用土壤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化学法修复技术。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推荐使用腐熟等有机肥料,科学施肥,实现农业领域的“双减”(减少肥料使用和农药使用)。
环保服务。开展环境安全评估、环保工程设计咨询和工程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咨询以及企业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等第三方环境监测服务。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赤泥、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化工废渣、冶炼废渣、铸造废砂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推广电解铜废渣提取贵金属技术的输出和应用。推广固体废物生产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产品。推10广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废旧沥青再生、建筑废物混杂料再生利用等技术装备。
资源再生利用。重点推广报废汽车、废旧电子电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废杂金属、废纸、橡胶、塑料等典型“城市矿产”分类回收利用技术及装备。推广废旧轮胎再制造和轮胎翻新技术应用。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餐厨废弃物密闭化、专业化收集运输体系。鼓励餐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化工制品及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生产沼气、高效有机肥等。
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生物质燃料等技术与装备,推进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等为原料的造纸、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
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雨水资源化和再生水利用技术装备。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深度。
资源循环利用服务。推动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加大重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加强园区、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分质梯级利用、水分类和循环使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服务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平台,支持回收行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
延伸阅读:
141家企业 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新技术、装备(产品)公示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技术创新
推动创新升级。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支持的原则,构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开发一批高端节能环保装备与产品,鼓励企业申报节能环保领域国家、省重点项目,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实现创新升级。
建设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增强基础创新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鼓励骨干企业、高等院校、有实力的服务机构申请建立国家或省级研究中心、国家或省级实验室等。
形成创新产业化成果。继续组织一批创新产业化专项工程,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活动,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二)加强示范带动
通过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建设特色基地,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生产优质产品,加强示范带动,重点实施“五十百”工程。
区域带动。发挥我市距离京津冀、济南、雄安新区较近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科研优势,加强科技合作,培育龙头企业,扩大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打造5个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县(市、区)和5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特色基地。
重点示范。在全市九大重点行业中,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力度,每年实施10项重点项目,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政策扶持,重点打造10家节能环保服务企业,重点发展10个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
行业引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关联企业集聚,加强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强化专业分工,推进产业向高端高质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培育1个以上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
(三)强化市场培育拓展
推进品牌战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供需对接、展洽推广等措施,加快我市节能环保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加强自主商标培育。
创新营销方式。推广利用“互联网+”促进绿色消费,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直销或与实体企业合作经营绿色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同行业或跨行业组建营销联盟,联合拓展国内外市场。
引导绿色消费。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量,实行“工业绿动力”计划,扩大高效先进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消费。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不断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比例,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产品,激发绿色消费市场活力。
(四)完善服务模式
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服务模式的创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合理运用“互联网+”、PPP、BOT、EPC等新兴服务模式,激发服务活力,提高服务水平。
节能服务业。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励咨询、诊断、设计、改造、托管“一条龙”服务。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大力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医生”诊断服务。支持对高耗能企业的能耗实时监测、能源管理中心和能源在线计量体系建设。
环保服务业。以燃煤电厂超低排放为重点,推广脱硫脱硝除尘污染治理一体化服务。以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重点探索工业园区污染、市政及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以及小微分散型企业污染的第三方委托治理。支持环境修复、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支持回收行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构建回收、运输、加工利用为一体的城乡固废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统筹衔接。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
(五)加大金融保障。
发挥资本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使用信贷、发展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对节能环保产业开展金融支持和服务,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产业,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到2020年,各金融机构推出20个以上节能环保特色金融产品。
五、重点工程
(一)特色基地培育工程
重点培育高唐县、临清经济开发区等省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我市“一区一圈一带”叠加的优势,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因地制宜,支持茌平、阳谷、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区)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支撑,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建设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基地。以泉林纸业、国能生物等企业为支撑,以本色浆、环保纸、纸浆模塑餐盒、绿色有机肥、全棉秆清洁制浆为特色,以高唐县为重点区域,研发核心和关键技术,培育强化自主品牌,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建设节能环保技术服务综合发展基地。以金泰节能、碧水蓝天、山东国环为支撑,以锅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水污染防治、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为特色,以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区域,开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综合发展。
