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要点总结: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多样性;修复难度大、成本高,是非标产品。全国污染超标率16.1%,涉及城市场地、耕地、矿山政府投资环保的动力包括:1)维稳;2)通过资源化创造经济价值;3)协同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土壤修复三点都不符合,对政府没吸引力。土壤修复市场崛起是因为:1)污染已到非常严重的

首页> 环境修复> 土壤修复> 市场> 正文

深度行业调研——土壤修复行业

2017-04-01 10:39 来源: 知乎“环保行业私募股权投资”专栏 作者: 丁敏

全文要点总结: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多样性;修复难度大、成本高,是非标产品。

全国污染超标率16.1%,涉及城市场地、耕地、矿山

政府投资环保的动力包括:1)维稳;2)通过资源化创造经济价值;3)协同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土壤修复三点都不符合,对政府没吸引力。

土壤修复市场崛起是因为:1)污染已到非常严重的地步;2)顶层设计支持+细则持续落地,特别地方“小土十条”;3)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的土地增值模式带动的付费能力提升4) 市场到了临界点,且高耗能行业(如钢厂)去产能释放了一些订单;

注意政策的轻重缓急,分阶段修复,来判断市场的体量和释放进度,并避免高估标的。

最怕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配套政策完全落地或需一年以上,等待配套性政策陆续落地。

土壤修复的政府资金落实问题难言乐观,地方政府的长期支付能力有限。

土壤修复技术的关键指标在于修复效果、成本、周期。原位技术是趋势。

土壤修复资金来源不够明确,土壤修复不产生可资源化的副产品,无法补贴整个环节的经济效益。城市场地靠土地增值解决资金,比较有前途;耕地靠政府补贴,所以尽量低成本治理。矿山靠政府补贴,所以偏重要流域治理。

产业链包括检测、评估、药剂、设备、工程。当前标的主要从事修复工程类业务,另有少数标的从事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业务

注意城市工业污染场地 vs 耕地 vs 矿区 的区别,城市场地项目更急+资金到位性强;耕地表明量大,实际资金到位难;矿山仅重点流域会得到关注,实际资金到位难;

市场结构分散,集中度不高

选择标的:1)关注核心技术优势的“大而全”类标的;2)人比专利更重要,重视技术团队持续研发和整合应用能力;3)重点关注发达地区项目拓展能力,关注在重点一、二线城市具备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

行业趋势:1)土壤修复本身的经济效益有限,“小而美”的公司发展逻辑在长期尺度下自洽难度较大;2)细分或局部领域具备先发优势的修复企业,短期能跑赢市场,长期相对优势有逐步被蚕食的风险。

市场已经到了爆发临界点。2016年市场合同约50亿元,预测2017年约80-100亿元

第一章 行业概况

一、基本概念

土壤污染指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向土壤系统排放后,当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会破坏土壤成分结构的平衡和土壤功能,出现危害动植物和人体健康的现象。

根据类型不同,分为城市场地、耕地、矿山污染三个类别。

根据成分不同,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包括酸、碱、重金属以及砷、硒等非金属化合物造成的污染;有机物污染包括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有机溶剂、合成洗涤剂等造成的污染。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二、现状

环保部2014 年数据,全国污染超标率达16.1%。



四种土地类型中,耕地土壤污染最为严重,点位超标率高达19.4%。

从类型来看,无机污染物为土壤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超标点位占总数的82.8%。

从分布来看,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西南、中南是土壤重金属超标重灾区。

三、特点

土壤问题具有隐蔽性,舆论媒体关注低。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同,土壤污染的表现形式相对隐蔽。部分土壤污染物从肉眼上并不容易辨别,而部分受污染的土壤又远离人们的聚居区,因此导致土壤污染相对难以得到重视。

土壤污染具有多样性,修复难度大、成本高。不同的污染土壤往往有着不同的污染源,污染土壤所处的地质形态(如周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也可能对土壤污染情况带来变量。因此,土壤污染行业不存在一招鲜的修复技术,修复企业往往需要根据每一个项目的实际污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由此提升了土壤修复的难度。

