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北制药发布2016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实现营收80.82亿元,同比增长2.28%;净利润为0.54亿元,同比下降13.42%。
从数字上看,这家早在2010年即跨入营收百亿俱乐部的河北明星企业,已略显疲态。
事实上确实如此。2009年,华北制药重组后,开始由控股股东冀中能源主导转型,公司营收在2013年达到124.38亿元的顶峰后,接着连续两年先后下降24.42%、15.87%。2016年虽然转正,但2.28%的增幅与之前动辄几十(百分之)的跌幅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面对2014年、2015年、2016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连续下降的情况,华北制药表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为了防范资金风险,公司主动压减了非医药化工类的物流业务;二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低毛利产品收入减少;三是搬迁及环保限产因素影响。
诚然,这三点,特别是近年逐渐增加的环保、雾霾治理压力,可算做造成公司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蓝鲸健康注意到,自从2013年开始,华北制药每年财报都会提及环保标准上升带来的经营风险,具体到营收上也受到了环保限产、停产及搬迁所带来的“困扰”。
但长期被诟病“倚重政府补助,盈利能力一般”的华北制药,其“营收困境”的形成绝非如此简单。蓝鲸健康从七个方面为您解读。
三年三换董事长难稳军心
据媒体报道,从2015年到2017年,短短三年时间,华北制药已经换了三任董事长。
蓝鲸健康就华北制药2015年至今的管理层变动,做了简单梳理。
2009年,冀中能源重组华北制药,由冀中能源集团董事长王社平兼任华药集团董事长,到2015年1月,王社平不再兼任华北制药董事长。
2015年1月27日,华北制药大股东冀中能源集团产权与资本运营部副部长杨海静,接任华北制药董事长的职位,直到2016年10月因工作调动而辞职。
2016年11月23日,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郭周克接任华北制药董事长,到2017年2月9日因“个人原因”辞去职位。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2月,已卸任的华北制药董事长王社平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而郭周克在从华北制药董事长任上辞职两周后,亦被通告因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调查。
如此频繁的换任董事长,引起了上交所的注意。
2017年2月11日,上交所发出问讯函,要求华北制药说明短期内董事长频繁更换的具体原因,并要求“结合近三年实际经营情况,核实并披露短期内公司董事长频繁更换是否对公司战略稳定性、业务发展、经营业绩等产生影响及具体情况”。同时问讯,控股股东冀中集团和公司董事会推荐、提名相关董事长人选是否审慎,考察推荐和提名过程中是否勤勉尽责。
对此,华北制药在“回复上海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的公告”称,以上辞职原因公司均与公司生产经营、业绩变动没有关系。冀中集团对以上人员的推荐、提名和调整是充分考虑企业的整体情况等因素审慎作出的,符合担任公司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
然而,这一回复在“三任董事长,两任被调查”的事实面前,显得毫无说服力。
业内人士对蓝鲸健康表示,暂且刨去“涉嫌严重违纪”这一点不说,单从经营上看,每任董事长都有自己的一套经营理念,频繁换帅意味着要不断重新调整思路,毫无疑问,会对企业的经营指标有影响。
停产导致利润减少5000万
去年11月21日、22日,华北制药连发两则公告称,11月17日,石家庄政府下发《关于开展利剑斩污行动实施方案》,就要求对制药等行业实行清单式管理,原则上所有挥发性有机物生产工序全部停产。
据业内人士介绍,有挥发性有机物生产更多的指向是原料药。而华北制药主要产品,青霉素类、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正需要通过化学原料药生产。受此影响,公司部分及4家子(分)公司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宣布停产。
紧接着,11月18日华北制药收到了石家庄市政府部门下发的《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要求全市所有制药企业全部停产,未经市政府批准不得复工生产。