建设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基地。以地源热泵为特色,以东昌府区凤凰工业园为重点区域,建设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研发及生产基地。以制造节能电机为目标,临清、冠县重点发展节能电机、水泵、风机等,打造节能机电设备基地。以凯美瑞轴承为支撑,以节能高效精密轴承为特色,建设节能高效精密轴承产品基地。以鑫亚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新一代柴油发动机和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
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茌平县以信发集团为核心,以信力达木业等为支撑,逐步形成赤泥、次小薪材等资源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基地;高唐县以时风集团为核心,形成以轮胎翻新、翻胎设备、翻胎原料、抽油杆修复为特色的再生资源利用基地;以东昌府区为重点区域,形成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以祥光铜业为核心,以明杰环保、祥瑞铜材为支撑,以阳谷县为重点区域,以拆解回收废铜、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为特色,构建覆盖冀、鲁、豫的废旧回收和利用基地。以东阿、茌平为重点,以回收利用废钢铁、废铝为重点,打造废旧金属回收和利用基地。
(二)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工程
在钢铁、电力、有色、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加快节能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实施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智能管理系统、余热余压高效回收利用技术、高效储能技术、太阳能应用、热泵应用技术等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应用,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实现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全面提升,铜冶炼、电解铝、氧化铝、300MW级及以上常规燃煤发电机组、水泥、烧碱等重点高耗能行业企业的能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
重点开展燃煤锅炉的淘汰改造和节能环保改造工程,加快推广高效锅炉,重点开展燃烧优化、低温余热回收、太阳能预热,热泵(水源、地源、污水源)技术、自动控制、主辅机优化和变频控制等方面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强锅炉能效测试工作,开展在线节能监测和诊断,将锅炉能效数据纳入动态监管。着力抓好洁净煤的推广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化工及焦化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加强对能耗高、污染重的工艺装备技术改造,加强煤炭质量管理,实现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到2020年,先进高效锅炉占比达到70%以上,现有锅炉能效测试工作开展率达85%以上。
(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工程
落实企业污染治理主体责任,以燃煤污染、扬尘污染、“小散乱污”企业为治理重点。实施全过程水污染防治,对造纸、焦化、印染等重点行业,实行新(改、扩)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中水利用和城镇污水再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建设,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到2020年,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先进环保工艺、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先进环保装备(产品)在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广泛应用。
延伸阅读:
141家企业 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新技术、装备(产品)公示
(五)重点项目带动工程
培育、引进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分别在节能产业领域、17环保产业领域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创优势、补短板,实现重点项目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到2020年,组织实施100个以上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
(六)“双城同建”工程
实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双城同建”工程,加大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力度,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计划,开展各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工程,推进阳谷、茌平等县“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2017年、2018年,“双城”建设内容分别全部完成。
(七)绿色工厂创建工程
优先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机械、纺织、医药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开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淘汰落后设备,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建成能源管理中心,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实现工厂的绿色发展。到2020年,全市创建10家绿色示范工厂。
(八)绿色建筑推广工程
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利用建筑垃圾、粉煤灰、炉渣、尾矿、湖河淤泥等固体废物为18原料的新型墙材及低辐射镀膜玻璃、断桥隔热门窗、遮阳系统等绿色建材,提高新型绿色建材的使用比例,积极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动光热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进一步开展公共机构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等工作,完善绿色建筑建造、运营监管体系和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到2020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经信、环保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建设节能环保产业联盟,加强行业自律,抱团发展,共图大业,制订出台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推进工作方案、扶持政策和保障性制度,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建立市县区联动推进机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二)加快推进落实
围绕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细化分解各县(市、区)目标任务。建立产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制定综合考评办法,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纳入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定期开展考核评价。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确保责任分工落实和目标任务完成。
(三)加大政策扶持
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的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优惠政策,帮助节能环保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完善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投融资体制,探索和推广PPP建设运营模式。对节能环保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点工程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中给予重点保障。完善财政支持方式和资金管理办法,加大财政资金倾斜力度,落实政府绿色产品采购相关政策,推广应用节能环保产品。
(四)完善市场化机制
严格节能环保执法,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认真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脱硫脱硝除尘电价和居民用电、用气、用水阶梯价格政策。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节能发电调度。创新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运营模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
(五)着力人才建设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机构。大力引进高新技术、科研和管理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完善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内部挖潜,合理布局职业培训、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不同人才培养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培养多20层次的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逐步建立自主人才培养体系。
(六)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消费宣传力度,把节能环保、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组织好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谋划节能环保高层次产业和项目招商会、展览会,召开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论坛。加强对节能环保产品的推广,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常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科普教育,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促进全民参与和全社会监督。
延伸阅读:
141家企业 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新技术、装备(产品)公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