四、成因

(1)工业污染。近年来取缔关停小炼钢、小发电、小玻璃、小煤矿、小水泥等多行业重污染小企业。在2001-2009 年,我国共有约10 万家企业关停并搬迁,产生了大量被遗弃的高风险场地。随着越来越多的污染场地转变为绿化、娱乐等公共用地戒居住用地,潜在的土壤污染问题将逐渐暴露出来。未来,特别响应国家去产能,更多的小心重污染工业企业关闭,更多的污染场地将暴露出来。

(2)污水灌溉。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未经处理或未达标排放的污水造成包括重金属污染在内的严重的耕地污染。

(3)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我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60万吨,化肥使用量超过4100万顿。重金属成分含量较多的农药主要和化肥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寻致农作物减产并且污染作物。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五、危害性

(1)通过水、大气威胁人体健康。土壤通过蒸发污染空气,并且随着水流入河流,对居民赖以生存的大气、水资源产生较大污染。

(2)污染地下水。经过长时间的下渗,土壤中污染物流入地下水,对饮水安全产生威胁。

(3)产生食品安全问题。耕地污染不仅造成粮食减产,更会地种出的庄稼产生污染,威胁人体健康。

(4)造成土地闲置。随着我国“退二进三”的进行,部分位于中心区域的污染企业搬离,遗留污染土地,长期闲置不仅污染周边居民,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要点总结:

n 全国污染超标率达16.1%

n 主要类型包括城市场地、耕地、矿山污染

n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多样性特点;修复难度大、成本高

n 不存在一招鲜的修复技术

第二章 投资逻辑与国家政策

一、土壤修复战略地位吸引力不足

环保是政策驱动的产业,政府投资环保的核心源动力包括: 1)维护民意稳定;2)通过资源化创造直接经济价值;3)通过协同效应促进产业升级。从这三点度看,土壤修复产业在吸引政府重视上面临先天不足。

首先,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民众认知相对不足,民意反弹相对雾霾、水污染等热点问题而言较小;其次,土壤修复过程无法产生具备经济效益的副产物;最后,除了城市场地修复可以提升城市土地价值之外,土壤修复也无明显的促进经济增值、产业升级的模式。因此,政府对于土壤污染的投资动力欠缺。

如上所述,政府在近年启动土壤修复进程,主要原因是土壤污染已经严重到开始威胁民意稳定的地步,至于经济效益和促进产业升级的意义则并无明显变化。

二、土壤修复市场打开的根本变因是政府执政思路升级

顶层设计全面推动土壤污染治理。除了原先对维稳的一贯重视外,系统性思维已经全面体现在政府思路中,这是执政理念的升级。

政府的思路由“考虑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的线性思路(仍适用),开始转向系统性思维。如果投资者过度遵循线性治理的投资判断,可能与政府主导的政策方向产生预期差。

环保部长陈吉宁阐释“土十条”编制思路。政府主要夯实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两大基础,突出农用地、建设用地两大管控重点,推进对未污染的、正在污染的、已污染的土壤提出防治和风险管控措施三大任务,强化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目标考核三大保障。

市场对行业认知与政府思路存在预期差。当前市场上土壤修复标的主要从事修复工程类业务,另有少数标的从事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业务。投资者由于确认偏差,较易夸大工程修复市场的投资规模和推进速度。然而,根据陈吉宁部长的解读,我们认为政府将对不同情况的土地按照修复的急迫性和可行性区分优先级,制定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案和土地用途规划,进行分阶段修复。如果投资者过分夸大土壤修复工程市场的体量和释放进度,相关标的被过分炒作后有杀估值的潜在风险。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对政府在土壤污染的系统性治理思路予以充分认识。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三、顶层设计与配套政策落地尚待时日

“土十条”等顶层设计落地在即。,初步拟订在今年内环资委内部初审,2017 年提交给人大常委会。在土壤修复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中,顶层动力优先于配套政策释放。2015年以来,《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草案等陆续发布,对土壤修复分别加以规划。一系列专门性的技术标准也陆续落地。此外,“土十条”年内落地呼声渐高,《土壤污染防治法》2017年望进入审议阶段,有望利好全行业的规范化。



