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来源于ISSN1673-9493 中文核心期刊《国际城市规划》,作者系:
黄欣茹,毕业于深圳大学城市规划系,现为 亚太生态经济研究院 高级研究员。
宋彦,通讯作者,教授,深圳大学城市规划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陈燕萍,教授,深圳大学城市规划系。
利用绿色街道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的经验启示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by Developing Green Streets: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摘要:由美国提出和主要倡导的绿色街道是低影响开发理念落实到街道雨水管理实际工程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推广,绿色街道目前被公认为是最先进的雨水管理方式之一,改善了当地街道暴雨洪水问题的同时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绿色空间。本文在全面分析美国绿色街道建设过程以及先进建设案例的基础上,从成熟的绿色街道建设工程技术、完善的绿色街道实施保障机制和多方协作参与建设绿色街道三大方面梳理归纳了美国绿色街道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并指出我国应当借由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机遇,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经验,以绿色街道建设为着手点和推动力促进海绵城市建设。
Abstract: Green street is an importantpractical engineering of development storm water management proposed by theUnited States. After decades of practice and promotion, green street iscurrently recognized as one the most advanced means to improve the local street’srainstorm flooding problem as well as creating more green space. Based onanalysis of practice of green stree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ticlesummarizes three sets of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easures ofimplementation, and multilateral collaboration in constructing green streets.We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on how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 advanced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t coul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by developing green streets.
引言
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由暴雨和沿海风暴引起的洪水问题愈发突出。近年来雨水学家开始意识到城市管道仅是简单把雨水更快速地往地下排,不仅增加了因自然过滤减少造成的地下水或河道污染,还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内涝或洪水的发生,直接或间接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雨水管理的新研究和实践,包括最佳管理实践(BMP)、低影响开发(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等。其中,由美国为主要设计和倡导的绿色街道(Green Street)是低影响开发理念落实到街道雨水管理实际工程的重要手段,其将人行道和街道路缘石之间的区域以及道路扩展区(如停车场、广场及公园等)等区域利用植物、土壤等自然元素改造成集截流、减缓、净化、收集、渗透雨水于一体的雨水管理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推广,绿色街道目前被公认为是最先进的雨水管理方式之一,英国、加拿大、澳洲等国家纷纷借鉴,在改善了当地暴雨洪水问题的同时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绿色空间。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实际运用中以绿色街道改造项目为主的低影响开发建设进展依然十分缓慢,究其原因是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力和工程着手点,城市在绿色街道的建设和落实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
(1)我国绿色街道建设技术和建设流程尚未完善使得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从而导致绿色街道建设不能被很好地推广;
(2)虽然我国已经出台针对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指南,但尚缺少相应的法律政策对绿色街道纳入城市规划做出明确的规定,指南也并未对绿色街道建设的具体目标加以明确,可能会导致绿色街道理念和技术架空,无法落实到城市实际建设项目当中;
(3)各地绿色街道建设和管理责任部门不够明确,以及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使得城市的利益相关者缺少参与建设的途径。
反观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绿色街道理念已经深入民心,绿色街道建设和落实的技术条件和保障体系也已经比较成熟。因此,针对我国绿色街道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美国雨水综合管理理念下的绿色街道建设的先进经验,试图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抓手和建设思路。
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经验
美国是雨水综合利用发展较早的国家,其城市雨水管理经历了排放管理、水质管理、生态管理三个阶段,如今主要是从分散、小规模的源头场地对雨水进行收集、渗透去污和回收利用从而减少暴雨径流量和洪水污染的雨水管理模式——即生态管理阶段的“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理念由美国马里兰州环境资源局于1990年首次提出,同年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打造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街道,建成后管理了当地正常降雨强度下75%~80%的地表雨水径流。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逐渐扩散引起了美国建设绿色街道的热潮,各个州开始根据实际需求做了绿色街道建设的相关计划和实施方案。
如今,美国各州已经建设了相当数量的绿色街道项目,仅波特兰一个城市的建设量就达到数百个,被称为典范的工程也不在少数,建设成效显著。下面通过成熟的绿色街道建设技术、完善的实施保障机制以及多方协调建设三个层面来介绍美国的绿色街道建设经验。
1
成熟的绿色街道建设技术
延伸阅读:
800多天过去了 首批试点的16个“海绵宝宝”长成什么样?
