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棚改拆迁,你可曾注意到那上百万吨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去了哪里?在城市棚改工作中有很多难题,这些建筑垃圾怎么处理就是其中一个。
深圳在首个棚改项目中,从源头上树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从制度设计到技术应用,全方位探索生态拆迁的有效路径——
在广东深圳市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布心片区拆迁现场,一台名为“克磊镘”的大型机械设备正在轰鸣作业,一端吞噬着各类建筑废弃物,一端吐出细小颗粒状的“沙石”。这是由深圳市天健集团从德国引进的移动反击式破碎机和移动式筛分机。罗湖棚改项目秉承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依托各类新兴技术手段,将现场拆迁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就地处理和综合利用,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棚改”新路。
深圳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拆迁项目,“克磊镘”工作现场。 杨阳腾摄
70%建筑固废现场“吃进去”
“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体量十分巨大,情况极其复杂,被业界称为‘中国棚改第一难’。同时,逾千栋房屋拆除后产生的建筑垃圾该怎么办?这也产生了另一个难题。”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说。
经初步估算,罗湖棚改项目将产生约160万吨建筑固体废弃物。若将这些建筑固体废弃物装入单次运输能力为20立方米的“泥头车”,车辆首尾相连可达500公里。如此大体量的建筑垃圾该如何处理,是罗湖棚改不得不面对的紧迫现实问题。
令人警醒的是,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渣土受纳场建筑垃圾的严重超量超高堆填加载导致。因此,如何为因城市建设快速推进而不堪重负的渣土受纳场减负,从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风险,成为罗湖棚改项目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清运建筑垃圾的“泥头车”也是城市治理的一大难题。大量、多车次的“泥头车”不仅为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其产生的噪音及扬尘等问题也严重影响到居民生活。
“建筑废弃物综合处理再利用势在必行,罗湖棚改是深圳首个棚改项目,拆除体量又如此巨大,必须进行创新探索,积极发挥示范效应。”贺海涛说。
“在去年3月进行承接主体招标时,我们便设置了70%以上建筑固体废弃物必须现场‘吃进去’的指标,即将建筑垃圾综合处置后变成循环建材。”罗湖区区长聂新平告诉记者,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从立项伊始就确立了“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明确写入招标要求中。这些固废中含有大量具备利用价值的材料,如对其进行资源化处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且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也能为今后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提供一个新的生态发展思路。
今年2月21日,《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正式发布。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作为7大新兴技术规范之一,是罗湖棚改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引入先进废弃物处理模式
罗湖棚改产生的巨量建筑废弃物如何处置?天健集团董事长辛杰给出了答案。作为罗湖棚改的承接主体,天健集团针对项目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综合利用方案,投入6000多万元购置各类建筑拆除及移动设备,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扭转拆迁造成的生态破坏。
辛杰告诉记者,罗湖棚改的拆除建筑物位于城中村内,施工场地非常狭窄、工况复杂。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了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拆除方式。
据辛杰介绍,为确保安全有序科学的施工,在拆除房屋时,天健集团的施工团队会首先通过分步拆除、分步分拣的方法对建筑废弃物进行预分类。如先清理待拆除建筑中的生活垃圾,并进行检查确认清理干净后开始下一步工作;再拆除建筑门窗、管线、装修等,组织力量分类清理,并进行检查确认清理干净后开始下一步工作;最后拆除建筑物,并将建筑物中的钢筋、管线等进行机械分拣和人工分拣。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罗湖及周边较近区域无法提供建设固定式建筑废弃物生产线的场地,天健集团此次采购了德国生产的“克磊镘”移动破碎设备,对建筑固体废弃物展开现场处理与综合利用,由拆除而产生的建筑材料经过破碎与筛分,直接用于道路垫层回填及其他大型工程项目,基本上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循环利用。
同济大学博士后刘涛解释称,与固定式的破碎筛分设备相比,移动破碎筛分设备的架设效率较高,可以直接在原料旁边进行作业,避免材料的二次转运,且在原料运输方面可以节约大量成本。理论上,“克磊镘”每小时可“吃”掉350吨建筑垃圾。目前,罗湖棚改项目共配备了3套“克磊镘”设备。
分级处理建筑垃圾
据初步估算,罗湖棚改项目建筑主体废弃物共计约160万吨。另据统计,该项目将需要使用40万平方米的内隔墙和8万平方米的透水砖。
如何有效实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辛杰解释称,在天健集团制定的综合利用方案中,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分为3个级别:一是初级利用,即现场分拣破碎,将建筑废弃物处理成的石粉或砖粉(即0至10mm尺寸的材料),用作一般性管沟、基坑回填,约占总处置量的50%;二是中级利用,即将建筑废弃物处理而成的再生骨料(即10至31.5mm尺寸的材料),经过处置加工成骨料,用于低标号道路垫层、水稳层、低标号混凝土等,约占总处置量的30%;三是高级利用,按照一定的工艺,将建筑固体废弃物加工成透水砖、路缘石、内隔墙等再生制品,将项目废除的沥青路面生产再生沥青混合料用于道路建设。
刘涛告诉记者,内隔墙在房屋建筑工程内不承重,只起到空间阻隔等作用。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骨料经过加工,并达到一定质量标准后,可制成以其为主要原材料的再生混凝土轻质内隔墙。此内隔墙不仅墙材平整度高,可取消墙面抹灰的工况,省去了抹灰的工程量和人工费,且较传统墙体在同样的建设情况下厚度更薄,可有效增大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使用面积。
同样以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为主要材料的透水砖,则是经一次压制成型,可用于城市道路人行道、小区园林道路,是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建设的必备建材。
搭建“生态棚改”制度体系
截至5月中旬,罗湖棚改房屋已拆除近800栋,占比过半;已完成了70万吨建筑废弃物的破碎,其中石粉计划生产量为30万吨,骨料计划生产量为40万吨。据估算,该项目消纳城市建筑垃圾160万吨,可节省因放置垃圾而占用的土地约100多亩;项目生产的骨料代替天然骨料,可减少对不可再生矿产的开采,部分再生建材产品取代黏土砖,每年可节省取土20多万立方米,节省耕地约100多亩。此外,还将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
罗湖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棚改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王守睿告诉记者,罗湖棚改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实施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化”探索合理的运行模式。
在罗湖棚改践行绿色发展的影响下,去年底,深圳市制定出台了《建筑废弃物综合处置工作方案》。今年5月,由天健集团旗下的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组织发起的深圳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管理协会正式筹备组建。协会囊括了从建筑废弃物处理,到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身的全产业链综合利用的各类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企业年处理建筑废弃物50万吨以上,个别企业年处理建筑废弃物达到100万吨以上。
随着罗湖区城市更新工作的全面推进,“十三五”时期,罗湖每年城市更新项目预计产生近700万吨的建筑废弃物。根据罗湖区住房和建设局印发的加强建筑废弃物减排和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辖区城市更新项目占地面积大于1.5万平方米的拆除重建类项目,应当在拆除阶段引入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并在项目现场实施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据罗湖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起,罗湖区要求所有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移动式现场处理建筑废弃物,每年至少2个以上城市更新项目采用移动式现场处理建筑废弃物,减少建筑垃圾的外运和排放。
原标题:让建筑固废循环起来 现场"吃进去" ——“生态棚改”的深圳实践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