配套政策完全落地或需一年以上。必须看到,即使“土十条”年内落地,土壤修复在地方层面的配套政策仍然面临现实障碍。参照更为成熟的水务行业,“水十条”于2015年初落地,而相关的海绵城市、黑臭水体、中水回用等配套性政策,在2016年初才陆续出台。至于与土壤修复同属较新概念的VOCs治理,早在2014年即有业界呼吁,然而直到2016年初,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较发达地区的收费政策才陆续落地。因此预计,土壤修复的配套政策完善速度难以快于上述两个可比领域。

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划拨土壤污染治理专款300亿元,但地方政府配套投资积极性不高,许多地方还出现套取中央资金现象,导致原本就不多的治理资金远远低于市场预期。

就当前进度而言,2015年底以来,福建、西安、合肥、广州、湖北等省市陆续落地了土壤修复方面的地方性政策,“十三五”规划则再度强调对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湘江流域的治理。然而,类似的配套政策在其他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全面落地尚待时日。

某业内人士认为,各地方的“小土十条”更具备可操作性,对行业刺激作用更大。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四、政府对土壤修复支付能力有限

即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面均提供足够支持,也难以改变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财力承压的局面。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财税收入面临放缓压力;同时,地方债等问题对地方财政的支出项也造成持续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土壤修复的政府资金落实问题难言乐观。

地方政府收入承压。近年来,我国GDP增速逐年放缓,实体经济面临较大压力,相应对政府财力造成考验。具体到环保投资层面,全国环保投资占GDP在2010年达到1.86%的峰值,自2011年至今均在1.5%左右徘徊,环保投资增速跑赢GDP增速的能量相对缺乏。

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在实体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财政愈发重要。然而,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应的土地出让收益在2015年双双下滑。2015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约3.37万亿元,同比下滑22%;土地出让收益约6813亿元,同比下滑24%。

地方债对政府支出造成压力。在地方财政的支出端,以地方政府债务为首的项目也使得地方政府对包括土壤修复在内的环保投资发力存在困难。截至2015年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约15.63万亿,较2013年6月底增加5万亿。2016年末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限额为10.7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限额6.4万亿元,合计限额17.19亿元,较2015年末地方政府债务预计执行数增长7.4%至1.18亿元。

综上,从政策层面而言,土壤修复产业前期政府投资动力不足,目前阶段主要依赖以“十三五”和“土十条”为主的顶层政策驱动。在地方政府层面,配套政策的全面落地尚待时日。地方政府的长期支付能力有限,也将成为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掣肘。

五、关注监管层的风险评估思想。

在土壤普查工作即将推进之时,需要注意到环保部对风险评估、管理思想的引入。以《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为例,其《标准修订思路及有关情况的说明》表示:‘超标’农用地土壤的环保规划目标不是必须将污染物含量降至低于标准限值以下,‘达标’的含义是通过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根据土壤污染特征和评估结果,采取调理土壤性状、优化种植方式等措施将土壤污染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由此可见,土壤普查阶段不再是

简单的标准限制对比,而会涉及到专业度要求更高的风险评估。监管层的这一思想值得持续关注。从事相关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业务的标的有望受益。

六、修复标准仍待落地,行业规范化程度不足

当前土壤修复行业规范化程度不足,主要体现在相关技术标准尚不完善。我国场地修复领域并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风险评估倒推出的目标值要求进行修复,具体操作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专家评审,主观性相对较强,不利于行业的规范化和市场化。

2015年1月,环境保护部就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修订草案《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两项征求意见稿已经分别进入第三次和第二次征求阶段。此外,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已提上日程。