1.1
清晰完善的绿色街道建设流程
图1 美国雨水花园设计和建设流程图
资料来源:http://www.lowimpactdevelopment.org/raingarden_design/processt_clickjpeg.htm
美国绿色街道的成功建设离不开清晰完善的建设流程。完善的建设流程设置在保证每个绿色街道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可以促进更多绿色街道的建设,并能促进更多主体能参与到绿色街道建设当中。图1显示了美国绿色街道中雨水花园的设计和建设流程,主要包括现场评估、设计、建设和管理四大阶段。
1.2
绿色街道设施一体化设计
为了确保雨水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和高效性,美国绿色街道建设时会考虑绿色街道设施与原有城市街道以及雨水管道设施的连通设计。绿色街道一般包含生态湿地、雨水花园(含雨水种植池、路牙石扩展池、雨水渗透园和雨水种植沟)、生物滞留池以及可渗透路面系统等设计要素。不同种类的设计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可根据需求建设多个。在建设过程中,这些设施会与街道原有的绿化带、雨水沟、渗井、路缘石、街道排水口、屋顶落水管连接,共同构建可持续、一体化的生态雨水管理系统。此外,景观植物的配置也是绿色街道一体化设计的关键元素。用于绿色街道雨水管理的景观植物通常必须具备水适应性强、可拦截污染物、成本低廉且适应当地气候等优点。
下面几个案例对常见的绿色街道设施与城市建筑旁绿地、道路、巷子等区域的原有雨水管理设施之间,以及绿色街道设计元素之间如何进行一体化设计进行简要说明。
图2 与建筑旁绿地一体化设计的雨水花园横断面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图2是与建筑旁绿地以及地下管道一体化设计的雨水花园横断面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包含了集水沟、导流管、过滤池等元素。原理是打断雨水径流直接流入城市地下水管道,通过从建筑物的屋顶开始把雨水径流收集起来,并在地表上采用竖向处理或可渗透地表的方式把雨水汇集到雨水花园逐层进行缓冲和去污处理,再与城市原有的地下管道系统连接。人行道以及停车场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孔混凝土、透水沥青或透水砖等可渗透铺装。
图3 与街道绿化合建的路缘石拓宽区的平面示意图
资料来源:http://www.yuanlin8.com/landscape/7430.html
图3是与街道绿化及原有排水设施一体化设计的路缘石拓宽区的平面示意图。方法是把街道两旁的部分停车区域改造成具有雨水管理功能的路缘石拓宽区。雨水沿着道路坡向随着约0.5m宽的路缘切口进入拓宽区内,并随着拓宽区内的植物和土壤吸收下渗,超出这一级吸收能力的雨水会从一级鹅卵石拦截坝流向下一级,直至每一级的植物和土壤都吸收了足够的雨水或雨水超过了路缘石拓宽区的存储容量。若雨水径流速度超出了整个路缘石拓宽区的吸收下渗速度,雨水将随路缘切口流入街道原有的排水口,进入城市雨水管道系统。随着路缘石扩展区对雨水的层层处理,街道上大部分雨水径流都能被就地吸收。
延伸阅读:
800多天过去了 首批试点的16个“海绵宝宝”长成什么样?
值得一提的是与巷子结合建设的绿色街道设施。近几年,美国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兴起了名为绿巷计划(green alley)的创新战略。巷子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纵横交错的大小巷子仍然是居民生活、休憩的空间,起着重要的通道作用。由于大部分巷道的建设时间较早,排水设施跟不上周边土地利用的变化、人口的增加,导致巷道下水管堵塞、雨天积水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巷子在过去往往被认为是城市中危险、脏乱的地方。经过重新设计改造过的绿巷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植物洼地等的改造来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补给,并为城市带来更安全、更舒适的步行休闲空间,为这部分被遗弃的城市空间重新注入新的活力。2008年,洛杉矶市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城市绿巷建设项目,希望通过这些绿巷来实现改善城市径流管理,城市热岛降温,鼓励非机动车交通方式、扩大绿色开放空间等系列目标。2009年,绿巷委员会制定了绿巷设计场景指南,旨在指导绿巷工程设计项目的建设。
图4 与巷子结合的绿色街道改造设计平面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Joshua, P, Newell, Mona, Seymour, Thomas, Yee. GreenAlley Programs: Planning for a sustainable urban infrastructure?[J]. Cities,2013, 31: 144-155.
