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恒通环境的办公室见到刘许童的时候,他穿着衬衫西裤皮鞋,脚上是一双红色袜子。他解释道:“今年是本命年。早上4点多起来,没看清颜色,出门跑步到5点,回去写东西到6点多然后直接来公司,忘了换。”
一年飞149次, 300天在路上
去年是恒通环境成立第二年,也是成功盈利的第一年。这一年,刘许童的飞行次数达149次,里程共19万公里,一年有300天在路上。2017年以来,恒通环境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每天4~5个小时的睡眠就成了刘许童的常态。他偶尔在早晨去跑步,但由于临时性事务多,跑步也没能成为规律性运动。
近年企业快速生长,也得到了资本的认可,成立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完成PreA轮1500万以及A轮3000万投资。作为2016年环保创新创业大赛上脱颖而出的优秀企业,刘许童用完善的商业逻辑、鲜明的团队活力打动了投资人,成为此次大赛中成功融资的参赛企业之一,由复星集团的控股公司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具体出资,复星系的进入极大的提升了公司创始团队的信心。刘许童也表示,拿了投资人的钱,既是受到巨大鼓舞,同时也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不过他相信,恒通环境的团队都已经准备好。
复星的某位高层到恒通环境考察,在公司待了整整一天。“投过的公司中,我还从没在一家公司呆过一天。你们身上有当年我的一些影子,希望你们成功。”他对刘许童说。刘许童很是领情,表达感激的方式便是尽可能快速全面地启动公司从生存到发展的进阶。探讨存在短板、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发力重点,成了他近期要突破的重点。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就加入进来的一位部门主管,酒后曾当着刘许童的面回忆说:“我刚来公司的时候,刘总什么都不是,但现在他已经到了我仰视的高度了!”
这番话让刘许童哭笑不得,却又记忆深刻。成长为优质资产,这条创业路他已经走了十年。
那栋楼24层,我们住在26层
籍贯湖南,刘许童有典型湖南人“刀刚火辣”、“霸蛮”的性格,行事昂扬,语速飞快。
大学毕业到软件公司工作的第二年,公司一位比他大两轮的大哥对他说了一句:“给别人打工不赚钱,你出来吧,我们一起单干。”他第二天便叫上同事、地道的前门外长大的北京孩子张耀平一起辞了职。那年,26岁的刘许童全凭一腔热血跳出职场,对于未来无限想象却几无规划。
2007年3月,两人注册成立了第一个公司,拿着自己编写制作的CAD打印归档软件、管理系统软件等产品,开始与不同设计院打交道。“下海”第一年,摆在刘许童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不是公司发展,而是如何活下去。
有技术、有产品,没有资源、无整体架构的软件公司欠缺生机,手头资金渐渐所剩无几。软件公司做了10个月,卖出去一些产品,却不足以维持生计。2008年初,是刘许童最困难的时期。公司搬了3次办公室。从批发市场后面12平米的小屋,搬到了100平米的大办公室,又搬到了大办公室对面的一个一居小间。刘许童也随之搬了许多次家,住过3个地下室,一个天台。天台是一栋商品房顶上的杂物间,空间局促。刘许童笑言:“那栋楼24层,我们住在26层,相比地下室还是强很多,那时的北京,夏天下雨的时候还能看到美丽的彩虹”
在天台住了一年多,刘许童直接将家搬到了办公室里。一进门就是办公室的大厅,合伙人张耀平与公司的几个员工坐在外边,里边隔出10来平,是刘许童的空间,办公桌与墙壁之间大约半米宽。晚上,刘许童便在那儿休息,由于办公室不准住人,晚上8点后就要把灯全部关掉,不能发出任何声音。有一段时间经济上实在困难,张耀平就一早自己从家里炒了菜煮了饭打过来,带到办公室。刘许童回忆:“他吃1/3,我胃口大,吃2/3,晚上基本就不吃,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四十多天。”
创业艰辛,比想象中更加严峻。局促而连绵的日子折磨着残存的信心。“要不就回去上班吧。”刘许童提议。
