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始于2017年的环保风暴,注定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在环保风暴的高压下,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上游原材料厂家,生产产能被进一步压缩,由此涉及到钢铁、冶金、化工、纺织、造纸、包装等多个领域,由环保风暴启动的一波涨价潮悄然开启。
理论上,关停不达标工厂和整治散乱污企业,与原材料涨价并无直接联系。但在环保现实环境下,全面收紧环保标尺,必然导致生产企业成本上升。
环保部近日通报,要将从严治理“散乱污”企业,对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今年9月底前一律关闭!而截止6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已经核查出“散乱污”企业17.6万家!
在治污重地河北。当地日前通知要求,9月1日起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逾期不达标的,依法予以关停。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殷广平表示,河北省将强化秋季治本,在采暖季前“清零”。9月底前,纳入清单管理的82331家“散乱污”企业,全部整治到位。
对于这8万多家企业,每一家企业都面临生死考验,传说中的环保大限,这次真的来了。
环保风暴:有商量?or没商量?
追溯今年以来愈来愈猛烈的环保风暴,最大的特点,就是环保督查由“督企”转为“督政”,让地方政府切实承担起环保责任。
过去,各种层级的环保督查或执法检查,总改变不了督察组和企业之间“躲猫猫”的攻防游戏,工业企业为应付检查、偷排漏排也形成了一套应对之策。
而转为督政,则是加大环保成绩在政绩考核中的比例,督促地方党政领导将生态环境治理提上日程,真正“守土有责”。
2017年8月7日,在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结束一周后,环保部约谈了天津市东丽区,河北省邯郸市、保定清苑区,河南省新乡牧野区政府官员,督促四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切实整改,并在20个工作日内将整改方案报送环保部,抄报相关省级人民政府。
这次约谈指出了四地存在的主要环境整改问题:天津市东丽区整改不力,问题突出;邯郸市整改销号率仅为64%,且未整改到位的问题企业数量最多;保定市清苑区和新乡市牧野区整改工作滞后,16家问题企业仅3家完成整改,销号率仅为18.8%。
在约谈两天后,天津市委市政府作出如下决定:因对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提出的整改要求重视不够、整改不力、环保责任缺失,分别免去东丽区、津南区各1名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区长职务,并分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这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环保高压态势不容忽视,任何对环保责任的不作为、慢作为和假作为,任何企图蒙混过关、对整改要求敷衍懈怠,必遭严惩。
另外,天津市还通报了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因履行环境监管职责不到位、推动环境治理工作不力,第一批10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同时因取缔“地条钢”工作不力,天津市北辰区12名党政干部被问责。
环保督查最终与地方党政官员的乌纱帽挂钩起来,环保督查开始发出威力。从上述案例可知,对地方党政官员的追责,已经从环保系统的官员,追责到分管环保工作的政府班子成员。
熟悉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的人会明了,在环保问题实行党政同责以来,环保责任不再只是环保厅局长的责任,而是“守土有责”的一方诸侯。不过,党政同责至今尚未有真正落槌的案例,此次环保督查,显然是在落实这一大招:对地方环保问题督责不利,将直接影响政府重要成员的仕途。
在发展与环保的双重压力下,利益的权衡最终将传导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对企业的环保问题是迁就还是杜绝,选择的天平或许会发生逆转。
一刀切:博弈?or牢骚?
重压之下,环保风暴带来的工厂停工潮,无疑会波及到制造业,为GDP成绩单带来负面影响。作为地方政府,坚决的配合环保督查,履行环保整治任务,是政治正确的不二选择。
发展与履职,本不相冲突,但在当下,则不得不面临这一前所未有的“变局”。
既然政策不能变通,但惯用的手段是决计不能再用,对涉及污染的企业一关了之,将直接伤害经济的基本面,交上一份难看的成绩单。
成都市近期下文,各辖区各地各相关部门不能矫枉过正,不能以偏概全,决不能简单一关了之。通知强调三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通过“发通知、打招呼”等临时性关停方式应付环保督察;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命令主义敷衍环保督察;决不允许借环保督察名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群众正常生活。对该类行为,一经查实,要依法问责。
通知的精神,实则是禁止一刀切式的执法,给环境整治下的企业开拓转圜的余地。
此外,山东省也发出通知,绝不允许以临时性关停的方式敷衍环保督察。对环保问题要分类处置,既要及时回应的合理环保诉求,也要兼顾广大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不能简单一关了之、一拆了之。
这样的表态和通知,让人解读除了地方政府与环保部就督查要求博弈的意味,因为在实操中,对短期内难以达到整改要求的企业,是坚决关闭还是留有余地,仍有巨大的空间。
所幸,环保部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及时的回应,这次央地之间的博弈,显得微妙起来。
昨日,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别涛表示,环保部从来没有要求环保部门在实行管控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相反环保部有两个态度是明确的:反对部分地方平时疏于监管,污染环境。反对部门地方,到了督查检查巡查时,采取简单、粗暴方法,片面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
别涛强调,我们从来没有要求环保部门一刀切,环保部有两个态度是明确的:
第一个反对,是反对部分地方政府平时疏于监管、不作为,使违法企业长期污染环境。
第二个反对,是反对部分地方政府在环保督查的时候,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一关了之,这是严重的不负责任,也是滥作为。
既反对平时的不作为,又反对督查时的滥作为。
解读这段指向性明显的回应,我们可以看到,环保部以义正言辞的态度,将“一刀切”的牢骚“怼”了回去,环保督查绝非例行检查,正是平时的姑息养奸,才造成了督查时的全盘震动。
以此推论,环保督查带来的地方工业企业成本上涨,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那些享受着地方政府袒护的企业,不得不面对和消化这样的阵痛。对一些散乱污的企业来说,如果其过往的环保成本是零,那么选择只有两个,要么一次性补上欠账,要么被淘汰出局。
换一个角度来说,中央环保督察到现在为止已进行到第四轮,实现全国31个省市区全覆盖。全面覆盖、全面从严的环保督查,给守法企业带来公平的市场竞争,关上了违法企业的的方便之门,这何尝不是治乱的好事情。
延伸阅读:
一刀切到底对不对?环境赔偿制度何时入法?环保部8月例行发布会猛料不少
原标题:环保风暴下的央地博弈,一刀切是治乱还是致乱?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