图4是城市原有巷子设施与绿色街道设施一体化改造的设计平面图。设计师应当根据巷子不同的功能需求、现状条件和特性,采用不同的雨水管理元素建设不同类型的绿巷。如图4(1)是对车行需求较高的巷子,则把地面改造为方便车行的渗水铺装,与可集水的洼地、带有油脂过滤装置的排水井结合。图4(2)则是把部分车道改造为生态过滤区域,建设生态花槽,使用生物过滤来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地下水质量。图4(3)基本不保留车行区域,增加照明、长椅、景观植物等步行道设施,仅保留紧急车行功能,在很好地管理雨水的同时为路人打造了安全、舒适的步行和休闲空间。
由上面的案例可见,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绿色街道建设,其原理都是通过打断城市雨水直接流入地下排水管道,把城市道路、巷子以及绿地等不同场地的设施原有的雨水管理系统与绿色街道设施进行连通一体化设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不破坏原有街道排水设施作用的前提下,利用软质景观加硬质景观设施截流、缓冲、吸收掉大部分街道雨水,大大减轻城市雨水设施排水压力的同时还减少并过滤了雨水冲刷带到地下水的污染物,起到很好的雨水生态管理作用。
1.3
高质量、低成本的绿色街道工程
项目的建设质量最能检验技术是否成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绿色街道建设成绩斐然,尤其在波特兰,多项绿色街道建设工程都被公认为是可持续雨水管理的极佳范例,经常被国内外多项研究以及工程借鉴利用。绿色街道的建设操作便捷,多数仅需要对现有的绿化景观区域进行简单改造便可获得明显的效果,且与同等雨水管理能力的灰色基础设施相比较而言成本更低。
美国环保局于2007年发布了《利用低影响开发策略和实践降低雨水管理成本》研究成果。研究对17个低影响开发项目案例进行了成本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雨水管理工程的成本并提高环保效益,项目的总节省成本范围从15%~80%不等。
2
完善的绿色街道实施保障机制
延伸阅读:
800多天过去了 首批试点的16个“海绵宝宝”长成什么样?
2.1
高质量、低成本的绿色街道工程
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就开始有关于水质管理法律规定《联邦水污染防治法》(FW PCA : Feder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ct),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资金资助水污染处理。20世纪70年代美国多个州开始对雨水源头排放进行了立法规定,如科罗拉多州(1974)和宾夕法尼亚州(1978)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城市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 ,推动了绿色街道建设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美国编制了雨洪管理总体规划,促进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目标开始转向水质管理。20世纪90年代,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提出“低影响开发”理念,“最佳管理措施”理念也逐渐转向更强调与植物和水体等自然条件结合的生态设计和非工程性的管理办法。2014年,美国环保局通过了一个全国性规章,旨在减少新开发区域以及更新区域的雨水径流,并通过一些绿色基础措施来加强雨水管理。如今在美国,所有想要申请建设许可的新项目或是改建的项目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雨水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开发对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水质的影响。一系列自上而下、相辅相成的雨水法规政策及其相关法律对美国项目开发时对雨水资源滞蓄、储存和减污方面做出了硬性规定,很大程度上促使政府和开发商采用实际的绿色街道工程措施来减少雨水径流及其对地下水和河流的污染。
把绿色街道建设目标纳入城市法定规划是全面推广绿色街道建设更直接有效的办法。西雅图被公认为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其中西雅图总体规划(1994—2014)起到了重要作用。西雅图总体规划是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强调在长期战略基础上解决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等众多问题。随着21世纪低影响开发实践的快速发展,以绿色街道实践推动的可持续雨水管理逐步纳入了西雅图总体规划。在西雅图总体规划的愿景2040中,可持续雨水管理作为增长管理策略中的专项内容被提出,并通过规划管理、技术援助、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其发展。纽约低碳规划(2030)在原来的建设的基础上扩大了绿色街道建设工程,明确规定2009年之前完成240条绿色街道设计项目,2015年前完成640条绿色街道建设,至2017年,整个纽约的绿色街道建设工程将达到3 000个。波特兰在建城之初,就把绿色智慧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当中。这种把绿色街道建设理念或目标纳入城市法定规划的方式使理念和技术的得到很好的落实,极有效地促进了绿色街道的推广应用。
