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土地承载着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世代流转。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因子开始在土地深处捣起乱来。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肥田沃土,是当代湘潭人的使命及信念。为了修复治理受污染的土壤,科研专家、环保人士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结合湘潭的土壤特点,摸索出

首页> 环境修复> 土壤修复> 报道> 正文

治理土壤污染 湖南湘潭三个点子令土地复苏(图)

2016-12-21 10:52 来源: 湘潭在线 作者: 冯叶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土地承载着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世代流转。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因子开始在土地深处捣起乱来。

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肥田沃土,是当代湘潭人的使命及信念。为了修复治理受污染的土壤,科研专家、环保人士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结合湘潭的土壤特点,摸索出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土壤修复方法。

近日,我们多方走访,探寻“毒土地”的修复之道。

雨湖区鹤岭镇, 一片曾受污染的土地经修复后,现已变成绿草如茵的国家矿山公园。(记者 罗韬 摄)

化学修复法:让重金属“沉默”

“水质明显变好了,你看这鱼都比过去肥了。”12月19日,昭山示范区新南村村民易发科指着自己承包的鱼塘对我们说。

易发科住在原新南化工厂附近,这在过去,可不是个好住处,“别说养鱼了,日常生活用水都让人担惊受怕。”原新南化工厂是一家乡镇企业,在此从事化工生产只有五六年的时间,但对土壤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污染。经专业机构检测,这里的重金属镉、铅污染比较严重,需要修复面积约70亩,要治理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约为38900立方,其中池塘底泥1332立方,中度污染土壤7459立方,重度污染土壤21578立方。

池塘底部的泥土污染,对鱼的生长带来极大的伤害。在新南村,到处是裸露在外的土地,一度令杂草都无法生长。2013年12月,昭山示范区开始着手修复这块土地。根据这块土地用作绿化用地的要求,他们采用了化学修复法——分子健合稳定化技术进行治理。

“所谓分子健合稳定化技术,是受到国家环保部肯定的重金属治理技术,在河南、天津、江西等地都有成功案例。”市环保局污染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技术能使活跃的重金属稳定下来,达到矿化的效果,从而不进入食物链,对动植物和人体不再产生危害,稳定时间在100年左右。目前,新南村的土壤修复工程已经完成,这里已栽上了大片绿色植物,成了村民们观赏风景的乐园。

无独有偶。湘潭锰矿地区也选择了稳定固化法来修复土壤,“在修复一层土壤之后,铺盖一层防渗膜,再放置新的土壤,继而种上植被绿化,使土壤中的重金属保持‘沉默’。”雨湖工业集中区相关负责人给我们看了一组对比图:原本布满灰尘、环境脏乱的化工企业厂房,现已摇身一变,成了绿草如茵的国家矿山公园。

物理修复法:叫毒土壤“变身”

12月20日,在竹埠港易家坪片区,一台红色的大机械正对土壤进行破碎处理。与此同时,通过将污染土壤加热至目标污染物的沸点以上,通过控制系统温度和物料停留时间有选择地促使污染物气化挥发,使目标污染物与土壤颗粒分离、去除。更重要的事情在这之后。我们看到,现场作业人员带着防毒面具,将挥发出来的污染气体导入进一个巨大的棚内,在这里,污染物将得到最终的净化。这种修复方法有个专业的名字,叫常温热脱附。

易家坪片区占地面积1923.34亩,主要为金莹精化、昭山冶金、正潭有色、喜尔环保、华宏实业、科源科技、远光化工7家排污企业的场地及周边污染区域。2015年,竹埠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启动。该项目选择原地异位修复模式,选择固化、稳定化和常温热脱附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有机污染土壤。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区域内重金属污染,从源头上根治由于污染而荒废的闲置土地,同时有利于当地社会产值的增加和地区生产能力的增加,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

生物修复法:请植物来“解毒”

今年秋天,湘乡市棋梓镇泽江村的道路旁边,一片片红高粱格外惹人喜爱,沉甸甸、红艳艳的高粱穗随风晃动,一派丰收的景象。在泽江村隔壁的蛇潭村,大约400多亩的再生高粱也已经穗压枝头。然而,这里之前还是一片受污染的毒土地。

市环保局污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农田因受到附近水泥厂的污染,不能种植水稻,而高粱具有吸附土壤中重金属的独特技能。高粱吸附的重金属主要残留在茎叶中,高粱籽中重金属含量很少,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

除了高粱,同样可用来“解毒”的植物还有桑树。

2012年,雨湖区鹤岭镇柴山村一块150亩的试验田内,迎来了大批桑树。专家们发现,桑树对重金属耐受能力强,能在锰、镉、铅含量高的污染土壤中生长而不受胁迫,并且桑树对重金属锰、镉、铅等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且主要集中在根系,枝叶中富集的重金属含量极少。到2015年底,桑蚕基地一期项目1500亩的土地上已全部种上了桑树。

桑树让这片受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土地,焕发了绿色的生机,更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致富的好机会。现在,当地农民通过桑园养蚕,每亩地年均可增加3000-5000元收入,比种植水稻的收入还高。现在,这里正筹建蚕桑文化博览园,“解毒”之后的土地,不仅复苏,还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延伸阅读:

涨姿势 关于土壤污染物的复合污染

原标题:治理土壤污染 湘潭三个点子令土地复苏(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