“再坚持一阵子看看?”张耀平觉得还能再挺挺。
“那就再坚持下,但只做软件肯定是不行了。”这一年,刘许童卖软件、做代理,开始接触了很多人,并开始代理管道清淤设备。
“那时候觉得,北京真大。总有不熟悉的地方,也总有机会活下去。”身兼多重身份,靠着对交易与商机的敏感,他为自己挣到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
给市长写信的刘许童火了
刘许童代理了一款管道清淤设备,这种设备能够清理埋深5米之内、管径800mm以下的管道内淤泥。不同于以往清理管道所用的高压水枪,该设备能够将淤泥挖至储存罐中带出管外,起到清淤、疏通的作用。“挖出来才是硬道理”,刘许童看好管网清淤市场,认为这是城市排水设施发展中可以预见的商机。
2009年,刘许童将第一台设备卖给了北京通州的水务局,并与北京市政工程管理处取得了联系。市政处将国贸三期附近一段淤堵的管道交给刘许童做试点,试点成功后,结果北京市水陆分家,排水系统管理业务划归北京市排水集团管理,刘许童又要向北排开始重新介绍他的业务。后来和北排的技术人员陆续进行了几段管道清淤的试点工程,刘许童与张耀平在现场总共待了20来天。那是冬天,没有暖气,俩人就睡在大货驾驶室里轮流守设备,设备清淤完最后需要配合冲水冲洗管壁,由于附近没有加水口,刘许童穿着皮鞋往返提了50多桶水。
做了几个疏通试点后,刘许童对管道清淤领域有了判断:“这个行业刚刚起步,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但行业整体呈现落后状态,发展的难度在于要让别人接受新事物。”根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海燕的两年调研成果,北京市80%的管道存在堵塞,将近5%的管道堵塞程度约占管道的60%~80%,严重影响排水效率。而那时,包括政府、企业、民众,很少有人关注管道淤堵的问题。
崭新的市场,冷清的现状,如何让人接受新事物?刘许童的微信名“童爷无忌”,在考量事务发展路径时,他也少受枷锁束缚。代理管道清淤设备不久,北京遭遇了“7.21”特大灾害,他就搞了个“大事情”。
2012年8月,继“7.21”之后一场大雨使得北京十里河等地多处路段积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夏占义要求立即查明原因,实行追责。看到新闻,刘许童就提笔给夏副市长写了封信,阐明排水管道淤塞是造成排水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指出北京排水管道的淤塞情况,并列举了自己参与过的国贸三期附近、五道口城铁等地的管道疏通实例及养护效果。信件最后,他告诉副市长:“鉴于此,我们的建议是,在三个月内,对北京排水管道进行一次全方位、彻底性的清淤养护。职能单位建立管道日常养护机制,而不是非要堵塞才疏通抢险。”信件通过“市长信箱”投递了出去。一个月之后,刘许童接到市长秘书打来的电话,对他的提议表达了感谢,并找到北排,带着相关负责人去见刘许童。
写信“上访”,刘许童“火”了。时任北排副总经理见到他说:“你们产品做得挺好,市场营销也做得挺好。”刘许童哈哈一笑。收到的反馈效果远远高于预期,让他对清淤市场信心大增。
路演这件事情,我做过不下100场
管道清淤设备打开了销路。此时,刘许童开始关注设备的可提升空间。城市地下管道情况各异,他希望设备能够适应箱涵、暗河中水流湍急条件下的带水作业。
2012年的“7.21”,刘许童在北京广渠门桥上亲眼目睹了有人在车中被淹至死的景象,心中大恸。“能不能做一个智能化的疏通设备出来?能够用机器完全代替人工,进入下水道,更加高效地疏通管道?”他萌生了研发管道机器人的想法。
2014年,刘许童拿出了基本成型的设备方案,但改进设备至少需要投入500万元,原厂商不大乐意。刘许童感到失落:“有明显功能缺失的产品,难以长久畅销。当时设备卖了六、七十个城市,却没有一个回头客,已经到了必须升级换代的时候了。”
将产品设计思路梳理完善后,刘许童当即决定自筹资金大干一场。那一年,刘许童卖掉了长沙的房子,但新产品投入巨大,几百万的启动金在两个月后就捉襟见肘。没钱了,刘许童想到了融资。他说: “我很幸运认识我们FA的老板姚总,他也是我们的天使,不过那时候他经常说一些专业术语,比如什么先拉个list,再做个DD,有意向的话会和你签TS。”当时,这些术语让刘许童如闻天书,回到家中他开始百度各项英文缩写的含义,恶补风投常识。FA是财务顾问,DD是尽职调查……这些让他感到新鲜而兴奋。