区划法是美国地方政府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土地利用和建设的规划法,其对土地利用性质的分类和不同土地上建设内容进行了规定和要求,如在环境指标方面,对创造优美环境,防止有害影响作了广泛的规定,包括土地的绿化要求和污染防治要求等。在区划法的指导下,城市区划对城市绿化空间打造和雨水管理打造起到了强制性作用,通过在城市建设时把道旁绿色景观、街道或停车场可渗透路面的具体目标或指标纳入分区建设,保证了绿色街道工程的落实。
2.2
制定相关设计标准和管理手册促进绿色街道落实
技术指引、导则和相关设计标准是对历史研究经验和前期项目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20世纪末,美国一些州开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雨水管理手册》,对雨水设施建设做出了技术性的规定和指引,如北卡罗来纳州《雨水设计手册》、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县的《绿色街道与停车场设计指南》和波特兰《雨水管理手册》、《绿色街道相关设计标准》等等。其中波特兰《雨水管理手册(2014)》为波特兰市所有新建设、改造和重建的雨水管理项目的提供了关于雨水花园、可渗透路面等方面的设计标注和准则,并对雨水管理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步骤、建设方法以及后期维护等方面都做出了说明,以确保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实现城市的雨水管理目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雨水管理手册》的附录部分提供了各类绿色街道建设的设计细节和设计说明,为后期建设提供参考。此外,美国《低影响开发设计手册》、《绿色街道简报》、《绿色街道建设指南》、《下水道和排水设施设计手册》以及《芝加哥绿巷手册》等手册和刊物都对绿色街道做出了不同方面的指引。
此外,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整理了美国各州市雨水管理的部分优秀的成果案例并在其官方网站上共享。案例涵盖各建设案例的概况、设计手法、资金投入、建设部门及联系方式情况,实现了绿色街道工程项目的在线查询和学习,供公众学习和监督,并为后面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一系列设计案例、手册和指引相辅相成,为绿色街道建设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起到了很好的公众宣传和教育作用。
2.3
丰富的绿色街道建设资金渠道
美国联邦与地方政府通过多种经济手段激励绿色街道建设,如政府拨款、资助补贴、税收抵免等。如一些州为建设雨水收集和改造项目提供销售税和固定资产税的减免;开发商也可以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获得雨水费用折扣或一定的容积率奖励;部分市民可以通过雨水花园建设或绿色景观改造获得直接现金补贴。下面用两个案例说明美国绿色建设当中针对建设资金来源和资助的管理方式。
美国纽约低碳规划(2030)中明确规定了每一项规划目标的行动、时间表和资金来源等信息。其中在“抑制蔓延”章节当中的政策二明确指出了2009年及2015年前的绿色街道建设目标,并针对该目标列明由纽约市政府投资150万美元建设,其余工程由私人捐赠建设的。列明具体资金来源及投资额十分有利于实现建设的最终目标,也利于市民对规划实施监督。
而绿色资助计划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环境服务局为了促进更多绿色街道项目建设,提高工程存活率和城市环境效益的一项计划。只要满足属于绿色街道建设的工程类型,不与《雨水管理手册》建设要求相冲突,能为公共绿色街道提供雨水管理的效果的绿色街道项目就允许申请工程总费用1%的费用资助。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雨水管理迫切度、项目预计获得的效益、项目设计或施工的能力及其公众宣传和教育价值等因素择优筛选。绿色资助计划增加了建设投资的渠道,提高绿色街道工程的建设量和存活率,并有利于鼓励项目创新以及更多元化的设计,为绿色街道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
3
多方主体协作绿色街道建设
延伸阅读:
800多天过去了 首批试点的16个“海绵宝宝”长成什么样?