七、供给侧去产能的需求刺激

钢铁去产能新增1150 亿土壤修复先导市场空间。国家提出5 年压缩粗钢产量1 亿-1.5亿吨,每万吨生能需0.005 平方千米土地,土壤修复价格在1000 元/平方米左右,我们按照修复深度1 米计算,合1000 元/平方米。我国钢铁产能集中在环渤海以及中部地区,城市型布局明显,据统计,我国75 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 家建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有34 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城市型布局的特点使得钢铁去产能盘活的有效土地资源较多,以1.5 亿吨去产能,对应10%产量的钢铁厂搬迁(8 亿吨产量)计算,对应产生的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可达1150 亿元,未来5 年年均市场空间达到230 亿元。目前,2016 年钢铁去产能10 月底已提前完成国家4500 万吨的目标,全年去产能约9000 万吨。当前中央仍高度重视,2017 年中频炉产能有望在上半年出清。河北钢铁项目已经逐步开始搬迁、关停,新疆也将停止对钢铁企业财政补贴,钢铁去产能正在稳步推进,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也在被逐渐打开。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煤炭去产能新增220 亿元矿区土壤修复市场。国家提出用3-5 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 亿吨、减量重组5 亿吨,未来退出市场煤矿以小煤矿为主,典型煤矿单位生产能力所需占地面积为0.07 平方千米/万吨,根据典型矿区土壤修复案例计算出矿区土地修复成本约为640 元/平方米。矿区土壤修复存量市场虽大,但煤矿依资源分布的特征使之一般远离城市,在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时,资金来源主要靠中央拨款,有效市场仍待观察。假设有效市场比例按照0.5%计算,未来3-5 年市场空间将达到221 亿元,年均市场空间约74 亿元。此外,以京津冀为首的全国多地颁布禁煤令,区域内高能耗燃煤企业将面临技改与厂房搬迁的抉择,位于城区或近城区的场地有较高修复改造价值,土壤修复会再添增量市场。

耕地占补平衡权利下放省内,打通万亿存量污染耕地修复盈利模式。目前全国18 亿农田超过3 亿亩耕地污染普查结果超标,其中5000 万亩污染情况为中到重度。保守计算按照30 元/平方米(2 万元/亩)修复成本计算,农田修复市场1 万亿。耕地靠1000 元/亩的自身产出不足以覆盖修复成本,缺乏资金来源,当前新模式通过三四线城市产生的耕地指标,为一二线城市提供耕地转成建设用地建商品房,将耕地修复成本转嫁至房价,解决了过去耕地修复只能靠政府出钱缺乏盈利模式的问题,将会极大提升耕地修复市场放开速度)。

要点总结:

n 政府投资环保的动力包括:1)维稳;2)通过资源化创造直接经济价值;3)通过协同效应促进产业升级。这样看,土壤修复对政府完全没吸引力。

n 土壤修复市场打开的根本变因是政府执政思路升级,从“考虑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的线性思路(仍适用),开始转向系统性思维。

n 当前标的主要从事修复工程类业务,另有少数标的从事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业务。

n 近年利好土壤修复政策密集出台,注意政策的急迫性和可行性区分优先级,注意是分阶段修复,而不是全面铺开。如过分夸大市场的体量和释放进度,相关标的有杀估值的风险。

n 配套政策完全落地或需一年以上,待相关配套性政策陆续落地,行业才能真得起来。最怕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n 规范化程度不足,主要体现在相关技术标准尚不完善

n 各地方的“小土十条”更具备可操作性,对行业刺激作用更大

n 目标不是必须将污染物含量降至低于标准限值以下,而是将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n 土壤修复的政府资金落实问题难言乐观,地方政府的长期支付能力有限。

n 钢铁去产能提前释放土壤修复市场,城市型布局的特点使得钢铁去产能盘活的有效土地资源较多;

n 煤炭去产能释放土壤修复市场缺乏资金支撑,因为煤矿资源分布一般远离城市

n 耕地通过耕地变商品房等模式,解决资金问题,释放市场空间。

第三章 技术线路介绍

一、基本介绍

土壤污染治理产业链拉动检测、风险评估、治理等需求。

从治理过程来看,首先是要进行场地调查并且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后判定污染威胁比较大的土地开始制定修复标准,然后再进行修复技术的选择和方案的制定,运用药剂和设备,对污染土地实施修复工程,最后对修复结果进行评估和运维。