他接触的第一个路演对象是青云创投,对方的投资总监出来接待的,对方表示项目不错,可惜他们不能投早期项目,但是对项目的肯定,让刘许童充满希望和信心。当时刘许童没有路演经验,他情绪昂扬地讲满一个小时,一场结束后便嗓子发炎。当时他们的FA,让他“悠着点”,可以吃点金嗓子。随后的三个多月,在各地各种场合,刘许童做了大量的路演,最多的时候一天8场路演,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24点结束。“路演这件事情,我做过不下100场,对方说10分钟,我就能判断出他会不会投我。”他笑言,由于碰到各种各样的 投资人,自己的路演经历可以出一本书,书名就叫《我眼中的VC们》。
由于尚无成熟的产品及案例,当时的路演进行得并不顺利。创业者早期要尝的苦刘许童一样不少,缺钱、缺人、缺睡眠,他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熬到2015年3月,第一代管道清淤机器人出来,在广州越秀、天津武清试用,效果强差人意。产品肯定还需要再修改,但公司的资金就要撑不下去了。
转机出现在2015年的5月。当时,天使投资人进入恒通,给公司投了1500万资金。当年7月,第二代机器人面世。9月,公司中了第一个大标,1000多万的箱涵清淤工程,在廊坊。
在这个时候,个人与公司似乎都到了某个“边缘”,廊坊的工程也就带着浓重的“成败在此一举”的意味。为此,公司副总张耀平在廊坊呆了一年,全权负责该项目。由于管道清理需要占道施工,只能在夜里11点后开始工作。时处严冬,带着高度紧张的情绪,在零下20多度的河北指挥几个月后,张耀平甚至发生了轻微的面瘫。
“当时真是着急!张总在河北,我在北京忙得几乎脱不开身。”几次抽空去廊坊项目现场看望大家,刘许童“也不会说什么漂亮话”,每次都是招呼大家聚个餐,再给在工地施工的每个同学们发个100元的红包。
所有事情都压在身上,喘过气就成长了
有心人天不负。“国内第一例城市箱涵机器人清淤”工程如期完成。项目受到了北京卫视、河北电视台等各方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尽管开始的时候跌跌撞撞、时而头破血流,刘许童终于还是带领聚在身边的一群人,走在了奔往理想的大道上。
首发成功,他来不及高兴,就有接二连三的事情需要操持。设备性能需要不断改进,工程细节需要继续跟进,股东期待也要满足,还有几十号公司员工需要养活。这催促着他快马加鞭、夜以继日,要跑赢市场的风云变幻。公司仍处于“活下去”的阶段,但大家已经能够更好地应对:2015年,公司财务亏损,刘许童提议仍要给员工发年终奖,这得到了所有股东的一致同意;2016年上半年,由于项目回款慢,公司缺钱,副总张耀平亲自抵押了房产,按时给员工发放了工资;2016年下半年,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项目的增加,以及陆续回款,公司再次起死回生……
“当所有事情都压在身上,喘不过气就完了,喘过气,就是成长了。”刘许童认为磨难是财富,也是最直接的成长之道。他引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将创业也分为了三重境界: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个时期还没有选定方向,到处找项目,却没有清晰规划。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找到了方向,便全力以赴地做下去。第三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指品尝成功的那一刻,恍然领悟创业的真谛。
创业至今,刘许童收获不小,感悟良多。他深深感激几位合伙人给他提供多方支持,庆幸自己一路遇到的人和事。他认为,自己与公司仍会长期地“在路上”。作为一个急性子的湖南人,他时常提醒自己处事要稳一些。公司持续成长,人员结构管理、项目成本控制等问题逐渐提上日程……但对于现在的刘许童来说,这些都是付出努力和毅力即可解决的问题。
如今,恒通环境掀开了崭新的发展篇章,作为创始人和CEO,刘许童笑着给大家鼓劲儿:“要继续努力啊,为做好共和国的地下事业而奋斗!”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