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由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低碳发展论坛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教授主持了会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和清华大学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形势和前景作了主题发言。
活动于6月29日晚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齐晔教授作开幕致辞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7)》的研究表明,2016年在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碳排放持续下降。按照该团队的估计,2015年中国能源相关的碳排放下降0.6%,这一结论与国际能源署和美国能源部所得结论类似。2016年能源相关的碳排放进一步下降,这意味着中国的低碳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呈现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基本特征。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介绍气候治理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低碳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在此期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能源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煤炭消费量达到峰值。按照实物量和热值计算,中国煤炭消费量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达到峰值。“十二五”时期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领域的投资持续增加,五年间分别达到3618美元和3248亿美元,约为“十一五”时期的2.7倍。
“十三五”时期,政策间协调的重要性凸显,急需用低碳政策作为引领,优化现有政策体系;传统的行政手段带来的减排潜力已经在降低,需进一步探索引入市场机制进行政策创新。因此,将于2017年底启动的全国碳市场备受关注。碳市场启动初期,拟纳入八个行业,只纳入CO2一种气体,同时纳入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配额总量自下而上确定,以免费分配为主。此外将综合采用奖惩结合的手段促进履约。
同时,气候治理的国际环境也处于变革之中。特朗普对气候治理的负面态度将对美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外交格局造成影响。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不仅关乎中、美、欧之间气候外交的动态,也会引起人们对全球治理模式的反思。此外,中国还应尽早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应对措施:探讨提升2℃行动目标的可能性、积极参与盘点机制的全球讨论和具体设计、尽早开展全经济尺度和所有温室气体的核查工作、加强2050年之后二氧化碳及温室气体排放研究预测工作。
清华大学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介绍研究报告模型与预测结果
据此,研究团队对中国至2050年的能源经济转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很有可能实现加速低碳能源转型,但在没有颠覆性技术出现的情况下,要实现超常规低碳能源转型,中远期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不仅需要有高碳价政策激励,也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如果在2030年后有颠覆性的能源技术出现,实现超常规低碳能源转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会大大提高。
研究报告根据普通能源转型、加速能源转型和超常规能源转型预测了二氧化碳排放轨迹和有助于我国达成减排需求理想的争取目标;团队还协助气候司发改委做了碳市场的研究工作、包括覆盖范围,配额分配,MRV制度建设、以及区域性差异和各级别政府协作框架等等。
专题讨论
在齐晔教授主持的专题环节中,包括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先生、国家能源局战略规划司副司长何永健先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教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先生和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主任长江学者李政教授在内的嘉宾和学者围绕报告内容,对我国的气候变化应对、全球气候治理参与和政策应对做了精彩的讨论。
齐晔教授同列席专家学者进行讨论;从左至右依次为齐晔教授、李政教授、马爱民副主任、潘家华教授、何永健副司长、蒋兆理副司长
互动交流
在讨论环节和嘉宾发言环节结束后,来自路透社等媒体的记者、美国詹姆斯˙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等机构的代表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听众就会议主题和报告内容提出了多项问题。齐晔教授、蒋兆理司长和李政教授等列席嘉宾一一作出回应。
记者和学生代表就报告内容同与会学者交流
在活动的最后,齐晔教授作总结陈词,并对到场列席学者和听众、以及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的工作团队致谢。
原标题:活动回顾 |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暨第六届中国低碳发展论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