从复流程来看,风险评估和效果评估主要包含土壤修复检测,修复过程主要包含药剂、设备、工程等生产作业过程。因此,我们看好土壤修复检测、药剂、设备、工程产业的发展。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二、技术线路(版本1)

修复技术成熟多样,不同技术成本差别大:目前土壤污染的主要修复技术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热处理技术、稳定/固化技术等。

对于农业耕地来说,主要适用的技术有热处理、稳定/固化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其中植物修复技术易操作,二次风险低,易大范围应用,修复植物可资源化利用,成本最低,单位治理成本约100-500元/t, 但处理深度有限,周期长。

对于重金属矿区来说,主要适用的技术有稳定/固化技术、异位土壤淋洗技术、热处理技术、生物通风技术,其中稳定/固化技术效果最好,操作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单位治理成本为200-900元/t 。

对于工业污染场地来说,适用的技术主要有热处理技术、土壤淋洗技术、稳定/固化技术,其中稳定、固化技术成本最低,但是难以处理有机污染、成本上升快、修复难度高。

二、技术线路(版本2)

评判土壤修复技术的关键指标在于其修复效果、成本、周期。数年前,土壤修复技术主要以异位换土为主,此类技术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且在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污染物的二次泄漏。近年来,以原位或原地异位修复为主的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逐渐成为主流,然而物理技术成本较高,化学技术容易引起土壤质量下降。为此,业界开始探索生物、植物类修复技术。然而,此类技术目前仍面临周期长、效果不稳定等缺点,除了少数中试项目外,并无大规模商用。

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工程项目超过100个。土壤淋洗、原位加热、微生物化学还原等一批高精尖修复技术被实际运用在土壤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中。中国环境修复研究院的大数据显示,由于以房地产开发为驱动力,我国70%左右的土壤修复项目采用了稳定固化、填埋或水泥窑焚烧等技术。

参考图1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参考图2


三、技术优势

n 原位Vs.异位:原位技术是大势所趋。

原位技术与异位技术的区别在于是否将土壤转移到其他场所进行处理。从长远来看,原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大势所趋,在城市场地修复中尤其如此。异位技术的缺陷在于运输阶段成本较高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运输到其他场所进行处理时占地面积较大,且受污染土壤不一定能真正得到处理。

n 物理Vs.化学Vs.生物:各有优缺点,生物方法潜力大

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异位换土、热脱附、阻隔填埋、气相抽提等,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将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苯系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二噁英等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其缺点在于1)成本较高,2)若处理不当,污染物有二次扩散风险。

化学/物化修复技术以固化/稳定化,氧化/还原、土壤淋洗等为主,改变、调理土壤化学形状。该技术路线发展较早,应用广泛。其缺点在于1)相关药剂仍需进一步研究,2)若土壤环境发生变化,污染物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再度泄漏。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联合修复等。理论上,该技术路线的潜力最大,有望实现最彻底的修复效果。然而,当前该技术路线还在探索中,普遍存在修复周期长、效果不稳定、操作复杂、成本高等问题,除了少数中试项目外,并无大规模商用。

此外,协同两种或以上修复方法,形成联合修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单一污染土壤的修复速率与效率,而且可以克服单项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实现对多种污染物的复合/混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已成为土壤修复技术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行业专家认为,以城市土地安全开发利用为目的的风险控制集成技术、以土壤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为目的的绿色修复技术、以及原位生物修复强化技术和地下水的一体化修复技术等,应成为未来5年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发重点。

“人”比“专利”更重要,重视技术团队持续研发能力。由于土壤污染具有多样性,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污染场地设计不同的修复方案。每一个场地往往需要因地制宜,对不同的技术路径进行综合使用。某种程度而言,土壤修复中“人”比“专利”更重要。我们认为,投资者在判断相关标的的技术能力时,在关注其相关技术专利之外,更应关注其技术团队对于相关修复技术和实地修复工程方案的持续研发能力。

四、某资深业内人士对公司技术的建议

土壤修复技术分为两个层次。找标的建议必须具备至少一种高端核心技术+通用技术。

高端核心技术,如原位热脱附、电棒加热、电阻加热、引燃技术。具备高端核心技术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解决特殊问题,二是为了技术营销。注意要有实际的案例支撑和门槛要求,不然效果打折扣。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通用技术,就是其他普通的常规技术,这是基本款。

