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太钢女工程师杨艾花,和废水打了24年交道,见证了太钢从工业废水排放大户向资源循环利用先进企业转变的全过程。
在太钢水作业区,46岁的杨艾花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穿蓝色棉服,一双磨脱了皮的运动鞋,简单朴素。她打开手机微信向记者展示,每天日常巡查废水处理系统一圈就能走出两万多步。
杨艾花:每天走一圈最起码,也就有两个小时就转回来了,或者有时候哪个系统有问题就多呆一会,每天肯定要转一转。
杨艾花一边走一边指着身边的一条水渠说,最初太钢只有这一条废水处理系统。
杨艾花:你看,这就是生产废水,我1992年毕业来到这,像这个系统89年、90年建起来的,当时就是简单的处理,化学物理处理的多一些。
随后十年,太钢陆续上马了二期、三期废水处理系统,但最具革命性的一次技术提升要数2002年杨艾花牵头引进的反渗透膜处理技术。走进轰隆隆作响的处理设备间记者看到,上百根碗口大的管道几乎占据了整个空间。杨艾花逐一扭开旁边四十个多个水龙头,用量杯取样,先闻闻,又摘下眼镜仔细观察每一杯水的浑浊度,并提示工作人员调整药剂使用量。
杨艾花:这一根一根的取水样,看哪根有问题,我们要一周电脑测一回,出水量不合格就不行,40个。
反渗透膜处理系统是太钢当时率先于全国钢铁企业最先上马的一套水处理设备。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套设备又是几百万,杨艾花和她的团队小心翼翼、日夜坚守,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终于掌握了技术,还实现了对工业废水的回用。
杨艾花:当时一天上了班就是在那守着,这种方案试一下那种方案试一下,晚上3、4点工人们就躺的地上累得不行了。给我们提供膜的那个厂家他的那个产品手册都是通过我们这么多年摸索出来修改了的。
紧接着,杨艾花带着记者爬上十几米高的污水沉淀池,瞬间,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为了看清污水池中的情况,她每到一个观察口就得趴在盖板上,将头伸进池里观察加药处理后的水质。
杨艾花:我就看加药形成的泛花,泛花里的小颗粒很少,少的话它的出水就不好。像这个吧就稍微有一点浊度大。泥多了不行泥少了不行,药剂也是,这每天要调整。
这是一套针对城市污水建造的处理系统。2006年,随着太钢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工程的竣工投产,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品质的除盐水需求越来越精细,废水回用系统的成功运营让杨艾花和她的团队脑洞大开,她们将目光瞄准了城市污水。杨艾花说,这里每天可以帮市政回收利用5万吨城市污水,再经过他们的深度处理,又能为太钢“捞出”3.3万吨干净水供生产使用。
杨艾花:这水就是太原市北城区的生活污水,沙河、涧河、还有尖草坪地区流下的生活污水,我们太钢收回来。
杨艾花和工业废水、城市污水打了24年交道,她最欣慰的是去年太钢工业废水处理量达到100%。近八年,节约新水近一千万吨,相当于节省了7个西湖的蓄水量。
杨艾花:去年,高密度沉淀池投上了,后面微型滤池也投上了,整个系统都投上了,一天要处理16万吨水,占地面积小,效率高,而且自控水平高,主要是出品水质好。
采访即将结束时,杨艾花特别邀请记者来到曾经太钢废水外排的出口,如今,这里已经封堵,变成了一座湖水公园,她说,这里就是太钢几十年治水成果的最好见证。
杨艾花:这儿夏天来绿草茵茵,你看那个水基本上这个颜色(正常了),如果不上这个系统,太钢水一会红的、一会绿的,你看现在这个水,那片我们过来野鸭子特别多,飞鸟,可多了这个池子里。
原标题:八年时间,太钢处理废水近1000万吨,相当于7个西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