3.1
政府与社会机构协调共同建设绿色街道
在美国绿色街道大部分由政府主导开发,每年的建设数量会根据其经费预算和建设需求来决定建设项目和建设数量。但是绿色街道建设仅靠政府部门的力量研究和建设还远远不够,为此美国政府部门整合多方优势资源,鼓励学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社区和私人开发商等不同主体参与到绿色街道建设全过程中。
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由环保局进行全国总体统筹建设,各地方环保部门联合城市管理委员会和市政部门负责全市的绿色街道建设目标和建设落实,并制定当地的绿色街道相关设计标准。在地方环保部门的总体统筹下,管理、市政、规划以及交通等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参与,有效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成立绿色街道委员会来领导城市绿色街道建设是美国常见的方式,如洛杉矶建立了绿色街道委员会及其下属的绿巷委员会,其成员来自城市社区重建机构、公共工程委员会、城市规划部门以及一些企业、社区代表。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实现绿色街道建设目标及实施计划,制定相关的设计标准,并挑选可供参考的典型工程案例等,为洛杉矶城市绿色街道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
美国各高校专业团体和专业协会也积极参与到绿色街道研究和实践当中。如被认为是波特兰市最具创新的绿色街道工程波特兰西南蒙哥马利街,在其建设过程中波特兰州立大学就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起到了激活项目的创新性研究的作用;再如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不定期举办绿色街道教育活动和全球性的年度奖项比赛,对绿色街道建设研究的发展和项目的推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部门也鼓励适当数量和规模的私人承包开发,以满足市民对绿色街道设施的建设需求。参与绿色街道建设的承包商具有严格的规定,在建设前需要获得由专业人员授予城市公共工程许可。
图5 波特兰绿色街道建设流程图
资料来源:http://www.portlandoregon.gov/bes/47963
图5是波特兰绿色街道建设的两种建设模式的流程图,可以看到,私人承包的建设项目对前期可行性分析和专业设计和施工能力具有严格的要求。私人建设绿色街道很好地填补了政府建设的空白,极大促进了波特兰地区的绿色街道项目的数量和丰富度。
而绿色资助计划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环境服务局为了促进更多绿色街道项目建设,提高工程存活率和城市环境效益的一项计划。只要满足属于绿色街道建设的工程类型,不与《雨水管理手册》建设要求相冲突,能为公共绿色街道提供雨水管理的效果的绿色街道项目就允许申请工程总费用1%的费用资助。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雨水管理迫切度、项目预计获得的效益、项目设计或施工的能力及其公众宣传和教育价值等因素择优筛选。绿色资助计划增加了建设投资的渠道,提高绿色街道工程的建设量和存活率,并有利于鼓励项目创新以及更多元化的设计,为绿色街道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
3.2
鼓励全民参与绿色街道建设
绿色街道项目所建项目一般都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应重视绿色街道建设、管理与城市公众参与的同步进行。城市居民的高度参与也是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的一大特色,公众参与绿色街道建设的过程可以说贯穿了美国绿色街道的整个发展历程。
美国一项研究对洛杉矶绿巷建设项目周边的5个低收入居民社区进行了采访,调查这些利益相关人群平时对绿巷建设项目所在位置的使用情况和对巷子现状的直观感受,通过分析和深度谈话发现他们对巷子最直接的改造需求(如照明、景观设施、雨水管理、休憩空间等方面),进而把调查结果应用到绿色街道建设项目改造过程当中,使得建设项目更满足使用人群的需求,获得公众支持。通过基金资助促进相关专题研究或针对某即将建设区域进行研究,从而获知居民对雨水管理设施的实际需求,是社区居民间接参与绿色街道建设管理的重要方式。
另外一项研究则探讨了现有的绿色街道及其他可持续雨水管理设施对社区成员雨水管理意识、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另一项研究访谈了波特兰俄勒冈他泊河绿色街道项目所在社区的42个社区成员,调查表明约91%的成员听说过或见过绿色街道,57%的成员能准确描述绿色街道设施的功能和用途,这表明了绿色街道项目的建设和宣传对城市居民的雨水管理意识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6 波特兰俄勒冈他泊河绿色街道项目的公众宣传标志
资料来源:Sarah P Church, 2015
美国绿色街道的公众参与还体现在市民直接参与绿色街道项目建设各个流程。首先,建设方会通过社区宣传计划、主要项目上设置解说牌以及优秀建设项目网站公开说明等方式,引起市民对绿色街道了解和兴趣,为后续项目维护和新建设打下基础。其次,引导市民参与到跟自己利益相关的绿色街道项目建设。
延伸阅读:
800多天过去了 首批试点的16个“海绵宝宝”长成什么样?