要点总结:

n 修复技术多样,成本差别大

n 处理对象包括耕地、重金属矿区、工业污染场地

n 修复技术的关键指标在于修复效果、成本、周期

n 原位技术是大势所趋

n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多样性,所以修复是非标产品。所以,人比专利更重要,重视技术团队持续研发和整合应用能力。

第四章 商业模式

一、土壤修复过度依赖政府投资

土壤修复资金来源不够明确。一方面,不少土壤污染均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对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不利。另一方面,与固废、水务等其他环保细分领域不同,土壤修复并不产生可以资源化的副产品,因此无法补贴整个环节的经济效益。

因此,土壤修复将依赖于政府投资驱动。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2013 年全国各地启动土壤修复项目共计42 个,其中业主为政府的项目19 个,业务为企业的项目数量23 个,但其资金来源多为国家专项资金。然而,政府对于土壤修复并不具备无限的支付能力。

二、商业用地增值:唯一成熟模式,关注经济发达地区,内包修复类企业优先受益

除了政府补贴之外,目前土壤修复唯一落地并可延展的商业回报模式是通过修复、开发城市商业用地,通过土地增值收回修复成本。开发的土地可以用于商场、游乐场等商业用地、学校等公共建筑用地、以及住宅用地等。


城市土地增值流转模式分两种。

第一种,土地开发商首先获取土地后,作为业主,通过外包或内包方式完成土壤修复,待土地修复完成后开发出售收回成本。该模式下,开发商涉及的修复链条较长,且需要自行承担资金和风险。此外,在土地财政面临下滑的情况下,土地流转增值途径的流转速度和增值收益从长期尺度而言均面临潜在的风险。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第二种,政府首先承担修复工作,待土地修复完成后出让给土地开发商收回成本。相较而言,该模式对资金的前期投入以及土地增值流程的风险均由政府承担。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是否有能力持续承担如此风险,仍然有待观察。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增值的模式并不适用于矿山和耕地污染,此二类污染土地修复的回报模式仍然在探索之中。



重点关注发达地区项目拓展能力。对于土地增值的商业模式而言,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以及土地的增值空间是最大的支撑力。我们因此推荐关注在重点一、二线城市具备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

开发商内包土壤修复模式优先受益。在以城市商用土地增值为核心的土壤修复商业模式下,土地开发商将土壤修复工程内包的模式值得关注。这一模式下的土壤修复企业项目来源相对稳定,有望优先受益。例如,永清集团承担湘潭竹埠征地拆迁项目,并将项目的土壤修复工程内包给永清环保。建工集团和建工修复同样以此种模式承接了多个修复项目。

三、新兴商业模式尚缺政策、技术支持

在现有的商业模式适用度过窄的情况下,业界出现了对诸如PPP、环境合同服务、耕地流转等新兴商业模式的探讨。然而,这些新兴商业模式一方面仍然需要顶层设计的支持背书,另一方面也面临土壤修复技术成本高、监测技术不成熟的现实问题,因而在短期内推广存在难度,本质上仍然难以解决资金回报问题。


对于耕地修复而言,由于耕地本身在修复后的升值空间不大,且一系列新兴商业模式也各自存在问题,因此其修复的经济可行性不强。该领域短期内的市场机会仍然在于政府对重点污染区域的投资。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四、商业模式的缺陷

以EPC订单为主,订单波动很大。收入和支出不匹配,资金需求峰值很大,对公司运营不利。探索做运营及其他出路,丰富业绩门类,平滑经营风险。从该角度看,和大型环保平台合作,是一条出路。

