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建国前及建国初期采用当时的欧美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在高等教育中没有独立设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设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民国时期顾康乐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了市政工程专业,教授沟渠工程学、净水工程学等课程。民国时期的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开有给水工程、下水

首页> 水处理> 综合> 评论> 正文

盘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出身的高校掌门人

2017-01-27 11:39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 作者: BJB

我国在建国前及建国初期采用当时的欧美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在高等教育中没有独立设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设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民国时期顾康乐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了市政工程专业,教授沟渠工程学、净水工程学等课程。民国时期的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开有给水工程、下水道工程等课程。1952年,中国的高等教育采用苏联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几乎同时设置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同济大学当时称之为上下水道专业,后1954年改称给排水专业;清华大学当时称之为给水及下水工程专业,后改名为给排水专业)。我国高等教育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由此诞生。当时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隶属土木工程学科(现在也是)。1958年,全国有8所院校设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这8所院校史称给排水的老八校。他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和兰州铁道学院。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抛弃苏联模式,向西方国家学习。当时本科专业调整压缩,教育部计划将给水排水专业取消,合并分割到暖通(当时被改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环境工程等专业。后被保留。1998年至今,给水排水专业几易其名,在困境中挣扎,教材或文献中曾出现的名字有:水工业工程、水质科学与工程、城市水工程、水务工程、城市水环境工程等等。最新的名字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该名称已经出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的本科招生简章上。给排水专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给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第一位主任是张自杰先生、第二位是李圭白先生、第三位是崔福义先生(现任)。三位掌门均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

2008年有134所高校开设给排水专业,毕业生8350人,招生6400人,在校生约3万人。2012年,全国开设给排水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140所。

陈吉宁 教授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原清华大学校长。 1981年9月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学习,1986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9月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10月赴英国布鲁耐尔大学生物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7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土木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2年12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博士后,1994年12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助理研究员。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973”攻关和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指导了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近140篇。

陈 坚 教授江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1990年先后获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教育部、江苏省、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顾国维 教授

曾任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给排水方面有很深造诣,是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研究方向包括:供水管网技术与管理、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工艺技术、食品工业废水、轻工业废水、化学工业废水、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价、污泥处理设备、自控系统及软件、风机、金属制造业废水、养殖废水、垃圾渗滤液、自控模拟、过滤器材、材料、药剂、膜处理设备。历任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任中国水工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城市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和处理技术研究。承担"上海黄浦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常州市水污染控制规划"、"烟台市水污染治理规划"、"高效吸附生物处理工艺"、"MSBR除磷脱氮一体化工艺"等多个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0项,专利2项。

高廷耀 教授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53年同济大学上下水道专业毕业,1984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获1999年环保领域“地球奖” 。主持研究、设计国内外最大的东深源水生物预处理工程(400万m3/d),1998年12月起正式运行,工艺先进,运行稳定,效果良好,确保了香港供水水质;开发出“SY型优质饮用水生产技术及设备”,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开发出除磷脱氮新工艺,可用于简易改造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领导上海市“苏州河综合治理工程专家委员会”取得明显成效;培养了7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9项专利,在国内发表论文近100篇。

黄显怀 教授安徽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拔尖人才,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享受省政府津贴。1989年获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2007年于美国莱斯大学从事访问与博士后研究工作。黄显怀教授一直从事市政与环境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纵向课题5项,参加美国水回用局科研基金项目1项。主要科研成果有:“完全混合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率研究” 2004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合成洗涤剂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2003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速过滤器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1992年获国务院重大装备项目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

黄廷林 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市政工程学科带头人和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包括:水资源保护理论与技术、水源水质改善理论与技术、水环境修复、水质预测预警、城市供水系统的模拟与优化等。为宝钢优秀教师奖、陕西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十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共计发表论文160余篇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的专(译)著有《河流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数学模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等,参加编写3部专著。主编有《水文学》、《水工艺设备基础》等全国统编教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专利4项。获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第二届青年科技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十多项省部级奖励。

黄 勇 教授 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曾任苏州科技学院副校长。1981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給水排水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給水排水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江苏省“333”、“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高等学校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水协会会员,建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环境工程专业专家库成员。获江苏省、建设部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数项,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刘祖文 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环境岩土与灾害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论文和江西省科技项目、江西省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的评审专家,江西理工大学市政工程学科领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处理技术和工业安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铝业有限公司委托的各类纵、横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多项,各类研究经费达400余万元;先后在《稀土》、《中国稀土学报》、《水处理技术》、《环境工程》等20多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检索收录10余篇。出版《煤磨机噪声控制技术》专著1部和《水景与水景工程》等教材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

任南琪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资源与 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生物制氢和工业废水处理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国内外核心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和编著9部,获得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已培养出博士后12名,博士35名,硕士60余名。

沈耀良 教授

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长期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先后主持或负责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水专项(863)课题、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十五"重大专项社会发展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10多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 余篇,其中 SCI 、EI 摘录多篇;出版专著、教材 6 部。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交流,为苏州大市水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中积极出谋划策,与企业的污染治理、科技开发紧密合作,积极开展用人单位的合作交流和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30余个教学和科研合作基地,为地方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被聘为省科技咨询专家库及高级职称评审组成员,苏州市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太湖污染防治及阳澄湖水质保护专家组成员、苏州市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晓昌 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984年西建大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水处理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水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面上项目3项,国家科技攻关西部重大专项科研项目、863计划项目各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发表的200余篇论文中有50多篇被SCI收录。出版著作5部,获4项国家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省先进工作者、省建设科技先进个人、省师德标兵、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省教学名师等荣誉。

尹军 教授曾任吉林建筑大学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取得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硕士学位、日本早稻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创建了吉林建筑大学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参与主持完成2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180多篇学术论文。作为第一主持人完成科研项目5项,其中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成果获国家专利。

杨钦: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37年在密歇根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广州市新自来水厂工程处工程师、中山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任同济大学副教务长。长期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与科研,是同济大学市政工程博士点的创立者,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给排水工程的开创者。在超静定结构力学、公共卫生学、复杂配水系统理论和实践方面成绩显著。是给排水专业经典本科教材《给水工程(上)》的主编。

张学洪 教授现任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桂林理工大学校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优秀专家。兼任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广西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担任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市政工程)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水污染控制技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入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团队”等的负责人;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课题1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EI引用2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专利10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张国珍 教授兰州交通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寒旱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2009年评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黄河上游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IRT0966]”项目)带头人、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员。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水环境综合利用、水环境系统、水资源与水环境经济和水污染控制与水处理技术方面的创新和研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厅局级科技奖励12项,持有“小型水力自动生物过滤装置”等授权专利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及参编教材4部,实用手册2部。先后负责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雨水资源化利用相关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黄河上游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黄河上游流域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水交易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黄河流域水交易机制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资助项目“报废弹药销毁TNT废水处理系统”及甘肃省科技厅、建设厅及兰州科技局资助的项目30余项。

张土乔 教授中国计量大学党委书记,原为浙江大学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给排水工程、水资源规划与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咨询组专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论证委员会成员、水专项饮用水安全保障主题专家组成员、高等学校土建学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6项,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研究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通过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鉴定16项,获准国家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0项;2006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3年被评为第七届“浙江十大杰出青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等称号。

张宏伟 教授现任天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天津工业大学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给水排水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12月毕业于天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3月在职攻读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天津市重点攻关、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横向科研10余项,获国家专利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环境工程系统优化,污水资源化及环境管理与规划等。

原标题: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出身的高校掌门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