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绿色街道研究和实践起步相对较晚。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公开发表的绿色街道研究的相关文献。此后,许多城市开展了绿色街道建设的实践探索,如上海上南路绿色街道、无锡中瑞生态城绿色街道以及深圳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等。
2014年,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下称《指南》),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指导,同时意味着我国雨水系统建设观念发生重大的转变。2015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举办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为各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讲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建设经验,并为各个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的总体建设目标,以及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四大建设要求下的十项具体措施。
目前,全国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并参与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最终确定第一批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等16个海绵城市试点。这些试点获得国家的巨额财政补贴,将会大力投资海绵城市建设当中。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大规模推进建设必然会面临投入资金大、施工技术复杂、法规政策不同步、同步项目较多导致管理困难等问题,加上我国现有的雨水设施基础薄弱,因此对各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负责部门和规划师、工程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出了考验。此外,由于我国海绵城市理念传入较晚,先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技术性较强,主要用于专业交流和应用,不利于公众传播和宣传,因此对海绵城市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维护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通过对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的经验梳理发现,美国的绿色街道建设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理念——技术——实践——机制保障”的建设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在新时期全面建设海绵城市热潮下,借鉴美国绿色街道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把绿色街道作为着手点和推动力,以点带面地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总结出以下三点启示。
1
完善并推广绿色街道建设技术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相关行业的专家已经对低影响开发理念有了相当程度上的认识,尤其是城市规划、景观和水资源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对绿色街道的传播和建设做出了贡献。《指南》作为目前我国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最重要的技术文件,无疑为我国绿色街道建设理念和技术推广起了很好的作用。建议各地在《指南》的基础上加强低影响开发理念在道路建设层面的落实,探索具体、成熟的绿色街道技术相关的行业规范或设计标准,在建筑旁绿地、公园广场、道路两旁、巷子等不同的需求区域提出多样化的建设模式,通过工程设施、设计流程等方面标准化提高绿色街道的质量并控制成本;其次,可通过绿色街道项目试点工程的形式逐渐推广绿色街道改造技术,以点带面地构建把城市乃至全国的绿色街道体系,并培养一批优秀、成熟的绿色街道工程建设团队;此外,建议借由我国大力建设智慧城市的良好机遇,加强城市洪水多发区域的统计数据和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研究,把绿色街道改造工程从时序和数量上优先建设在更迫切的区域,并以此为基础长期监测绿色街道设施对街道雨水管理的效用。
2
把绿色街道建设纳入法规体系,多渠道丰富落实机制
我国的雨水管理可以说是从21世纪才正式开始,目前而言雨水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数量较少、缺乏系统性的阶段。《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2006)》是我国在城市雨水利用方第一部国家级别规范,其包含雨水入渗和雨水回收利用两大方面的内容。
2014年1月1日我国施行《城镇排水污水处理条例》,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开始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和处理,合理确定截流倍数,通过设置初期雨水贮存池、建设截流干管等方式,加强对初期雨水的排放调控和污染防治”。就城市而言,北京是雨水收集利用法规体系相对发展得较好的一个城市,而北京以外其他城市针对雨水管理法律法规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
建议制定和完善雨水生态管理相关法律,并探讨在现有法律法规当中补充完善雨水管理相关内容的可能性;制定针对地方情况的雨水利用专项条例和规划,对城市新开发、改造及重建地区雨水管理进行强制规定,把绿色街道目标融入纳入雨水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当中;把雨水管理理念、绿色街道建设目标和建设要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城市规划当中,促进绿色街道建设任务的有效落实;丰富绿色街道建设资金渠道,通过税收奖励和补贴等形式鼓励私人开发商参与建设。
3
政府与社会机构合作,并鼓励公众参与绿色街道建设
《指南》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明确各建设环节的责任主体,如规划、排水、道路以及园林等部门。公共项目由城市道路、排水、园林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护监管。其他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其委托方负责维护管理。建议有条件的城市成立专门的绿色街道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城市绿色街道体系建设,各相关部门参与到绿色街道建设政策研究和建设当中,有效发挥部门优势;政府部门积极与学校、社会机构合作,促进绿色街道的推广和创新性研究,或在规范设计标准和审核标准的前提下鼓励私人承包绿色街道建设,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达到绿色街道建设目标;通过把绿色街道相关的技术语言、管理语言转化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增强传播和教育能力,通过宣传、激励等方式鼓励市民参与到绿色街道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后期管理等全过程,共同促进街道雨水管理发展的同时可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延伸阅读:
800多天过去了 首批试点的16个“海绵宝宝”长成什么样?
原标题:利用绿色街道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的经验启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