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洪润林业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与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合作,通过生物质循环利用技术装备与生物碳基肥技术研发,集成并优化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开展生物质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利用农林废弃物一条龙生产生物炭、活性炭、炭基肥和热能产品,构建“农林废弃物收集+无害化循环利用+炭基肥+农林有

首页> 固废处理> 垃圾处理> 评论> 正文

探索 | 构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

2017-03-02 10:59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青岛洪润林业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与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合作,通过生物质循环利用技术装备与生物碳基肥技术研发,集成并优化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开展生物质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利用农林废弃物一条龙生产生物炭、活性炭、炭基肥和热能产品,构建“农林废弃物收集+无害化循环利用+炭基肥+农林有机种植”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技术领先

为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保障

生物质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利用了目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回转式热解炉系统技术,这是生物质热解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技术保障。

传统的热解技术存在生产周期长、维修困难、受热不均、热解不充分、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而回转式热解炉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装备,主要优势是原料在炉内受热均匀、传热效率高、炭质量稳定、炭化时间较短,而且可以连续化生产,实现炭、肥、热的高效产出,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系统能效。

“生物质原料通过高温热解反应转化为生物质炭、燃气和液态产品,提升了能源品质,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拓宽了应用领域。”青岛洪润林业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如说,“生物质循环综合利用项目的亮点是,将农林废弃物通过特有技术转变为生物质炭、可燃气、炭基复合肥、热能产品,使生物质能资源高值综合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解决农林废弃物因处理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原料循环利用

多重效益初步显现

“分类收集、梯级开发、物尽其用”,这是农林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项目追求的目标。目前,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

项目利用当地农林废弃物资源,生产不同梯级的生物质能源产品,为青岛姜山工业园内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清洁能源;所生产的有机肥能促进土壤修复,提升蔬菜、水果品质。

王洪如说,他们的企业联合中国林科院林化所设立院士工作站,研发出高温厌氧作用技术,可将秸秆、玉米棒、花生壳、死树枯枝、杂草等转化为优质木炭、木醋液、木焦油和可燃气体,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其中,优质木炭可生产活性炭,用于净化过滤领域;木醋液、木焦油可分别用于食品添加剂和沥青生产;可燃气体则可以直接烧锅炉。目前,项目已开始为周边企业提供高温蒸汽,下一步还将为居民小区提供集中供热。由于技术先进,原料全部转化为有用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烟气排放,车间里也不用建烟囱。

高科技工业化处理,不但能将农林剩余物变废为宝,农民还能得到实惠。“生产所用的全部原料都是别人眼中难以处理的废弃物,比如果树修剪下来的枝条、死树枯枝和秸秆等,农民要处理这些废弃物很麻烦,通常只能一烧了之,既污染环境又增加了火灾隐患。”王洪如说,“我们收秸秆是每吨300元,花生壳每吨260元,玉米棒每吨超过400元,死树枯枝也是照价付费,农民都很愿意卖给我们。”

延伸阅读:

农林废弃物发电怎样点亮前程 小能源如何体现大环保?

农林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项目的实施,为当地提供了大约60个就业机会,带动农林废弃物收集人员400余人,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了积极作用。项目达产后,每年将实现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约11万吨,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6万吨,替代标煤约6.1万吨;增加农民收入约2000万元,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220吨,对项目所在地节能减排及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可复制

有助于推广应用

农林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项目成果可以在情况相似的地区进行复制推广,只需根据当地用户的原材料、产品销路等情况进行针对性改造即可。这个项目将为我国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生物质清洁能源供应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产业化应用示范。

去年12月,由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林业局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林业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产业技术发展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由中国林科院林化所与青岛洪润林业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建立的林业废弃物热解生产高热值燃气供热联产碳材料生产基地。

代表们在观摩后表示,这个项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把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当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节能减排和农村城镇化、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工程的投产将带动当地关联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当地产业水平提升和结构优化,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延伸阅读:

农林废弃物发电怎样点亮前程 小能源如何体现大环保?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