要点总结:

n 土壤修复资金来源不够明确

n 土壤修复不产生可资源化的副产品,无法补贴整个环节的经济效益

n 土壤修复唯一落地并可延展的商业回报模式是通过修复、开发城市商业用地,通过土地增值收回修复成本。

重点关注发达地区项目拓展能力,关注在重点一、二线城市具备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

n 对于耕地修复而言,由于耕地本身在修复后的升值空间不大,因此其修复的经济可行性不强。尽量低成本治理。

n 土地增值模式带动的付费能力提升,刺激了土壤修复市场。卖地后有钱治理是必要条件,卖地后能赚更多钱是充分条件。

对矿山修复而已,上风上水,对流域有影响的区域,会优先考虑。国家会出钱,但不会太多。

第四章 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布

一、产业链

上游:检测+评估机构、药剂+设备供应商等、;

中游:污染场地修复企业、环保咨询机构(监理机构)等;

下游:污染场地所有者、环保主管单位。

二、价值链

缺乏数据,待定。应该是做工程的占有最大利润。

要点总结:

n 产业链包括检测、评估、药剂、设备、工程

第五章 行业发展历程

一、中国

我国土壤修复起步晚、投资力度小。首例大规模的工业厂区土壤污染修复是在2006年在原沈阳冶炼厂由房地产开发商启动,由开发商会同科研院校的污染治理专家实施;直到2007年,才出现第一家专门从事土壤修复的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据统计,2013年我国各地启动的土壤修复试点项目总计42项,总体规模较小,仅2项资金总量超过亿元;而示范项目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政府专项资金补贴,融资渠道狭窄单一。据估计,土壤修复目前市场规模不到40亿元,而2013年环保产业产值约为8000多亿元,可见土壤修复产值尚未达到环保产业的1%。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二、外国

反观国外,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投入数千亿美元进行污染修复,荷兰上世纪80年代就投入15亿美元进行修复污染土壤,德国1995年一年就投资60亿美元清理污染土壤。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土壤修复产值已经占其环保产业30%以上比重,美国甚至达到50%,由此足见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与国外的巨大差距。



三、违法事件


要点总结:

n 土壤修复市场的启动,是因为污染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n 范项目资金全部来自政府专项资金补贴,融资渠道狭窄单一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第六章 市场和未来趋势分析

一、土壤修复“十三五”市场空间约1100亿-5900亿

土壤市场仍未完全释放。土壤污染严重,潜在市场空间巨大。然而,当前市场距离完全释放仍有差距。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亿元,相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全国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企业数量增长至900家以上。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工程项目超过100个。相较超千亿的市场预期,当前市场空间仍有较大上升潜力。

土壤修复十三五市场空间1100亿-5900亿,远期市场总量在7.4万亿元左右。鉴于土十条有望年内公布,2017年起市场有望全面释放,假设2016年市场产值翻番至50亿,在中性情景下,十三五市场空间总量约3400亿。




数据二(侧面参股)

我国土壤污染类型包括农业耕地土壤污染、城市工业用地土壤污染以及矿区土壤污染。目前,我国待修复的污染场地数量非常之多,保守估计超过50万块。其中,耕地土壤修复投资需求在3万亿以上,城市土壤修复投资需求1万亿以上,矿区土壤修复投资需求可达近2万亿。(备注:由于修复分为轻重缓急,分阶段进行,而且受到资金的制约,所以预测的投资需求,和真正会去修复的地块,不是同一个概念)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三、财政数据

2016年土壤修复预算增长145.6%。根据财政部2016年4月公布的2016 年中央财政预算,当年预算新增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预算项目(原为重金属治理专项),预算数为90.89 亿元,2014年与2015 年执行数均为37.00 亿元,16年同比增长145.6%。


四、个人项目经验预测

2016年土壤修复市场订单总计约80亿元,2017 年100-200亿元,今后每年增长约200-300亿元。

“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2016-2020年土壤修复市场规如下:


要点总结:

n 2016年订单约80亿元,2017 年100-200亿元,今后每年增长约200-300亿元

n 模糊判断,市场已经到了爆发临界点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第七章 行业的竞争格局

一、行业格局

土壤修复市场参与者众多,市场结构分散,集中度不高。土壤修复的产业链上游企业为检测机构、修复用剂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等;中游企业为污染场地修复企业、环保咨询机构(监理机构)等;下游企业为污染场地所有者、环保主管单位。目前A股市场中土壤修复业务弹性较大的受益标的主要为土壤修复工程企业。


