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规划建设6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实现建筑垃圾处理规范处置率达到85%。近日记者走访建成并投用的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发现,每年可回收利用100万吨建筑垃圾的生产线,利用率还不到30%!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吃不饱的尴尬,问题出在哪儿?回收比填埋省地100亩在首钢园区南部,两条巨大

首页> 固废处理> 垃圾处理> 评论> 正文

每年100万吨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卡”在哪?

2016-11-14 09:16 来源: 北京日报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规划建设6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实现建筑垃圾处理规范处置率达到85%。近日记者走访建成并投用的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发现,每年可回收利用100万吨建筑垃圾的生产线,利用率还不到30%!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吃不饱”的尴尬,问题出在哪儿?

回收比填埋省地100亩

在首钢园区南部,两条巨大的传送带不停地将一块块巨大的建筑垃圾送进机器,经过破碎、分选、筛分、处理等一系列工艺之后,成吨的建筑垃圾被细化成石料。厂房的一侧,大量石料堆成了山包,细软的小石子上紧紧地裹着黑色的苫布。这些大小不一的石料就是环保型骨料建材,可以作为铺路路基、沥青混凝土和透水砖生产的重要材料。

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生产线投产一年多时间,生产了近30万吨环保骨料,其中,8万吨粗、细骨料已应用在首钢东门至门头沟的长安街西延道路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骨料比一般材料更结实、延展性更好,做成的透水砖也更轻、更耐磨,透水性更强。”

除了能够制成环保建筑材料之外,分离出来的碎木条、碎胶条等轻物质被送到首钢鲁家山焚烧厂发电,而钢筋、铁丝金属材料回收也能达到上千吨。同时,与传统的填埋法相比,资源回收利用方式每年可节约土地100亩,这对于寸土寸金的北京而言尤为可贵。

三大原因让垃圾处理“吃不饱”

尽管前景光明,可现状让人揪心。开工一年多,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的产量却一直维持在每月2万吨左右的水平,年实际产量只有20多万吨水平,对于一家年设计产能100万吨的企业而言,既没有“吃饱”也没有“吃好”。

“吃不饱”并不是全市建筑垃圾减少了。数据显示,本市建筑垃圾年运输量达4500多万吨,其中85%是开槽土,除了通过回填方式进行利用之外,需要资源化处理的建筑垃圾约有600万吨,而目前本市资源化消纳能力连一半都不到。

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给记者道出了“吃不饱吃不好”的缘由。

首先是销路受阻。环保型材料成本售价普遍高于普通产品,“几乎同样的东西,虽然回收环保型可能更好,但从成本角度而言,施工企业更愿意用便宜的。”

其次,建筑垃圾消纳费收取不明确。为了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本市曾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垃圾产出方给予处理单位每吨30元费用。但目前在费用支取方面缺乏明确细则,不少建筑企业至今也没有缴纳相关费用,许多企业不知道该怎么缴纳。

另外,建筑材料市场的不规范仍然是重要的客观原因。记者了解到,建筑垃圾运输处理一般都是建设方和运输公司签订合同,按土方或车次计算,“消纳办法很多,不少都是私自找地方倒掉,真正运到资源回收企业的很少,毕竟成本高,利润少。”这位负责人说,随着本市从2014年开始加大对渣土运输车辆和企业的管理、执法,这种现象已经有所缓解,但由于违法成本低,无法从根本上斩断这条黑色利益链。目前,对于违规运输、倾卸的渣土车处罚上限只有3000元。

多区也将建设回收基地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吃不饱吃不好”的现象已引起市政府的重视。市相关部门正在对消纳费缴纳具体流程进行研究,制定细则;同时,市政工程优先采购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如果相关政策能为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打通经脉,这对于正在抓紧建设的各个处理厂来说,是一个大的利好消息。”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依据市城市管理委近日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除了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外,本市还要在大兴、丰台、房山、海淀、朝阳各规划一处处理基地,力争使本市建筑垃圾规范处置率达到85%,资源化处置能力提升至800万吨。目前,大兴的项目已经基本完工,丰台、房山项目预计年底开工建设,海淀、朝阳的项目也将在年底立项。、

延伸阅读:

建筑垃圾处置项目投产后“无米下锅” 谁该为建筑垃圾买单?

原标题: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卡”在哪?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