受此影响,原料药或中间体的主要产品,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产销量大幅下降。根据华北制药年报,化学原料药收入在2015年和2016年先后下降32.25%、15.68%,医药中间体收入在这两年先后下降41.52%、34.67%。
华北制药公告称此次停产将减少公司2016年利润5493万元。
环保改造、搬迁建厂占用巨额资金
随着环保标准逐渐提高,华北制药还面临着搬迁建厂、升级改造的压力,这也使得华北制药主要业务受到影响,并因此承担着一笔“不菲”的损失。
如,2015年因河北维尔康及威可达按政府要求进入搬迁流程停产,导致维生素及营养保健品营收下滑42.93%。
除了承受业务方面的损失,华北制药还要在环境治理、搬迁建厂等方面投入巨量资金。
2016年公司共投入2.46亿元,其中0.5亿元用于废气、废水等重点环保项目建设,另外部分用于两个项目迁建升级。
根据其财报统计,截至2015年底,华北制药在搬迁停工上的费用已累计达到16亿元。
大量的成本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公司业绩和现金流量。
“利润奶牛”打赢了官司错过了市场
华北制药子公司维尔康是国内四大维生素C生产商之一,一直都是华北制药的“利润奶牛”。
华北制药维生素业务在2000年至2005年发展较好,尤其是2003年,维生素类占收入比重25.13%毛利率高达50.53%,而当年维尔康的利润也达到27126万元。
然而,从2005年6月1日维尔康收到美国纽约东区联邦法院送达的反垄断集团诉讼传票及诉状等相关诉讼文件开始,维尔康进入了长达11年的“司法长跑”模式。
虽然,最终官司以美国联邦巡回法院撤销了地区法院对中国企业开出的10亿罚单收尾,但此时已物是人非,维生素C行业的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由于国内产能严重过剩,2010年,VC价格开始不断下滑,维尔康的利润也随之下滑。2010年11月,每公斤维生素C的价格为12美元,2年后下跌至不到3美元。
2013年—2016年上半年,维尔康净利润分别为-1.12亿、-6418万、-1967万、-168万。
不断亏损的维尔康公司按照政府要求进入搬迁流程,已于2015年停产。
债务压力高企掣肘资金运作
除了面临着环保层面的压力,华北制药还有着债务上的压力。数据显示,近10年来,华北制药的资产负债率都在60%以上。
资料显示,2013年到2015年,华北制药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1.47%、66.31%和67.06%。
华北制药的财务报表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负债约109.04亿元、资产约162.07亿元;2015年的负债约为107.28亿元、资产约159.97亿元;2014年的负债额约为103.38亿元、资产约155.90亿元。
相比同行,哈药股份的资产负债率在40%多,丽珠医药和华润三九的资产负债率在百分之三四十左右。
在行业内,华北制药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比例。
原料价格上涨挤占利润空间
华北制药是国内最大抗生素类医药产品生产基地,抗生素原料药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5%左右,青霉紊、维生素B12产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随着近年来人力和环境成本的不断上涨,原料药本就不大的利润空间已经被进一步压榨。
实际上,自从2015年,华北制药原料药的营收与毛利率就一直在下滑,其中,2015年和今年上半年营收的下滑幅度分别为32.25%及15.37%,毛利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0.91%及5.81%。
就制药企业而言,一方面要面临原料的上涨,而另一方面在医改的大背景下,又面临药品降价的压力。
意识到这一点,2011年华北制药开始了“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从原料药向制剂药转变”的战略转型,但6年过后公司营收仍不理想。
医药流通新政实施销售渠道承压
从销售环节来看,华北制药的销售模式为普药产品主要采取“经销分销”,主要以基药配送、代理分销为主,终端推广试点市场在逐步开展。新药产品主要采取“招商代理+学术推广”的销售模式。主要销售渠道为厂家到代理商,配送商到医院,医院处方使用。
在如今的医药流通大变革时期,两票制的约束下,华北制药也承受巨大压力。
蓝鲸健康认为,被列为重污染行业的医药产业,面临环保成本飙升和监管趋紧的双重压力,淘汰以环境为代价换取利润的生产方式,将成为必然。
而被称为共和国“医药长子”的华北制药,又该怎样在产业转型升级、搬迁改造带来的阵痛中做出艰难抉择?我们期待着,她能在医药产业结构升级、产能调整与环保压力中宝刀未老,涅槃重生。
原标题:三任老板 两任被抓,华北制药除了雾霾还遇到了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