二、企业分类

(1)综合型企业:土壤修复提供业绩弹性。以高能环境、永清环保、博世科等为代表的标的除土壤修复之外,也从事多种其他环保类业务。长期而言,土壤修复业务为此类公司提供业绩弹性,而其他业务为土壤修复提供了现金流以及市场资源。


(2)专一型企业:立足技术拓展市场。以建工修复和上田环境为代表的公司业务领域中基本不涉及其他业务,属于专一型的环境修复公司。此类公司共同的特点是重视技术能力,依托技术基础寻求市场拓展。

(3)外来军团:携资本外延转型。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为代表的公司原本从事其他行业,近年来通过外延并购等方式布局切入土壤修复领域。此类公司通常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在细分领域丰富的项目资源。


要点总结:

n 市场结构分散,集中度不高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第八章 标的选择

一、短期看资金,长期看技术

我们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尺度对土壤修复市场的潜在重大变化进行了梳理,并对不同时间尺度下选取标的的标准进行了分析。短期内,建议投资者关注在细分领域具备政策、商业模式、资金先发优势的标的。长期下,建议投资者关注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大而全”类标的。


二、长期看技术:期待革命性的技术突破,造就“大而全”的综合治理企业

技术层面

长期尺度下,技术层面最值得期待的驱动因素是新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植物、生物类修复技术,而现有的物理/化学修复路径也可能出现革新。必须指出的是,当前进入中试阶段的植物、生物类修复技术仍然以钝化、阻隔为核心机理,仅仅阻止污染物进入农产品,并未真正实现污染物的消解。若能出现更彻底的技术革新,无疑将大大提升土壤修复的效果和经济性。

商业模式层面

长期尺度下,商业模式层面主要的关键词将是“大而全”。我们认为,由于土壤修复本身的经济效益有限,“小而美”的公司发展逻辑在长期尺度下自洽难度较大。因此,土壤修复必须纳入更大尺度下的生态环境修复中,而其经济效益必须由其他环保和公用事业项目打包补贴。届时,以大资金、全领域、全技术、全国布局为特征的综合环境修复龙头有望崭露头角。

在业务领域上,我们看好相关公司远期向“大环境修复”方向的转型。土壤系统与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具有紧密联系,若标的公司具备多个领域的环境修复能力,将有利于公司制定一体化的修复方案,尤其利于承接体量大、难度高的重点项目,助力业务全面拓展。

政策层面

长期尺度下,政策层面最值得期待的驱动因素是在土壤修复所有领域、全国大部分区域的配套性政策全面出台。与短期尺度相比,长期尺度下政府必须向治理难度更大、经济效益更弱的修复任务“开刀”。

三、市场关心的问题

1. 如何评价转型土壤修复的“外来军团”?

以大型上市公司和/或大型央企为代表的环保领域“外来军团”手握大量资金和项目资源,短期内无疑会对市场格局造成冲击,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产生低价竞标现象,压缩市场整体的毛利率。然而,此类企业对环保业务的专业程度是其天然短板。长期尺度下,此类企业必须维持可持续的技术研发能力。我们因此建议投资者关注拥有环保业务核心技术团队(而非仅仅收购专利或运营类标的)的“外来军团”。

2. 如何看待当前在细分领域和局部区位具备先发优势的修复企业?

短期内,此类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为其赢得超额市场空间。然而,随着市场空间逐步释放,以及竞争者的增多,此类企业的相对优势有逐步被蚕食的风险。长期尺度下,此类企业同样必须发掘以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为核心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四、管理团队

某业内专家建议,必须有强有力的市场+技术负责人。这是选择标的的标准之一。

要点总结:

n 关注核心技术优势的“大而全”类标的

n 土壤修复本身的经济效益有限,“小而美”的公司发展逻辑在长期尺度下自洽难度较大。

n 长期看,细分或局部领域具备先发优势的修复企业,短期能跑赢市场,长期相对优势有逐步被蚕食的风险。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市场报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空间逐渐打开

原标题:土壤修复行业的深度行业调研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