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业界公认的未来发展方向。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我国海水淡化建设项目累计超过125个,日均产水量达到百万吨。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国早就启动了淡化海水填补水资源短板的推动工作,而且力度将越来越大。
技术路径日臻明确、应用范围正在加大……政策利好频吹,海水淡化产业再度成为市场的热点。近段时间,以膜处理、中水回用、反渗透设备为代表的海水淡化板块呈现上涨趋势,巴安水务、碧水源、洪城水业、博天环境、北控水务、中滔环保等众多产业链公司更是纷纷“领舞”。
业界分析普遍指出,经过此前多年发展,已经拥有技术积累与资源储备的海水淡化产业正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在此重要的时间关口,日渐紧张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正不断催暖新兴水资源利用模式,并将进一步推动海水淡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借助市场利好、各方发力,海水淡化有望实现从产能‘跃进’向提质增效的转变。”
1顶层设计助推强势增长
“截至2016年底,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两大产业终端在内的海水淡化工程持续走高,全国范围内工程近128个,产水规模超过110万吨/日。”在国家海洋局印发的《2016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已传递出积极信号:当前,海水淡化利用项目已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发展趋势。
水处理资深专家认为,目前我国仍然以跨流域调水、节流为主,短期内实现以淡化海水为主的供水格局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从一些沿海国家与现实情况考量,我国加大淡化海水应用程度或许只是时间问题。随着技术实力的逐步完善,结合国家政策对产业的大力扶持,海水淡化的发展已经不可逆转。
无独与偶,《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也为海水淡化发展新增有力引擎。从2017年开始,海水淡化利用将驶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海水淡化总产能将超过220万吨/日以上。为更好推动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沿海城市将新增日均超过百万吨的淡化海水产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海水淡化的发展设定了较高的增速。
“如果是过去5年里最主要的任务是扩大产能,‘十三五’期间海水淡化还将以提质增效为发展目标。”相关部分负责人指出,下一步最主要是推动海水淡化成本下降,扩大其多元化应用,并逐渐为公众所接纳。根据《规划》,在未来4年内,海水淡化装备自主创新率需超过80%,自主技术则要占到国内市场的6成以上。显然,让相关企业通过创新驱动的形式抢滩市场,降低淡化成本并加速产业规模化,将对整体产业链起到实质助推作用。
2整体产业链持续利好
不论是海水淡化的加速利用,还是利好政策打开的空前市场,都让海水淡化产业在战略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从之前巴安水务联手瑞士水务、天壕环境战略收购赛诺水务,到中交股份拟与全球海水淡化巨头IDE“在一起”,在政策推动下,海水淡化产业加速向市场投放治理刚性需求。
“海水淡化已成为‘开源’的有力举措。”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随着上述利好政策深入推进,我国海水淡化将加速各大水处理企业转型步伐。在终端需求的刺激下,海水淡化产业链上游以膜设备、反渗透技术、中水回用为代表的核心产业链同样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被视作海水淡化“中枢神经”的核心要件,膜处理设备尤其是纳滤膜、超滤膜、微孔滤膜产业一开始就与海水淡化产业共同发展,并保持着高速增长。其中,处于膜设备产业链中游的反渗透膜企业受益最为明显。目前反渗透膜行业总体低端产品竞争比较激烈,高端的膜材料仍以进口为主。若未来海水淡化建设规模放量较快,国内反渗透膜的产能将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十三五”期间膜处理设备企业将更加倾向与能够共赢高品质膜材料的企业合作。
与膜设备板块全面爆发相比,反渗透技术则将迎来优胜劣汰的产业变革。一行业相关人士指出,反渗透属于传统的水处理技术领域,无论是应用路线,还是产品特性,都已非常成熟,其面对海水淡化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标的则是提升性能,满足精细化、定制化的需求。此外,海水淡化独特的能源储存优势,也为产业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语
可以预见,海水淡化将逐渐向膜设备、反渗透、中水回用等产业链互联互通发展。而在海水淡化产业建设规模不断放量的同时,整体产业链企业也将迎来市场释放的又一波高潮。
延伸阅读:
太阳能与海水淡化组合是否经济可行?取决于这些因素
原标题:海水淡化拉开扩张大幕,产业链获益远超预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