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的联组会议上,辜胜阻委员发出询问:环境治理的拐点还要多少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说:“我们理解的拐点,是环境质量的拐点。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对绿色发展研究的结论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在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从检查情况看,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仍处高位,部分地区环境质量与人民期待有较大差距,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她也特别提到,环保科技和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不少核心技术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在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委员们也常提及一个词——科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委员说:“应该呼吁把我们比较强势学科的一部分,转到环境研究上来,也在环境方面作出贡献。”就在今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做出了一项被称作“煤转化领域里程碑式重大突破”的研究,它将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直接转化,高选择性地制取低碳烯烃。成功地解决了“少用水进行煤化工”的问题。“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科学研究在深层次环境治理中还大有作为。”杨卫强调。
在回答辜胜阻询问时,徐绍史也指出,环保产业的发展,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地方保护,二是无序竞争,三是创新能力不强。“我们的基础开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和专用装备相当一部分还靠进口。”他表示,未来将加大环保科技创新,支持成立一批环保工程实验室,形成创新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王明雯委员抛出的问题是土壤污染。她想知道,目前全国土壤污染总体情况如何,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何工作打算。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坦言,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不够健全,在土壤污染的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方面缺乏可操作的标准和规范,技术体系亟待完善。他表示,在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方面,去年会同财政部启动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试点项目,探索建立不同污染类型的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体系,今年专门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相关的工作。
对于这一问题,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回答时强调,土地污染防治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国土资源系统已经制定了“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该规划提出了“三深一土”的发展战略,即“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科技创新工程”。“前面的‘三深’,我们在世界前沿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土地科技创新这块,我们起步很晚,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因此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科建设,同时用科技创新来推动污染土地的治理。”
代表国务院到会听取意见的国务委员王勇指出,下一步国务院在环保方面的重点工作,就包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延伸阅读:
中国环境治理的拐点在哪?大气治理有望最先出现拐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各部委一把手回应环保难题
原标题:环境治理的拐点还要等多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期待科技创新发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